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乐(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除了英国,欧洲大陆上还出现了一个法国—佛兰德作曲家群体,他们大多为神圣罗马帝国各宫廷的乐师,他们在欧洲各处任职,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发展。这批法国—佛兰德作曲家包括早期的奥克冈、比斯努瓦,中期的若斯坎、奥尔布莱希特,16世纪中叶以后的拉索等,而其中最著名的早期大师当属奥克冈(JohannesOckeghem,1410或1425—1497)。

奥克冈早年在布格斯接受音乐训练,是教堂唱诗班的歌童,后来曾师从班舒瓦(还可能与迪费也是师生关系)。1443年到安特卫普大教堂当过歌手,1448年又成为法国波旁公爵查理七世小教堂唱诗班的一员,直到去世他就一直在法国皇室的小教堂里服务。

奥克冈是第一代法国—佛兰德乐派作曲家中的代表人物,他留存下来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太大,宗教音乐作品包括13部弥撒(其中3部不完整)、1部安魂曲,还有9首经文歌,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是歌颂圣母玛丽亚的。奥克冈的重要贡献在于其对弥撒曲创作技术的发展,他的弥撒经常引用一些宗教或者世俗的尚松旋律,比如他的弥撒《越来越》就在《慈悲经》一开头的地方引用了班舒瓦的一首尚松《越来越》的旋律,在当时这属创新之举。他另一首著名的弥撒就是《Mi-mi弥撒》,奥克冈没有引用尚松,没有定旋律,只是在乐章开始的动机里用了E-A-E的音,而E和A在不同的六声音阶里的唱名都是MI,所以才叫“Mi-mi弥撒”,非常新奇。

若斯坎

若斯坎

音乐史上历来对若斯坎的评价非常高,他是“真正发现歌词可以作为音乐灵感的取之不尽的源泉的人。在他之前的声乐作品和他自己的早期作品中,歌词和音乐都是松松散散地各自为政的”。格劳特也称若斯坎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马丁·路德也说若斯坎是“音符的主人”,“音符必须按他的意志行事,而其他作曲家则必须按音符的意志行事”,这样的评价在音乐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若斯坎曾经服侍过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二

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DesPres,约1450—1521)生于法国北部,1459年之后到米兰大教堂当歌手,1474年又到米兰的斯福尔扎家族私人礼拜堂当歌手。1476年之后,若斯坎先后在阿斯卡尼奥·斯福尔扎红衣主教、教皇唱诗班里当歌手,1503年在费拉拉的埃尔科利公爵府邸担任音乐指导,一年后他回到故乡的孔代大教堂服务,直到1521年去世再也没有离开孔代。

若斯坎是他所处时代获得公认的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他的弥撒创作引人注目,尤其是那些模仿弥撒。若斯坎写过18部弥撒、100多首经文歌和大概70首尚松。

在弥撒曲写作方面,若斯坎可以称为是承上启下的大家,他对15世纪弥撒的各种创作手法的总结和开启16世纪的新风都十分引人注目。若斯坎最著名的弥撒《各音级上的》(L’hommearmésupervocesmusicales),对15世纪时人们非常熟悉的《武装的人》进行了非常自由的处理。他的另一个贡献就在于发展了模仿弥撒(Parodymass)的创作手法,就是说若斯坎以现成的复调音乐作品为基础,引用多声部素材,改变其结构布局或者旋律陈述方式,创作出新的作品。这种弥撒的代表作如《不幸向我袭来》(Malheurmebat)等。

文艺复兴晚期:帕莱斯特里那、拉索

帕莱斯特里那(GiovanniPierluigidaPalestrina,1525—1594)一直被认为是16世纪音乐创作中的保守派,他的创作不以戏剧性取胜,而完胜在形式方面,他将复调音乐推向了一个高峰。他出生在罗马附近一个叫做帕莱斯特里那的小镇。1537年他在罗马的圣玛丽亚·马焦雷大教堂唱诗班当歌手,1551年出任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圣乐队乐长,4年后成为西斯廷圣乐团歌手和圣约翰·拉特兰大教堂唱诗班指挥。1577年帕莱斯特里那受命编订圣咏集以适应特伦特公会议的规定。1581年,他公然违反教廷规定结婚,只能离开教会,于1594年在罗马去世。

帕莱斯特里那

他是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家中作品保存最完整、出版全集最早的作曲家(1862年至1903年由Breitkopf&Hartel出版),而帕莱斯特里那的最大贡献仍然在于宗教音乐,特别是弥撒的创作方面。帕莱斯特里那一生写过104部弥撒,其中最著名的是《马尔采鲁斯教皇弥撒》,此外还有超过375首经文歌,其中包括35首圣母颂歌(magnificat)、68首奉献经(offertory)、4首至5首耶利米哀歌(lamentations)和65首颂歌(hymn),此外还写过140多首牧歌。

