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尘世之天国古乐版亨德尔声乐作品的诱惑(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在美德之路上将我指引,

直到托付至高天国之时。

愿这世界不再将我欺骗,

也不再有虚妄**令我绝望,

强大存于信念之中,

存于希望之中,

存于爱之中。

我收集的这部清唱剧,由达尔洛(D。Darlow)指挥伦敦亨德尔合唱团与乐团演唱和演奏,菲舍尔(G。Fisher)和柯克比两位女高音分别演唱“美丽”和“虚伪”,假声男高音布雷特(C。Brett)演唱“忠告”或“真理”,男高音帕特里奇(I。Partridge)演唱“享乐”,男低音瓦尔柯伊(S。Varcoe)演唱“时间”。在这部剧中,柯克比的戏份虽不如《约书亚》中那么多,但她演唱的“虚荣”却是整部剧中最独特的一个角色。这一角色总是给人一种来无踪去无影的感觉,所以能够把握到恰如其分,其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柯克比以一种特有的缥缈的声音,出色地将“虚荣”呈现在人们面前,可见其功力非比寻常。演唱“美丽”的女高音菲舍尔,可用“无与伦比”来形容,她的声音里似乎有一些男童声的音色,“美丽”这一角色的娇贵、柔媚、任性、**,通过她的歌喉,熠熠闪光地活现了出来,令人称奇,令人赞叹,令人喝彩。

《以色列人在埃及》(之二)

听着这么美妙的歌声,心中又勾起了《以色列人在埃及》给我留下的遗憾,于是进行了全面搜索,最终把目标锁定在了帕洛特指挥塔弗纳合唱团与演奏家乐团表演的一个版本上。百代唱片公司(EMI)的老版已经不可能再找到,维京(Virgin)唱片公司的再版也已经难以觅到,我赶紧托国外的朋友帮忙寻找,非常幸运,没过多久我就如愿以偿了。听过之后极其满意——这正是我要找的《以色列人在埃及》,此时恰好是七月份,我就把它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了自己。

《以色列人在埃及》不像《约书亚》那样歌剧化,它没有角色的安排,而是以合唱、独唱和重唱等各种演唱方式来叙述一个故事,所以它的最大特点是叙事性强,同时又充满了戏剧性冲突,全剧起伏跌宕,被后人称作是一支宏大的圣歌。剧中的合唱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支配着整部作品,并具有叙述和描绘的功能,独唱只是作为陪衬和补充,这一特点在亨德尔的清唱剧中是独一无二的。另外,虽然歌词取自《圣经》,但剧本很可能是曲作者自己编写的:

第一部分“为约瑟之死的以色列哀歌”:在《圣经》中,约瑟是雅各的儿子之一,他曾被自己的哥哥们加害,卖给以实玛利人,并被带到埃及,受尽磨难。雅各死后,约瑟原谅了自己的哥哥们,并善待他们。约瑟活了110岁,他死前立下遗嘱,让弟兄将自己的骸骨携归故土。

第二部分“出埃及记”:是清唱剧的核心部分。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沦落为埃及的奴隶,受到埃及人的百般虐待,这时上帝显灵,赋予了摩西拯救以色列人的使命。摩西与哥哥亚伦去见法老,请求让以色列人离开埃及,但法老不准,摩西便借上帝全能之力,在埃及降下了水变血之灾、蛙灾、虱灾、鼠疫之灾、疮灾、雹灾、蝗灾、黑暗之灾等各种灾难,但法老却屡次应允又屡次食言。于是上帝便在逾越节之夜杀死了埃及人所有的长子,终于迫使埃及法老屈服。就这样,以色列人在自己的领袖摩西的率领下离开了埃及。在离开的路上,他们又遭法老军队的追杀,直到红海近旁,摩西用上帝所赐之杖将海水分开,海就变成了干地,以色列人沿此路通过红海。等到埃及军队下到海中,海水便复合,追兵全军覆没。

第三部分“摩西之歌”:这一部分没有太强的叙事性,内容取自“出埃及记”的第15章,是摩西对全能上帝的歌颂,以及亚伦的姐姐、女先知米利暗对上帝的颂扬。全剧以米利暗歌颂上帝的赞美诗作为结束,不过在《圣经》中,“出埃及记”的故事一直讲到“摩西十诫”。

这部剧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是对鼠疫的描述,特别是对蝇的嗡嗡声、猛烈的火灾和雹灾的逼真描绘。例如合唱“他说一声,苍蝇就成群而来,并有虱子进入他们四境”,在飘忽不定的合唱之下是弦乐的迅疾环绕的演奏,形象地描绘出群蝇飞舞的情景;随后的“他给他们降下冰雹为雨,在他们的地上降下火焰”,以近乎疯狂的合唱来表现这一场景;紧接着的一首合唱“他向天伸杖,使大地黑暗”,以低沉的声调表现了黑暗降临时的恐怖。还有那首“水淹没了敌人,没有一个留存”,以异常激烈的歌声描绘埃及军队被红海吞没的瞬间,真可谓使人身临其境!

