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章 职业心理(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章职业心理

第一节职业心理概述

一、职业

(一)职业的内涵

职业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也是人们社会地位的体现方式,是人类社会分工的结果。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生产力水平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的类别和内部构成、外部关系也越来越丰富,对职业这个概念的界定角度及其涉及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吕建国,孟慧,2000)。从词义学的角度来分析“职业”一词,“职”有社会职责,带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业”有从事某种业务、完成某种事业的意思。

美国社会学家舒尔兹对职业做了这样的界定: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业者的社会地位。他认为“职业”的三要素是技术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另外,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则从教育学的观点出发,将职业解释为: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利益的生活活动。

日本社会学家尾高邦雄认为,职业是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持续实现,包括工作、工作场所和社会地位。

美国社会学家泰勒在他的《职业社会学》一书中提出:职业的社会学概念可以解释为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这种成为模式的工作关系的整合,促进了职业结构的发展和职业意识形态的显现。他认为,职业是生产关系的本质。从泰勒的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推论,职业是社会关系中的角色体系,它由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所规定,由个体相应的资格条件来担当,二者的合理匹配有利于职业组织和社会的发展。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职业指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它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性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职责,进而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征。职业是人的社会角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现代汉语词典》把职业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可见,职业既是人们在走入社会后,获取社会地位和社会对自身价值肯定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独立获得生活来源的一种有价值的社会活动。

不同学者对职业的科学内涵有不同的界定(丁刚,2014),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职业的本质特征说

很多学者认为,“经济性”和“稳定性”是职业的两个较为本质的特征。例如,学者潘锦棠(1991)指出,职业是劳动者能够稳定从事的有酬工作。一者,职业意味着能够吸引劳动者长期稳定地投身其中;二者,职业意味着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美国《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的“职业”条目也强调了这两个基本特点,即职业是人们为了获取经常性的收入而从事的连续性的特殊活动。

2。职业的劳动分工说

社会分工是职业产生的基础。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的分工,使职业活动成为普遍现象。在社会分工体系中,任一专门类别的社会业务劳动的生产工具、作业方式等都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一种职业与另一种职业的区别。例如,加拿大《职业岗位分类词典》认为,职业是指若干种工作内容基本相同的工种。

3。职业的劳动角色说

与职业概念相生的是劳动者及劳动角色(或身份)。因为任何一个专门类别的社会业务劳动或工种必然要有相应的劳动主体——劳动者。例如,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师,等等。因此,也有学者从劳动角色的角度定位职业,认为职业是劳动者足够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认识与职业相生的劳动角色(或身份)这一点,对理解职业认同至关重要,因为职业认同隐含的一个设定是对“职业身份”的自我确认。

4。职业的专业性辨析

之所以要强调职业的专业性问题,是因为在管理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中,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业研究相对更多。在国外,用来表述职业概念的词汇有“career”“o”“vo”“profession”等,其中,“career”更多地指向职业生涯,它是—个长时间的乃至终生的概念,往往包含不止一种职业,是个动态、发展性的概念。相对“career”而言,“o”和“vo”是两个静态的分类型的概念,指的是某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最后,“profession”也有职业、专业的意思,它指向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职业。所以,一些学者在研究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职业及相关群体时,多采用“profession”或“professional”。

(二)职业的特征

行业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的亚文化现象。作为行业亚文化现象中的职业,具有以下特征(吕建国,孟慧,2000)。

同一性,即在某一类别的职业内部,劳动条件、工作对象、生产工具、操作内容、人际关系等方面相似或相同,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行为模式、共同的语言,容易形成认同。

差异性,即不同职业在上述职业内部的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