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的反面从萨蒂到六人团的法国音乐(第2页)
在普朗克的歌剧中,《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历史评价是最高的,然而就特色而言,《泰蕾西阿斯的**》似乎更贴近“六人团”一贯所追求的简朴风格。这是一部两幕16个场景、并有幕间合唱的超现实主义谐歌剧,普朗克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将喧闹的谐谑性与细致的抒情性结合在一起,让人“品尝”到一种独具一格的风味,使之堪与风靡一时的德国轻歌剧相媲美。《泰蕾西阿斯的**》剧情十分荒诞搞笑,但并不复杂。泰蕾西阿斯是一个颇具韵味的女性,并有一个相亲相爱的丈夫,而在第一幕的最后,男人都变成了女人;两幕之间的合唱中,混杂着新生儿的声音——这声音竟以合唱的方式表现,真是令人忍俊不禁;结果在第二幕开始时,我们便见到了四万个孩子,他们都是泰蕾西阿斯的丈夫在一天里一次生下的!当然,最后变成女人的男人又都变了回去。歌剧的主旨是:努力生育,复兴国力,避免战争——在创作这一作品时,法国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所以这样的主旨应该不难理解。而所谓“泰蕾西阿斯的**”,我想大概就是指哺育了四万个孩子的丈夫吧。剧中主要人物泰蕾西阿斯由女高音演唱,她的丈夫由男高音演唱,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七位角色。
宗教合唱作品也许是普朗克音乐中最动人的部分,曾有评价说,他的宗教音乐曲调优美,令人沉浸于喜悦之中,只有在海顿的音乐里才能找到这样的感觉。听过之后你将发现,这一评价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例如《4首圣诞经文歌》,以四首内容连贯的经文歌描绘了圣诞的神迹:“啊,伟大的奇迹”、“告诉我们,哦,牧羊人,你见到了谁?”、“当他们看到那颗星星的时候”、“这一天,基督降生了”,而每一首歌又都有着各自的不同情感,从宁静深沉到虔诚恳切,从满怀希望到一片欢腾。还有那首短小的《圣母经》(即《祝福圣母》),所传达的深情已经超越了宗教本身,让人觉得那是唱给普通母亲的赞美诗。普朗克在这些作品中特别注重童声的使用,纯净如天使一般的童声令合唱浸满无以言表的美感,在《4首忏悔经文歌》的第四首“我的灵魂盛满悲伤和将要来临的死亡”中,甚至还使用了童声做领唱,而且这首经文歌也是普朗克最富于戏剧性的宗教合唱作品,情感的表达起伏跌宕。
由于普朗克的作品大都旋律优美,因此受到普遍欢迎,唱片的录制也就更多一些。帕斯卡尔·罗歇(PascalRoge)录制的普朗克钢琴独奏和协奏作品,以及他与让——菲利普·科拉尔德(Jean-PhilippeCorllard)联袂录制的双钢琴和四手联弹作品,都是艺术品位很高的唱片。管风琴家彼得·胡尔弗德(PeterHurford)与指挥家查尔斯·迪图瓦(CharlesDutoit)联手的《管风琴协奏曲》,集辉煌与优雅于一身。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指挥斋藤纪念交响乐团演绎的《泰蕾西阿斯的**》以精致见长,且见解独到(也许作为一个东方人更能理解生育的意义?)。芭芭拉·邦尼(BarbaraBonney)用她那特有的纤细秀气的声音,塑造了一位娇小可爱的泰蕾西阿斯,让——保罗·富歇库特(Jean-PaulFouchecourt)作为一个纯粹的法国人,刻画了一位面对四万个小孩儿,只好放弃温文尔雅,而不得不手忙脚乱的丈夫。普朗克的宗教作品,目前可以找到由乔治·格斯特(Geuest)指挥剑桥圣·约翰学院合唱团演奏的录音,这个合唱团的童声美妙至极,上面介绍过的《4首圣诞经文歌》、《4首忏悔经文歌》和《圣母经》,就是由他们演唱的。
