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本真的世界聆听键盘上的古乐大师莱昂哈特(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本真的世界——聆听键盘上的古乐大师莱昂哈特

2012年之初,当我听到古斯塔夫·莱昂哈特于1月16日去世的消息时,确实有些出乎意料,因为之前不久,还有比利时的朋友说要约他进行采访。擦肩而过的事情,往往会成为永久的错过,所以,只能通过莱昂哈特的录音,进行一些弥补。于是,我花了一些时间,收集了他的一些独奏唱片。

关于这位演奏家和指挥家,我原先只收集有他和哈农库特一起录制的巴赫康塔塔全集,在羽管键琴和管风琴方面则鲜有关注,这是我的一个疏漏,与我倾向于侧重作品本身、时常不太留心演奏者和演唱者的收集方式有关。然而,像莱昂哈特这样的音乐家,确实值得进行一番单独的了解。

我近来收集的莱昂哈特的唱片,包括两张羽管键琴和两张管风琴唱片。但是就像当初谈论管风琴音乐一样,现在对莱昂哈特的唱片进行评论,对我来说也是一件班门弄斧的事情,因为我的朋友中,有演奏羽管键琴的,更有演奏管风琴的,我不可能像他们那样从专业角度来做分析,只是希望尽力做到我个人的认识没有太多偏离真实的地方。

初听莱昂哈特演奏的羽管键琴和管风琴音乐,给我的印象颇为深刻。个人感觉他是一位非常有力的演奏者,同时又能够极好地控制这种自身的力量,使得他所演奏的音乐不浮不躁,并为听者带来非常大的想象空间。虽然莱昂哈特比卡尔·里希特仅小两岁,然而他们却好像是两代人,在演奏中,莱昂哈特的呼吸感完全超越了卡尔·里希特的笨重感。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不过很可能会惹卡尔·里希特的粉丝不快,幸好本文的话题仅仅是莱昂哈特的四张唱片。从唱片出版的年代来看,阿尔法(Alpha)唱片公司的两张羽管键琴唱片是他晚年录制的,是非常精美的制作,而索尼(SONY)唱片公司的两张管风琴唱片的资料甚为粗糙,没有详细的唱片说明书不说,竟然连作曲家是谁都没注明,只能看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制作成CD的,所收录作品的作曲家也是我从网上搜到的,并且曲目顺序完全不一致,我只好一一核实。

看来唱片行业在没落,但是我相信,莱昂哈特和他演奏的音乐,是不会随之消失的。

从伯德、帕赫贝尔到巴赫、路易·库泊兰的羽管键琴音乐

1。羽管键琴之一:从伯德到J。S。巴赫

这张70分钟长度的羽管键琴独奏唱片,容纳了从文艺复兴晚期至巴洛克鼎盛时期、从伯德到巴赫家族的14首作品(含一首管风琴曲,有些曲目由管风琴伴奏),一半是英国人写的,一半是德国人写的。刚好另一张羽管键琴的唱片,录制的是意大利和法国的作品,也就是说,这两张唱片概括了欧洲主要几个音乐大国的羽管键琴音乐,从收集的角度来看,实在是太超值了。不过,由于大部分作品是第一次听到,所以我没法进行一对一的比对,故在此只谈一谈莱昂哈特对音乐风格的把握。

现在,让我们进入唱片之中。先是四首英国作品。在我的印象中,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早期的英国音乐大多十分甜美,并且比较平缓,而莱昂哈特的弹奏并不太突出甜美感,味道相对比较淡雅,同时由于他的弹奏在力度上略强,所以显得不是那么平缓,似乎在速度的变化上也有所加强。从某种角度来看,莱昂哈特弹奏的英国早期音乐作品,或许比英国人自己的弹奏更能吸引我。