我一边听帕洛特指挥的这部清唱剧,一边写出上述文字——既是对作品中音乐本身的简要介绍,也是音乐所带给我的真实感受。这一版本《以色列人在埃及》在合唱方面确实是极其出彩的,对各种情景的描绘、各种情感的表述、各种情绪的宣泄,也都是那样引人入胜。而且,几位独唱演唱者也都非常令人满意,他们是衬托合唱之“花”的“绿叶”,在这里不应该忽略他们的名字:阿根塔(a,第一女高音)、冯·埃弗拉(第二女高音)、维尔逊(T。Wilson,女中音)、约翰逊(A。R。Johnson,男高音)、托马斯(第一男低音)、怀特(J。White,第二男低音)。

《阿喀斯与伽拉忒亚》

虽然《以色列人在埃及》收集到了一个令我满意的版本,但是我心间忽然又冒出了一些不满足感,觉得自己对亨德尔的了解欠缺很多,因此又开始了新的探求。不久,我就遇到了亨德尔的一部田园剧《阿喀斯与伽拉忒亚》,当我听到器乐合奏的短小序曲时,立刻就喜欢上了,随后,当歌声唱出时,我更是喜欢得不得了,竟连续听了三遍——好在不算太长,整部剧大概一个半小时的样子。

这部田园剧仅有四个人物:伽拉忒亚(女高音)、阿喀斯(男高音)、波吕斐墨斯(男低音)和台蒙(男高音),在合唱时,另增一位女中音。故事出自奥维德的《变形记》(卷十三),讲的是海之仙女伽拉忒亚与拉提乌姆王之子阿喀斯相爱,但是独眼巨人波吕斐墨斯也爱着她,他向伽拉忒亚求爱未果,遂用一座山的一角压死了阿喀斯,后来阿喀斯变成了一个河神。台蒙这一角色在奥维德的原作中没有,传说中他与皮西厄斯是生死之交,在本剧中,他以智者的身份警告阿喀斯要小心危险的临近。

亨德尔为这部田园剧所谱写的音乐,给人以特别可爱的感觉,不以强烈的戏剧性取胜,而是强调人声的美感,以抒情性统领全剧,自始至终都飘**着美妙的旋律。剧中的唱段以独唱宣叙调和咏叹调为主,以叙述性的五位歌者的合唱衔接全剧,二重唱和三重唱各一首,分别是阿喀斯与伽拉忒亚的“我们多快乐!”,以及他们二人与波吕斐墨斯的“羊群将要离开山麓”,另外,伽拉忒亚的“我的阿喀斯仍在悲叹”是一首有合唱伴唱的咏叹调。

为了突出每个角色的情绪,亨德尔在配器上也十分讲究,例如伽拉忒亚的咏叹调“别作声,悦耳啭鸣的合唱!”配有竖笛(Recorder)活泼的伴奏,以表现鸟儿的歌唱,而最终目的是为了揭示伽拉忒亚对爱情的渴望;阿喀斯的咏叹调“爱在她的双眸中闪烁”配以双簧管甜美的音色,用来增强抒情的效果,同时也尽显沉浸于爱情之中的阿喀斯的深刻情感。波吕斐墨斯的咏叹调“啊,比樱桃更红”,虽然也使用了竖笛伴奏,但作用不一样,它是为了表现波吕斐墨斯见到伽拉忒亚时心醉神迷的快活样子。

唱片中男女主人公的演唱者极为出色,年轻的黑人女高音迈克法丹()的音色异常纯净,给人一种童稚的感觉,有时近乎男童声,她演唱的伽拉忒亚既纯情真挚,又****漾。安斯利(J。M。Ainsley)这个名字,听过英国亥伯龙(Hyperion)唱片公司录制的舒伯特艺术歌曲全集的人应该不会陌生,他在那里面演唱了《天鹅之歌》第一部分中的七首歌,包括著名的《小夜曲》,而他演唱的阿喀斯比舒伯特整整早了十年。这位男高音的嗓音,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抒情气质,歌声温柔多情,在情感表达上含而不露,这样的演唱与阿喀斯这位16岁的少年确实非常匹配。罗伯特·金执棒下的国王合奏团,到目前为止已经为亥伯龙唱片公司录制了十余部亨德尔的声乐作品,就像《约书亚》一样,这个团的《阿喀斯与伽拉忒亚》在演奏和演唱上也以抒情性见长,并更加崇尚自然流畅的风格。个人认为,这部《阿喀斯与伽拉忒亚》和清唱剧《约书亚》,是他们录制的亨德尔声乐作品系列中最出众的两套唱片。

亨德尔声乐中的好作品肯定还有不少,我所不知道的更出色的版本也不止这么多,还有待我的继续发掘。此时我想到有一次与一位从法国回来的朋友的交谈,她说现在亨德尔的音乐在欧洲非常盛行,而就我自己掌握的信息来看,也的确是如此,即使以指挥法国巴洛克音乐而闻名的克里斯蒂,也正在不遗余力地演出和录制许多亨德尔的清唱剧或歌剧。

我觉得亨德尔在当代社会越来越受到欢迎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他的音乐总是洋溢着和平的精神,散发着愉悦的气息,放射着灿烂的阳光。对于经历着无止无休的动**的尘世间的人们来说,这样的音乐就如同是美好的天国一般,给疲惫的心灵带来了安宁与慰藉。我相信,这正是亨德尔的作品最本质的东西,当你沉浸在他的音乐里时,就如沐浴在光明之中,就在那一刻,美丽的天国顿然矗立于凡俗的尘世之间。

后记:在本文之后,我又收集了亨德尔的其他清唱剧:亨利·克里斯托弗指挥的十六人合唱团及和谐与创意的交响乐团的《参孙》和《以斯帖》,雅克布斯指挥科隆合奏团的《保罗》,麦克吉甘指挥温彻斯特教堂合唱团及RIAS室内合唱团的《所罗门》和巴洛克爱乐乐团及伯克利大学(U。C。Berkeley)室内合唱团的《犹大·马加比》,它们都是非常值得推荐的版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