聊完普朗克,再说一说米约——他是20世纪最多产的作曲家之一,一生总共创作了多达426首作品。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米约曾在法国驻巴西的大使馆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定居美国。米约的音乐风格并非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概括来说,是具有一种开朗的性格,进一步讲,是介于普朗克和奥涅格之间,既不像普朗克那样力求简朴、清新、典雅,也不像奥涅格那样富于浪漫主义的**。米约较多使用的是多调性的创作手法,即在几个对位声部中同时使用一个以上的调,并大胆尝试使用各种形式的乐器组合,还将爵士乐风格引入了作品之中,甚至使用过录音带进行创作,而不遵循一定之规的创作方式,造就了多样化的音乐风格。在米约的作品名单中,我们可以找到南美风格的芭蕾舞剧《屋顶上的公牛》和钢琴组曲《巴西回忆》,用爵士乐语言写成的芭蕾舞剧《世界之创造》,怀旧风情绪的管弦乐《普罗旺斯组曲》和乡土气息浓郁的管弦乐《法国组曲》。
哑剧形式的芭蕾舞剧《屋顶上的公牛》(也译作《无事酒吧》),标题出自一首同名巴西歌曲,采用了探戈、伦巴、桑巴、法多、马克西克斯等多种南美舞曲音乐的风格,还使用了南美“街头进行曲”这样的流行曲调,全剧音乐热闹非凡,奔放似火,并明显具有咖啡馆、杂耍场和街头音乐的特点。乐曲虽然运用了多调性的手法,但并不给人以复杂和纷乱的感觉,而是很有层次,很有立体感,甚至显得很单纯。另有资料说,这一作品原来可能是米约为卓别林的电影谱写的配乐。
芭蕾的剧情充满了戏谑和玩世不恭,米约在自传中曾做有概述,下面是更详尽的情节说明:在美国禁酒期间的一个酒吧里,挤满了各式各样奇怪的人物,包括衔着一根大雪茄的大块头黑人拳击师,黑人侏儒,俗气的赌注登记员,戴纸发的女人,还有穿大红时髦晚礼服的女人等,这些人正在玩掷骰子游戏。时髦女人将侏儒背到附近的弹子房,登记员打昏了正在挖空心思勾引戴纸发女人的拳击师。这时警笛传来,大家惊慌起来,因为警察是前来巡查禁酒的,侍者赶忙挂出“本店仅售牛奶”的牌子。一个警察进来后,四处闻味儿,并品尝牛奶,最后加入到跳舞中。突然,一个大吊扇从屋顶掉下来,切掉了警察的头,但大家都装作若无其事,侏儒唱起了浪漫曲,侍者将警察的头交给了时髦女人,这女人便围着它跳起了舞。当大家纷纷离去时,侏儒拒绝付账,侍者便将头又安在警察的脖子上,警察复活了,他接过侏儒的庞大的账单,这账单竟然足足有两尺长。
另一部芭蕾舞剧《世界之创造》,是一部爵士乐味道的作品,按米约自己的话说:“我全盘采用了爵士乐的风格来表达古典乐派的情感。”为此,他特意使用了一个仅17人的爵士乐队,用17件独奏乐器来演奏。尽管舞剧描写的是远古时代的传说,地点是在非洲丛林中,但米约并未试图通过音乐来展示原始时代的幻象,或是唤起人们对远古的想象,相反的是,他的音乐听起来不仅没有真正的原始味道,而且还色彩艳丽,很有现代感。舞剧配乐由连续演奏的序曲、三段舞曲和终曲构成。序曲:以萨克斯管演奏出一段悲哀的旋律开始,在这一旋律进行中,小号和其他一些乐器轻声地切入只言片语,尽管随后有其他乐器加入,出现了激烈的片断,但萨克斯管演奏的旋律依旧不断地呈现出来;第一段舞曲:类似于赋格,以一个爵士乐的主旋律为主题,由钢琴的弹奏引导而出,音乐强烈且喧嚣;第二段舞曲:以一个缓慢的赞美诗式的乐段开始,后半段则与格什温(1898—1937)的音乐风格近似;第三段舞曲:开始时的弦乐纤细入微,其他乐器的进入,将旋律引向多变,并且其间也包含了格什温式的旋律;终曲:非常近似于爵士乐,乐曲以摇撼的节奏进行,气氛越发狂热,然而结尾处却很宁静。
这样两部芭蕾作品,由《西区故事》的作曲者伦纳德·伯恩斯坦(Leoein)来演绎,应该是最恰当不过的,如果再加上法国国家交响乐团的演奏,就更是天作之合了。这二者的组合,既保证了爵士乐风格的纯正,又保证了法国风格的纯粹,所以,我始终将伯恩斯坦指挥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这两部芭蕾音乐的唱片,当作自己最正确的选择之一。并且,这张唱片中还包括根据《巴西回忆》里的四段音乐改编的管弦乐曲,它们也是一些融合了南美舞曲特点的舞蹈性作品,事实上,当初改编四段乐曲的目的就是为了跳舞使用的。