《马尔采鲁斯教皇弥撒》(MissaPapaeMarcelli),大约作于1562年,据说教皇听了之后抱怨帕莱斯特里那把弥撒写得太华丽,复杂的节奏、色彩丰富的主题和数不胜数的装饰音弄得他头疼,他询问帕莱斯特里那虔诚的教徒能否在如此繁复的背景下听清楚经文上的词句。帕莱斯特里那使用了6位独唱者,在他之前作曲家们对合唱、独唱与伴奏的混合运用考虑得比较少,而帕莱斯特里那却敏锐地意识到三者之间的联系,作为复调音乐大师,帕莱斯特里那完美地将三者融合起来,并且着意强调之间的对比,使作品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风貌。

在同时代人的眼里拉索是当之无愧的“音乐之王”,他的声乐、器乐创作数量巨大,而其中世俗的或者宗教的合唱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拉索没有写过清唱剧,弥撒方面的成就也不如他的同时代人帕莱斯特里那,而拉索在经文歌(Motet)方面的创作却是16世纪最负盛名的,事实上拉索也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谱写经文歌最杰出的作曲家。

他的作品有许多是复调音乐的精品,拉索本人也被后世尊为复调音乐的一代宗师,这方面拉索最著名的作品有1563年至1570年之间作曲的《大卫的7首忏悔诗篇》(SeptemPsalmiDavidispoeiales)。

正在演奏的拉索

奥兰多·德·拉索(OrlandedeLassus)1530年生于蒙斯,他是尼德兰乐派(herlandSchool)的最后一位大师,也就是所谓“复调音乐的黄金时代”的最后一人,有关他的出生年月至今无从确证,不同的记录跨度竟然从1523年到1532年,本书采用的是较为通行的提法。但关于拉索少年时是唱诗班唱童的记载完全是真实的,不过据说这并非出自拉索的自愿,而是父母硬逼他参加,此说是否真实我们亦无从考证了。

1553年,拉索担任了罗马圣约翰拉特兰大教堂的圣咏队队长,在教皇朱利乌斯三世手下供职,1555年拉索来到慕尼黑,并很快成为巴伐利亚宫廷的乐长,在慕尼黑他建立了当时整个欧洲最优秀的合唱团与乐队。

拉索的作品数量十分惊人,大约超过2000首。拉索是个阅历非常丰富的人,在当时像他这样到处游历的音乐家是很少见的,他到过西西里和意大利的许多地方,接着就是在中欧的旅行,到处游历使拉索眼界开阔、性格开朗,而且他所到之处还领受过许多荣誉,他才不管授予他荣誉的人是天主教、东正教还是忏悔派,要知道在16世纪这些教派往往是互相仇视并常常兵戎相向的,但对这位音乐家却给予了相同的礼遇。

晚年的拉索债务缠身、心情不佳,而他留给后世超过500首的经文歌却都是合唱音乐的精华,1594年6月14日拉索在慕尼黑平静地去世,享年71、64或者是62岁。

拉索最出名,也是后世常常提及的合唱作品就是《大卫的7首忏悔诗篇》,大约作于1563年至1570年之间,当时拉索是应阿尔伯特公爵的邀请创作的。脚本出自《圣经·诗篇》,包括:第6、32、38、51、102、130与143共七首。拉索与帕莱斯特里那不同,在技术上拉索更加严格,就像这部《大卫的7首忏悔诗篇》,拉索为了达到他所理想的效果,将华丽与戏剧化都排斥掉,虽然拉索是杰出的对位法大师,但这部作品中和声语言非常丰富,拉索似乎有些厌倦了严格的复调音乐。较为出色的是最后的143号诗篇,拉索在平静的旋律之中对重音作了细致的处理,比如首句“耶和华啊,求你听我的祷告”(OLord,hearmyprayer),“主啊”得到了合唱的加强,与后面的诗句形成了对比,当进入历数仇敌迫害的诗句时,拉索以两位男高音与男低音为主谱写了赋格段,使作品气氛为之一变,合唱全体在“使我住幽暗之处,像死了许久的人一样”(Hehathlaidmeinthedarkhementhathavebeenlongdead)一句时爆发出呐喊。另外,《大卫的7首忏悔诗篇》的尾声给人以深刻印象,拉索特意增加了一段“荣耀”,合唱全体在两个短小的章节中以充满希望与赞美感恩的心情唱出“凭你的慈爱剪除我的仇敌,灭绝一切苦待我的人,因我是你的仆人”。

[1]之所以叫奥尔德霍尔藏稿,主要是因为这套乐谱长期存放在奥尔德霍尔的圣爱德蒙学院(St。Edmund),现奥尔德霍尔藏稿被不列颠图书馆收藏(馆藏号:MsAdditional57950)。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