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圣乐(第1页)
第二讲文艺复兴时期的圣乐
文艺复兴(Renaissance)一词的原意是“再生”,这个术语反映了15、16世纪的思想家们对中世纪的否定和对古代文化的推崇,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认为有责任恢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因此才会出现“文艺复兴”这样的名词。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成为最具实力的思想潮流,神学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被打破,人文学科相继出现,世俗领域的思想活动变得越来越活跃。在西方音乐史上,文艺复兴时期一般指从1450年至1600年前后这段时间。15世纪至16世纪,欧洲的商业活动十分发达,以威尼斯、巴黎等城市为中心,音乐创作、演出、出版越来越兴盛起来,作曲家也更专业化。佛兰德乐派有迪费、若斯坎;罗马乐派有帕莱斯特里那,等等,在佛罗伦萨还出现了像“卡梅拉塔会社”那样的作曲家群体。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大致可以从15世纪开始算起,至17世纪初为止,比艺术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要短。如果要细分的话,又可以把音乐上的文艺复兴分为三个段落:1。早期(1430—1490年)、2。中期(1491—1560年)、3。晚期(1561—1600年)。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体裁中,弥撒和经文歌是特具代表性的。
文艺复兴时期的弥撒
文艺复兴时期的弥撒创作已经十分成熟,从迪费的弥撒曲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当时的作曲家为专用弥撒谱曲,定旋律被广泛使用,一些世俗歌曲的曲调被借用到宗教作品之中。到了奥克冈手中,尚松的曲调也进入到弥撒之中,包括班舒瓦在内的作曲家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若斯坎是另一位多产的弥撒曲作曲家,他的弥撒中既有定旋律,也有模仿,手法多样。到若斯坎去世之后,弥撒的创作已经定型,复调手法开始进入弥撒创作领域,帕莱斯特里那就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写了53首复调模仿弥撒。帕莱斯特里那之后,包括拉索、伯德、维多利亚在内的一批作曲家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将复调弥撒推向了高峰,此时,定旋律弥撒和模仿释义弥撒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表2-1
续表
经文歌
15世纪之后的经文歌逐渐发展到音乐与歌词的统一,在迪费和邓斯泰布尔的经文歌创作中,自由定旋律已经非常常见。而稍后的奥克冈和奥布雷赫特则创作出四声部经文歌,并使这种结构定型。16世纪之后的经文歌创作与威尼斯乐派的风格紧密结合,代表性的作曲家就是帕莱斯特里那,他创作了近400首经文歌。拉索的创作数量更大,而且他的复调经文歌旋律特别优美,直接影响了意大利牧歌的创作。在英国,塔利斯、伯德等都创作了相当数量的经文歌。
表2-2
15世纪早期的英国音乐与邓斯泰布尔
当巴黎失去了欧洲音乐中心地位之后,英国音乐却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在宗教音乐领域同样如此。
15世纪早期的英国音乐主要保留在奥尔德霍尔藏稿(OldHallManuscript)[1]中,这套藏稿收录了一批英国作曲家的作品,今天我们了解到的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主要就是出自这套藏稿。该曲集中一共有147首作品,包括大量常规弥撒中的部分配乐(创作年代为1370年至1420年前后),还有则是经文歌、继叙咏,等等。这套藏稿为后世学者研究15世纪初的英国音乐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这一时期英国最重要的作曲家无疑就是约翰·邓斯泰布尔(JohnDunstable,1390—1453),他的“才能尤其超过其他英国作曲家,甚至超过坎德伯雷的本笃会修士利奥纳尔·鲍尔”。邓斯泰布尔生前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同时也是作曲家,他曾长期在贝德福德公爵的宫廷服务,后来,公爵成为诺曼底的统治者,邓斯泰布尔就随公爵一起到法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他结识了班舒瓦与迪费,并通过公爵的影响力将英国音乐风格融入欧洲大陆音乐之中。他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其创作具有鲜明的英国特征,又兼具了法国复调音乐的传统,这当然与他在法国宫廷服务过有关,同时他的创作还影响到了勃艮第乐派的作曲家们。邓斯泰布尔写有20多部弥撒,还有大约40首经文歌,其中12首属于定旋律经文歌。
在复调创作的技法发展方面,还必须提一下法伯顿与福布尔东。所谓法伯顿(Faburden),是从英国的迪斯康特演变而来的,这种作曲手法是在素歌的基础上即兴增加两个声部的复调作曲手法。在15世纪上半叶,又出现了一种与法伯顿很接近的复调音乐技巧叫做福布尔东(Fauxbourdon),这种手法的特点是在高声部写装饰性的素歌,低声部则以平行六度为主,在演唱的时候就在两个事先写好的声部之间加入一个第三声部。这种手法运用的比较广泛,迪费就用这种手法写过一些赞美诗。这两种复调创作技法对于文艺复兴晚期的弥撒、经文歌的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迪费与弥撒曲的定型
迪费(左)与班舒瓦(右)
在他所处的时代,迪费(GuillaumeDufay)是一位伟大的、多产的作曲家,大概1397年8月5日出生在布鲁塞尔附近的康布雷(Cambrai),早年在当地的圣母院接受教育,1409年左右成为教堂的歌童(有确切文献记载)。1420年夏,迪费成为佩萨罗的马拉泰塔家族宫廷演出班子的成员,1424年,迪费回到家乡,在离康布雷半天路程的拉翁住了一段时间。1427年春,迪费回到意大利,在波隆纳他成了教皇的特使阿莱门红衣主教的随员。1428年至1433年,迪费一直在教皇身边的唱诗班工作,先后侍奉过马丁五世与尤金四世(EugeneⅣ)两位教皇。1433年8月,迪费离开了罗马,到萨松宫廷阿马迪斯八世公爵(DukAmadeusⅧ)处供职,在这里迪费遇到了班舒瓦。1435年至1437年,迪费回到教皇的教堂继续供职,就在这段时间他完成了著名的经文歌《最近玫瑰开放》(Nuperrosarumflores)。
1439年12月,迪费回到故乡康布雷的大教堂供职,不过他仍然与勃艮第宫廷和意大利有着密切的联系。1474年11月27日,迪费在康布雷去世,晚年的迪费十分富有,他身后的财产大概有1822里弗,这个数字是班舒瓦的两倍,迪费还收藏有很多珠宝、金银和图书(其中有维吉尔的诗歌抄本,十分珍贵,也相当值钱)。
迪费在宗教音乐创作领域的重大贡献在于对弥撒曲的发展(一生写过至少9部完整的五乐章弥撒),尤其是在弥撒的固定部分的创作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已经采用世俗歌曲而不是圣咏来作为定旋律(他可能是第一位将世俗音乐引入弥撒创作的作曲家),这种做法后来受到了欧洲大陆作曲家们的推崇和借鉴。
奥克冈
奥克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