开篇曲目是汉斯·莱奥·哈斯勒(HansLeoHassler)的《坎佐纳》,羽管键琴有节奏又有力度的弹奏,立刻就拨动了听者的神经,音乐在行进速度中点缀着舞蹈的节拍,管风琴在低音处暗暗地呼应羽管键琴,二者水乳交融。说实话,这首乐曲的发展变化算不上丰富,甚至可以用单一来形容,能够演奏得给人如此深刻的印象,并不是每位演奏者都能做到的。第二首曲子尼古拉斯·斯特罗格尔(Nichers)的《幻想曲》,作品本身带有一定的起伏,以缓慢的开始发展为快速的结束,前后速度变化的对比,在莱昂哈特的演奏中,得到了颇具戏剧性的表现,乐曲前面的大半部分被演奏得相当胶着,似有踯躅不前之意,随着速度的转快,弹奏的力量也有所加强,急速的乐声与之前构成强烈的反差,就像曾经压抑的**一下释放了出来。

接着是三首威廉·伯德(WilliamByrd)的作品,《库朗特》(to)、《女王的阿勒芒德》(QueensAlman)和Ground的排列设计构成了“快——慢——快”的形式,其中“Ground”指的是一种固定的旋律,在它之后加上“bass”一词,就是“固定低音”的意思。三首乐曲的情绪各异,《库朗特》明亮而欢快,莱昂哈特的弹奏突出了舞曲的跳动感,可以让人想象得到,他的手指正在琴键上舞蹈;《女王的阿勒芒德》缓慢并富于歌唱性,莱昂哈特的弹奏是凝重的,琴声自然流畅,绵延不绝,或许其间还含有点滴的、暗淡的伤感情调,有着十分感人的魅力;Ground有力而带有跳跃性,莱昂哈特的弹奏颇具质感,琴声如跳动的颗粒一般没有片刻的间歇,尤其乐曲开始的几个乐句,竟然显示出一种粗犷的性格,而整首乐曲会让人感觉,演奏者试图在羽管键琴上释放出钢琴的力量。

下一首乐曲,约翰·布尔(JohnBull)的《布尔的晚安》(Bull’sGoodnight)完全就像一首儿歌,旋律通俗易记,单纯无忧,具有舞曲风格。曲子首先是将主题旋律呈示出来,之后是以此为基础的一系列变奏,音乐洋溢着由衷的欢欣。我们从莱昂哈特的弹奏中,可以深切体会到那种发自内心的、一尘不染的愉快,这是只有童年时代才会有的感受。唱片中的英国部分以在管风琴上演奏的奥兰多·吉本斯(ibbons)的《幻想曲》(第二号)作为结束,此曲色调幽暗,轻柔而徐缓,莱昂哈特的演奏营造出了祈祷与冥想的氛围,宛如深沉的思索,并以此过渡到约翰·帕赫贝尔(JohannPachelbel)的《幻想曲》之中。

从德国部分开始,我们完全进入到了巴洛克时期。在许多人看来,德国音乐应该是十分厚重的。不过,个人认为,在巴洛克时期,这种感觉比较适用于声乐作品,比如许茨或者巴赫的受难乐,而不少的羽管键琴作品以及很大的一部分管风琴作品则未必,例如这张唱片中由莱昂哈特弹奏的七首德国作品的大部分,就有着更多飘逸的感觉。虽然这其中包含了演奏者的个人风格,但是我相信这位古乐大师一定是经过深入研究,才确定了自己的演奏风格的。

