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2页)
(一)强化的类型
斯金纳根据强化的性质,将其划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如果呈现某一后继刺激物,能够加强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那么该刺激物就是正强化物(positivereinforcer),如食物、水、奖赏、金钱等。由于正强化物的出现而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称为正强化(positiverei)。如果撤去某一刺激物,能够加强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那么该刺激物就是负强化物(ivereinforcer),如电击、强光、噪声、批评等。由于负强化物的消失而对个体行为所产生的强化作用,称为负强化(iverei)。正、负强化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在行为发生后给予一个愉快刺激,而后者是在行为发生后撤除一个厌恶刺激。但二者都可以达到使行为发生频率增加的效果。
而对于不期望出现的行为,则可以使用惩罚来使其发生的频率减少。同样,惩罚也有正惩罚和负惩罚之分。如果在一个行为之后给予一个厌恶刺激,结果该行为在将来再现的可能性降低,则为正惩罚(positivepu)的过程,该刺激称为正惩罚物(positivepunisher)。虽然负强化物和正惩罚物在性质上都是个体所厌恶的,但是前者会导致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加,而后者却导致行为出现的可能性降低。例如,小孩用手触摸滚烫的炉子,结果被烫伤,他以后就会避开滚烫的炉子。人们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也是这个道理。正惩罚的目的都在于减少或降低不适行为的再次发生。如果一个行为发生之后紧接着撤除了一个原来存在的愉快刺激,导致该行为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减小,这一过程就叫做负惩罚(ivepu)。例如孩子因为撒谎而被取消了零花钱。被撤除的刺激被称为负强化物(ivepunisher)。
正、负强化及正、负惩罚反映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不同机制,服务于行为改变的不同需要。下图表现出了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图4-2强化与惩罚的类型
(二)强化物的来源
斯金纳按照强化物(这里主要指正强化物)的来源,把其分为一级强化物(或称初级强化物,primaryreinforcer)和二级强化物(或称次级强化物,sedaryreinforcer)。一级强化物是与有机体的生存密切相关的事物,如食物、水之类能够满足有机体基本生理需要的物品;二级强化物指那些原本不具有强化作用,但是由于经常与一级强化物相结合而获得强化作用的刺激物。例如,母亲就具有二级强化的属性,因为她经常与一级强化的照顾关怀相联结。对于人类个体而言,微笑、赞扬、金钱、奖励、荣誉、地位、名声、成就等都可能是二级强化物。那些与多种一级强化物相联系的二级强化物,被称为概括化强化物(generalizedreinforcer),如母亲、金钱等。金钱几乎与每一种一级强化物相关联——美味佳肴、漂亮衣服、宽敞明亮的住房等等,甚至会产生一种连锁反应(g)过程,其意思是,二级强化物经过配对后能够产生其他的二级强化物。例如,母亲与照顾关怀相联结,然后母亲可能又与跳舞相联结,因而现在跳舞也成为一种二级强化物。跳舞又与一些舞厅相联结,于是舞厅也具有强化了的属性,以此类推。这种连锁反应过程可以解释每个人生活中复杂的强化系统。
(三)强化的程序
强化程序(scheduleofrei)是指在建立操作条件反应时,对反应进行强化的不同方式。
根据强化的组织和实施方式不同,可以把强化程序分为连续强化(uousrei)和间歇强化(irei)。连续强化是对有机体的每一次正确反应都给予强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每次做出操作条件反应以后都会获得奖赏(强化)的,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获得部分奖赏(强化)。正如斯金纳所言:“当我们去溜冰或滑雪时,我们并不是总能找到好的冰地或雪地;当我们打电话给朋友时,朋友并不是总在家。因此,在工业和教育方面,几乎总是以间歇强化为其特征的。”所以,斯金纳着重研究了间歇强化。
所谓间歇强化又称部分强化(partialrei),是根据一定的反应次数决定的比例或时间间隔给以强化。因此,间歇强化可以分为间隔强化(intervalrei)和比率强化(ratiorei)。
间隔强化根据时间间隔的安排,又可以分为固定时距强化(或定时强化fixed-intervalrei,简称FI)和变动时距强化(或可变间隔强化variable-intervalrei,简称VI)。固定时距强化指按照一定的固定时间间隔,对操作反应实施强化,如每隔5分钟或20分钟给予一次强化,而不管有机体在这一段时间内做出了多少反应。例如每工作3小时付给酬劳100元,便是一种固定时距强化。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强化的时间间隔越短,动物的反应越快;时间间隔越长,动物的反应越慢。另外,反应的频率随着接近强化点时间的长短而不同,开始时反应的频率很低,甚至不出现反应,而越接近强化的时间点,反应越快。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计时付工资容易出现磨洋工现象。变动时距强化是指按照变化的时间间隔进行强化,如每40分钟内随机安排5次强化。例如,老板每隔一段时间给工人发红包,但每次间隔时间是不定的。由于不知道强化什么时候发生,就需要一直保持着某一种行为,因此,变动时距强化能够避免固定时距强化的弊端,有利于行为反应的保持。