“六人团”中的奥涅格
最后,再谈一谈与米约出生于同一年的奥涅格。
奥涅格也许是离“六人团”或者说“三人团”的艺术信条最远的一人,与其他成员很少有共同之处。他早年在苏黎世接受的音乐教育来自德国人,当他后来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时,所崇拜的偶像仍是J。S。巴赫、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而后二者恰恰是他的同伴们所极力反对的。奥涅格还清楚地表示,自己与那些极端追求简单朴素音乐语言的人是完全不同的,他说:“我既不是多调性派、无调性派,也不是十二音派。我的伟大榜样是J。S。巴赫。我不打算像某些反对印象派的人那样,回到简单的和声上去。”在创作中,奥涅格也从不遵循任何美学原则,从不追求风格的纯粹性,因此,他一生中创作的近200首作品,不论在形式上还是手法上都变化多端,很难被归类于哪一门派。
戏剧诗篇《大卫王》是奥涅格第一部成熟之作,管弦乐曲《太平洋231》则使他获得更大的成功。在这两部作品之后,奥涅格的创作越来越接近新浪漫主义风格,常常具有强烈的感情冲突,并不时带有巴洛克风格的余韵,戏剧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便是最好的例子。交响曲在奥涅格的作品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的《第二交响曲》为弦乐队和小号而作,是以新的方式创作交响曲的一个尝试,《第三交响曲(礼拜仪式)》的第一乐章里,以不协和音刻画了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心理状态,《第五交响曲(三个D音)》彻底打破了传统交响曲“苦难后的胜利”的格式,它的末乐章在幻灭中结束。
戏剧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被认为是奥涅格“一生中最美丽的作品”,根据法国诗人和剧作家保罗·克洛岱尔(PaulClaudel)的神秘剧而作,讲述的是法国历史上少女贞德(1412—1431)抗击英军的著名故事。那是在英法百年战争的末期,英军已经占领了法国的北部和巴黎,到了1428年,英军开始倾尽全力围攻通往法国南方的门户奥尔良城,当时形势极其危急。年仅17岁的农家姑娘贞德向法国王子查理请求加入军队,第二年便受命担任解救奥尔良城的总指挥,她女扮男装,冲杀在前,率领六千多人,击退英军的围攻,扭转了战局,并保证了法王查理七世加冕典礼的举行。然而,当贞德率兵进军巴黎时,在一次战斗中,她被亲英军的法国伯艮第贵族抓到,并被以四万法郎卖给了英国,被囚一年,受尽迫害,而查理七世竟然坐视不救。经过教会审判,贞德被判为“女巫”,于1431年5月30日在卢昂广场被处以火刑,当时她才19岁。
序:在阴森的音乐中拉开了序幕,遥远之处传来的一支合唱在叙述着:
黑暗!黑暗!黑暗!啊!
黑暗和空虚笼罩了法国,
覆盖了法兰西的大地,
无处躲藏,
混乱盘旋在每个人的心头,
混乱折磨着每个人的灵魂,
混乱强加于每个人的意志,
混乱泯灭了每个人的良知。
马特努琴渲染出寂静之夜的神秘气氛,伴随着合唱,女高音唱道:
我从绝望的深渊
把自己的灵魂托付予你,哦,上帝!
若你仍未降临,上帝啊,
谁还能够将你赞颂?
啊!
叙述者的声音:“有一个姑娘,名叫贞德!”
第一场——来自天国的声音:死寂的夜晚,传来狗吠的声音以及各种类似呜咽的声音;一个清晰的声音喊道:“贞德,贞德,贞德!”
第二场——书:多米尼克同贞德之间的对话;他带给她一本记录她生平的书,向她解释她被判处死刑的那场审判的性质。
第三场——地上发出的声音:盲从的人们发出憎恨的喊叫,要求处死异教徒贞德;神父们(男低音)对她发出诅咒:
这个女人有魔鬼的灵魂,她
把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和巫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