或许不是巧合,德国部分的第一首乐曲帕赫贝尔的《幻想曲》,与吉本斯的《幻想曲》(第二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幽幽的琴声,缓缓地流动着冥想与思索,在莱昂哈特的弹奏中,即使是柔和的音乐,也会显示出力度,而即使充满了力度,又不乏超凡的洒脱,就像他演奏的这首乐曲一样,可以引领听者飘向无边的天空,同时又不会失去脚下的大地,这样的幻想是坚实的。唱片中还选录了帕赫贝尔的另一首作品《G大调托卡塔》,它听起来就像是一首庞大作品的引子,音乐宽广而悠远,在莱昂哈特的手中,这首仅一分半钟的乐曲,被弹奏得非常大气,琴声不缓不急地行进,稳重之中富含情感的表述,所以这首作品是不可以当作小曲来接受的,它以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我们心灵最深处的祈愿。此曲之后的克里斯蒂安·里特尔(Ritter)的《阿勒芒德》(AllemandaindiscessumCarisSueciae),是一首悠缓而抒情的乐曲,羽管键琴的乐声宛如黑暗中的星星点点的闪光,黯然中有着些许的期许,莱昂哈特在弹奏时,做出一种似断非断、欲说还休的效果,虽然全曲平缓而少起伏,却能够令人自始至终感受到音乐的流动,并从中感知到那些潜藏其间的动人心扉的情愫。

巴赫家族的作品主要是J。S。巴赫的三首,不过这里先说说约翰·克里斯托弗·巴赫(JohannChristophBach)的一首《前奏曲》。在巴赫家族中,叫“约翰·克里斯托弗”的有好几位,我们要说的这位应该是J。S。巴赫长辈中最有成就的一人,曾被J。S。巴赫的儿子卡尔·菲利普·埃玛努埃尔·巴赫评价为“伟大而富有表现力的作曲家”。从他的这首《前奏曲》中,可以体会到颇有深度的情感表达,也就是所说的德国音乐所特有的厚重感。它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后一部分听起来明显为赋格。莱昂哈特弹奏的这首乐曲,前一部分非常舒展,乐声中有一望无际之感,瞬间掠过的一些颇有力度的乐句,令人为之一振;后一部分非常平和,同时也更为醇厚,又不失饱满的情感。

唱片选录的J。S。巴赫的作品平时并不太多见,有的甚至十分鲜见,例如《幻想曲》(BWV1121),在我的那本《巴赫2000》的总目录中,竟然没有收入,可能是之后才发掘出来的吧。它是一首给人以自由之感和宁静之感的乐曲,琴声如流水般清澈,莱昂哈特的弹奏有一种浪漫的气质,显得特别温馨可爱,体现了J。S。巴赫的另一面,非常有生活气息。另外两首作品,都是长达15分钟的大曲,《A小调咏叹调变奏曲》(AriaVariata,BWV989)也被称为《意大利风格变奏曲》,作为主题的咏叹调是意大利巴洛克歌剧风格的,而随后的一系列变奏则与意大利渐行渐远,这让我想到J。S。巴赫根据佩尔戈莱西的《圣母悼歌》改编而成的《诗篇51号》,虽然旋律没变,音乐却成了改编者自己的风格。这首“变奏曲”中的各个变奏也是如此,莱昂哈特在弹奏此曲时,似乎并没有刻意强调主题的意大利式的歌唱性,而是更注重节奏感,使得音乐听起来抑扬顿挫,随后的各种变奏,既得到充分的展开,又十分紧凑,给人以纷至沓来之感。《以众赞歌“OGott”为基础的古组曲》(BWV767)原本是管风琴曲,它实际上具有主题与变奏的形式,众赞歌的旋律可以感受到浓烈的情感色彩,音乐以此为基础所衍生出的一连串的变化,虽然情绪各异,但是在表达上越来越趋于节制。莱昂哈特的弹奏充满了盎然的古意,淡然的气质,超然的姿态,他在琴键上追随古老的众赞歌,变幻出无穷尽的奇妙乐音——唱片将这首作品设计为最后一曲,给了听者一个超乎尘世的结束。

以伯德的时代为起始,以J。S。巴赫的时代为终结,莱昂哈特引领我们走过了近200年的音乐历史,而他弹奏给我们的那些作品仅是沧海一粟,还有更多的音乐等待我们去发现。那么,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另一张唱片,去找寻更多的音乐珍宝。

