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1页)
第二节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罗杰斯认为人性本善,恶是由于不良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而罗洛·梅则认为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所以,文化中的善与恶都是人类本性的真实反映。他认为,文化的善和恶是因为构成文化的人是善和恶的。文化之所以具有破坏性,是因为生活在文化中的人具有破坏性。
罗洛·梅认为,人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潜能束,有善、恶两种潜能,这种潜能既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就是说,人性既是善的,也是恶的,这都是人类的潜能。原始生命力(daimonic)是人性的基本潜能,如果受到自我增强的欲望驱使,就会成为建设性的源泉。如果这种自我增强的欲望与人格结合,就会产生创造性,就是建设性的。如果对这种欲望失去了控制,它就可能支配整个人格,做出破坏性活动。
当某种原始生命力摄取了整个人格,没有考虑到自我的整合,没有照顾到其他因素和欲望及其对整合的需要后,它就表现出过分地具有攻击性、敌意、残酷等平时最令我们害怕的、尽量压抑的形式。我们经常把这些东西安插到别人身上。
二、存在主义理论
罗洛·梅是人本主义流派中最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家,是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并不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也不属于某一个存在主义哲学流派。他把存在主义哲学的许多内容加以吸收和改造,形成了他独特的存在分析理论。
(一)存在的含义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存在”一词是用“此在”(dasein)一词来表示的,指的是“在那里”的意思,强调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对世界的某种独特的个人体验和解释。个体是世界上的一个存在,世界与人同时存在,彼此不能分离。
罗洛·梅把人对存在的体验称为“存在感”,存在感与自我意识联系在一起。一个人的存在感越强烈,他的自我意识越深刻,就越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他进行自由选择的范围也就越大,对个人命运的控制能力越强。存在感把个体联结为一个整体,有存在感体验的人,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流,这样的人能够发现生活的意义,是活生生的、健康的人。
一个人丧失了存在感就会患上心理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了价值和意义。因此,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发现存在感,帮助个人找到失落的存在。
(二)存在于世界上的三种方式
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存在有三种形式:自然界、社会和自我,每个个体都同时存在于这三种世界中,个体不能单独以其中一种或两种状态生活,必须同时生活在这三个情境中。只有把这三种状态世界结合在一起才能全面地解释人类存在。
罗洛·梅同意三个世界的观点,他认为个体要有健康的人格,必须同时处于上述三种环境中,如果只重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人的存在就会受到破坏,形成不健全的人格。罗洛·梅把这三个世界称为个体存在于世界上的三种方式。
1。人与环境的世界
罗洛·梅将人与环境的关系方式称为人与环境的世界(Umwelt)。他把环境描述为一种“自然的世界”,环境有其自身发展变化规律,是一个生生不息、不断循环的世界,有睡眠和醒觉,有冷、热、饥、渴,有生老病死。个体生存于这一环境中,会碰到各种自然现象,遇到各种自然力量,个体必须努力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做到适应环境。
2。人与人的世界
罗洛·梅将人与他人的关系方式称为人与人的世界(Mitwelt)。人不是封闭的、完全的自我生活,而是处于社会中。个体免不了要和社会发生联系,群体与个体是相互影响的。没有个体的参与,也就没有社会这一概念。个体之间不同的关系水平依赖于个体所做的选择和采取的行动。在社会里,个体不仅仅是进行适应,被动地处于社会的影响之下,而且是自主自发,努力与别人建立创造性关系,主动进行社会整合,主动融入社会当中。
3。人与自我的世界
罗洛·梅将人与自我的关系方式称为人与自我的世界(Eige)。人参与环境和社会以自我归属和自我意识为前提,是人主动性的发挥。个体必须对自我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作为观察别人的基础,自我意识在人参与环境和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很清醒的自我意识、自我世界,个体建立人际关系就没有了动力,所建立的人际关系也是随意的、被动的、苍白的、平淡的、缺乏活力的、不能持久的。个体只有充分认识自我,清醒地把握内心需求,较完整地了解内心世界,才能理解周围的世界的意义,与周围的环境和人的关系,现在和将来的行动等。
三、人格定义
罗洛·梅认为,人格是不断变化的,紧张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保持人格健康的关键不是消除紧张,而是把由负罪感导致的破坏性紧张状态转变到建设性的方向上。
(一)人是自由的
罗洛·梅认为,人具有自我意识,有进行自我选择的意志自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选择的自由。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是人存在的基本条件。只有一个人相信自己是自由的,才能有创造的意愿。
(二)个体性和社会整合
1。个体性(individuation),指一个人自我的独特性。健康的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是独特的,能够接受和发现与众不同的自我。否则,这个人就丧失了自我,会产生心理疾病。
2。社会整合(sotegration),指一个人在保持个体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整合表示相互作用,即人是和社会互动的,社会能影响和改变人,个人也有能力影响甚至改变社会。人格和社会不可分割,离开社会就不能正确理解人格。健康的人格是个人同社会实现整合后形成的。
(三)宗教紧张感
宗教紧张感(theseension)指人格中的紧张和不平衡的状态。个体拥有自由,便有创造的欲望和条件,因此个体经常得做出抉择,采取行动。当个体面临抉择和行动的挑战时,就会产生紧张感,便会处于紧张状态。个体完美的欲望和不完美的现实,使有知觉的个体产生类似于宗教体验的一种紧张感(负罪感),这成为个体改善自我行为的动力。宗教紧张感是人深刻的、发自内心的基本道德体验,这种感觉强烈地督促个体从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
四、人格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