比率强化可以分为固定比率强化(或定比强化,fixedratiorei,简称FR)和变化比率强化(或可变比率强化,variableratiorei,简称VR)。固定比率强化指按照固定比例进行强化,比如每5次正确反应之后就给一次强化。这种强化下反应出现的速度快。计件工资之所以比计时工资效果好就是这个道理。但是,由于比例是固定的,所以还是容易出现类似固定时距强化的弊端。变化比率强化则是按照变化的比例进行强化,例如每80次正确反应中随机安排8次强化。在这种强化程序中,不是每10次正确反应后紧接着给予强化,而是平均每10次正确反应后才给一次强化。实验证明,变化比率强化的效果最好。例如在斯金纳的鸽子实验中,在变化比率强化下,鸽子每秒钟的反应是固定比率强化下的5倍。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对于赌博和彩票趋之若鹜,因为它们都是变化比率强化,虽然受到强化的几率微乎其微。
在斯金纳看来,强化程序并不是实验室实验的某种简单说明,也不是对少数简单的人类行为牵强附会的解释。他认为强化程序能够说明人类的所有行为,人格也不例外。总之,个体的行为模式都是由强化程序决定的。
五、人格的发展
斯金纳认为人格研究必须符合科学的规则,要系统地探讨研究个体所具有的特殊遗传背景和学习历史。在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个体可能会表现某种行为,而如果该行为紧接着受到强化和惩罚,那么它就会继续保持或中止。因为每个人的遗传因素和生长环境不同,所以个体人格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很大。
关于人格发展问题,斯金纳仍然强调强化程序在行为获得或表现中的重要性。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条件反应,随之给予强化则能维持该行为,他特别强调受特殊环境强化物影响的特殊反应形态。与弗洛伊德和皮亚杰等不同,斯金纳不重视儿童行为发展的阶段性,认为强化就能说明人格发展的全部过程。
斯金纳学派所做的一个实验能够说明人格中的行为发展问题。有研究者(Azrin&Lindsley,1956)选取了20名7~12岁的儿童,随机将其分为10组。每组中的2个儿童坐在一张桌子的正对面,每个儿童的面前有3个洞和1支铅笔。如果两个儿童把他们的铅笔插进了正对着的洞里(合作性反应——也就是说只有两个儿童互相配合时,他们的铅笔插进的洞才是正对着的),就会有红灯亮起,并有一块软糖送到桌子上。而当他们插进的洞不是正对着的(非合作性反应),就不会得到奖赏。结果表明,有8组儿童很快学会了合作,而且都均分了奖品——软糖。而在另外两组中,由于其中一个儿童独吞软糖而致使另一个儿童拒绝合作。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要使合作顺利进行就必须均分软糖。从这个简单的实验(儿童通过强化学会合作)可以看出,儿童的许多反应是如何通过简单的条件作用而形成的。
六、人格异常
斯金纳认为,适应不良的行为既不是疾病造成的,也不是精神分析者所说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结果,而是因为不能产生适宜的反应。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习得的,正常的行为是学习得来的,异常的行为同样也是学习得来的,而且它们都依据相同的学习原理。
下面以迷信行为为例说明异常行为是如何习得的。斯金纳在实验中发现,当他以固定时间间隔强化程序给鸽子食物,而不管鸽子做出什么反应时,许多鸽子会将碰巧被强化的反应和强化物联系起来。例如,如果有一只鸽子恰巧在连续拍动翅膀时得到奖赏,这个反应就可能被条件化,虽然它和强化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该行为的持续表现也会造成间歇强化,因此可以保持相当长的时间。由此可以看出,拍动翅膀行为的发展是由于反应和强化之间的偶然联结造成的。这同人类的迷信行为如出一辙。每一个文化环境中都有一些迷信行为,人们企图利用它达到消灾降福的目的。农民天旱时,会利用各种方法求雨。在他们烧香拜佛以后,碰巧天下雨了,于是他们就将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认为下雨是烧香拜佛的结果。从此以后,每次求雨时就烧香拜佛。尽管这样的解释明了易懂,但是许多心理学家却认为太简单了,并不足以说明整体的情况。
总结起来,斯金纳认为异常行为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不良的强化经历导致的行为缺失。即个体没有学会适当的反应,反而以不适当的社会化形式来表现,因而阻碍了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第二,有缺陷的强化程序造成各种适应不良行为。例如,抑郁症患者有时会做出正确的或令人满意的反应,但是环境并没有给他们适度的强化。第三,线索辨别(disationofcues)失败导致各种精神疾病。比如适当的线索与惩罚相联结,而不适当的线索却与奖赏相联结。第四,人格异常的人习得了一套不适宜的反应。例如,一位强迫性神经症患者之所以强迫性地计数,如数心跳、数楼层,数脉搏等,是因为数数的过程阻止了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想法的产生,让他暂时回避了烦恼,得到了“好处”,因此这个计数行为就得到了强化,慢慢地巩固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