2。羽管键琴之二:弗雷斯科巴尔迪与路易·库泊兰

这第二张羽管键琴独奏唱片的内容属于巴洛克早期至中期,吉罗拉莫·弗雷斯科巴尔迪(GirolamoFrescobaldi)是意大利作曲家,路易·库泊兰(Louis)是法国作曲家——著名的弗朗索瓦·库泊兰的前辈,他们的作品年代刚好可以并入上一张唱片的200年之间,两张唱片所涉及的作曲家的在世时间,大致上可以按照英、意、法、德的顺序排列,所以,我一直把这两张唱片当作是姊妹篇。

文艺复兴晚期的意大利音乐,总是让我想到乔万尼·加布里埃利的威尼斯乐派风格的辉煌的铜管乐;巴洛克时期的法国音乐,又总会让我想到拉莫的异彩纷呈的宏大歌剧。而在羽管键琴方面,我听过拉莫的羽管键琴小曲,所以对法国特点的羽管键琴音乐并不陌生,在我看来,它们是轻盈、透明、富于情趣、富于色彩感的;至于意大利的羽管键琴音乐,虽然我不是太熟悉,但是可以想象得到,应该是具有一定戏剧性的,就像意大利人的性格一样。

弗雷斯科巴尔迪的作品被收入了八首,涵盖了托卡塔、坎佐纳、利切卡尔、幻想曲、随想曲等当时常见的音乐形式,莱昂哈特的弹奏就如我预想的那样,在一架羽管键琴上,展开了一连串的小戏剧。开篇的《托卡塔》(第二首)颇具卡契尼《新音乐》中的牧歌风格,乐曲的开始处充满了意大利式歌剧唱段中常见的那种有些夸张的多愁善感,之后转为一种快与慢相间错落的格局,构成情感的不断起伏,表现出异常激动的状态。唱片中还有两首这一形式的作品,《托卡塔》(第七首)同样是一首感情强烈的乐曲,时而如叹息,时而如倾诉,时而持续地**奔放,时而又陷入短暂的沉思,自始至终不停地波动,并且变化幅度很大,甚至让人觉得有些神经质,想到或许这是古时候一位恋爱中的少女正在歌唱。《托卡塔》(第八首)是抒情性与爆发性的交替,抒情的时候表面上显得很沉静,如涓涓的细流,爆发的时候有如脱缰的野马一般不可遏制,奔腾的情感就此泛滥成了无边的大海,这正是意大利人性格中的特质。

两首坎佐纳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顿奏。《坎佐纳》(第五首),音乐从头到尾一直在非常有力量的顿奏中跳动,如果表达不恰当的话,就会显得非常机械,听上去也会单调,莱昂哈特在弹奏时,始终特别留意强调作品中某些细微的变化,包括强弱或速度,这样便保持了音乐的自然的流动感。《坎佐纳》(第三首),在听感上显得更丰富,以轻缓而断续的弹奏起始,之后加强音量和速度,在此曲中,顿奏主要作为一种装饰,而不像第五首那样以顿奏为主角,在急缓之间,串串琴声阵阵地划过,向前或者向上,似乎有一定的方向感,如此丰富多样的意趣,在莱昂哈特的弹奏中被明晰地表达了出来。

也许最与众不同的是《利切卡尔》(第一首),它听上去有些J。S。巴赫的味道,稍有意大利式的宣泄,虽然满怀深情,却无任何放纵的意思,琴声唯有静默地流动,暗自酿造出浓郁的甘醇。我非常喜欢此曲,聆听它的时候,我的眼前总会浮现出在教堂的摇曳烛光中,莱昂哈特坐在羽管键琴前一脸严肃的表情,而他的手指就在琴键上缓缓地起落,这真像是一个梦境。《幻想曲》(第四首)是这个梦的延续,它的标题虽然叫“幻想曲”,但是却处处显示出庄重的表情,如沉思般的琴声,不急不缓,徐徐向前,再向前。在这个过程中,流淌出真挚的情感,莱昂哈特对这首乐曲的内向性,做出了恰到好处的诠释。《以laBassaFiamenga为基础的随想曲》标题中的“laBassaFiamenga”,我没能查到确切的意思,这首乐曲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并显出十分古老的样子,在强有力的琴声中,久远年代的舞蹈节奏若隐若现,世俗味道颇为浓厚,通过莱昂哈特的不着雕饰的弹奏,我们似乎能够触摸到久已忘却的单纯与自在。

在唱片中,路易·库泊兰的《D大调组曲》是在弗雷斯科巴尔迪狂放的《托卡塔》(第七首)之后出现的,相比之下显得格外纤细而柔美,这一方面是作品本身的风格使然,另一方面也与莱昂哈特对作品的把握有相当大的关系。这套精致的组曲由一个“前奏曲”与五首舞曲构成,属于巴洛克时期常见的古组曲形式,高贵而雅致的“前奏曲”,充满了宫廷气息,羽管键琴弹奏出的琴声如丝般华美,音与音之间矜持地相连在一起,就像是一串闪闪发光的珍珠。之后,“阿勒芒德”晶莹剔透,透亮如洗,舒展而闲适的琴声,隐约透着一种慵懒的感觉,真的是太迷人了!进入下一曲“库朗特”,虽然音乐加快了速度,也加强了力度,然而在活跃之中,却未失优雅,或许这就是贵族气质吧?在我的印象中,“萨拉班德”大多带有些忧伤的情调,但是这套组曲中的此曲,从似乎漫不经心弹奏而出的乐声中,流露出的最多不过是一掠而过的淡淡愁绪。在不知不觉之中,“Gaillarde”衔接其后,这是一种古老的法国三拍子舞蹈,可暂且译作“加拉尔德”。它比前一曲略显活泼,并有一定的节制,乐声飘然而至,如习习微风,轻轻拂面。最后一曲“恰空”,以羽管键琴的强奏,形成一个明亮而华丽的结束。

古组曲这种形式通常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前奏曲”之后的舞曲往往数量不一,在另一套《E小调组曲》中,就只包含了三首舞曲。它的“前奏曲”明显地包含了较多忧郁的成分,羽管键琴弹奏出的悠长旋律,宛如点点滴滴的各种滋味的交集与汇聚。之后的“阿勒芒德”延续着“前奏曲”的这一特点,将深藏于心的情感娓娓道来,铺展开去,如歌的琴声,在空气中布满感伤情绪,似过往烟云的乐声,在脑海中萦绕盘旋不散;进入“库朗特”一曲,羽管键琴以快速和强音进行弹奏,在奔流的、富于冲击性的琴声中,急切的倾诉爆发了出来。接着,在“萨拉班德”中,虽然表面上趋向于平和与庄重,但却掩饰不住暗涌的心潮,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束。两套组曲,两种截然不同的特色,前一个可以形容为“美丽的面具”,后一个则是真情流露。莱昂哈特的弹奏将二者之间的不同特色异常鲜明地区分开来,以至于让我感觉它们就像是两位作曲家的作品,对于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把握竟然可以做到如此的程度,让人不得不佩服演奏者的独具匠心。

除了两套组曲,唱片还收录了路易·库泊兰的两首小作品,其中《G小调帕萨卡利亚》出现在两套组曲之间。有趣的是,它既有前一套组曲最后一曲“恰空”的明亮音色,又预示了后一套组曲的忧伤情调,只是有点儿“强说愁”的意味。《升F小调帕凡舞曲》作为唱片的最末一曲,成为《E小调组曲》的余韵,给了这套组曲一个真正的结束,它从“萨拉班德”的手中接过了正在流露的真情,并让那些曾经的忧伤,化作了庄严的舞步——这来自古老年代的“帕凡舞曲”,在这一时刻便成为了它的演奏者莱昂哈特的见证。看来,这张唱片的设计者与我们的演奏家一样匠心独运。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