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1页)
第二节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与华生的观点一致,斯金纳认为人性无善恶好坏之分,是“中性”的。一个人出生时是没有善或者是恶的,他以后所获得的善或恶乃是行为的结果。每个人人格中所谓的意欲、倾向、素质等都是习得的,所以没有必要去寻求所谓的人性。
二、人格概念
斯金纳认为,人格只是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如果能够认识、操纵和预测人的行为,那么就没有什么人格问题是不能解释和解决的。斯金纳的人格概念突出了行为的特征,包括如下内涵:
(一)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
斯金纳认为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概念来解释行为是比较恰当的。但是,他不完全赞同“在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每一次对条件刺激的反应,必须由无条件刺激引发”的说法。他认为一个事件可能在没有任何能够观察到的刺**境下发生。因此,斯金纳将有机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反应性行为(respobehavior)和操作性行为(operantbehavior)。反应性行为又称应答性行为,是指由某种特定的、可观察到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即经典性条件反射下的行为。这类行为的发生和先前刺激之间存在着刺激(S)—反应(R)的直接联结。而操作性行为与反应性行为相对,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刺激出现的情境下发生的有机体行为。斯金纳通过老鼠实验发现并研究了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将老鼠放置在“斯金纳箱”内,箱壁上安装着一根能活动的横杆,它的下面正对着一只食盘和喷水口,只要横杆被压下,就会有食物和水送入水箱。同时,连接在箱外的一个设备就会画出一条线,自动记录下横杆被按压的次数。斯金纳观察到,一开始老鼠只是偶尔碰到横杆,结果获得了食物,此后它便会反复地按压横杆。老鼠习得了按压横杆的行为,并不是对某种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而是由于行为的结果而习得了。斯金纳将其称为操作性行为,这一过程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反应性行为往往不是随意的行为,有机体被动地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如果没有先行的刺激就没有后继的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大多数是随意的或有目的的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与之相应,反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具有不同的条件作用形成机制: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后者是一种反应强度的变化受反应结果控制的条件反射。
(二)反应泛化与分化
&ion)又称类化或概括化,是指一种条件反射建立以后,个体可能不仅对条件刺激做出行为反应,而且也可能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做出行为反应。华生所做的小艾尔伯特实验中就出现了泛化现象,小艾尔伯特不仅对小白鼠出现害怕反应,而且对其他毛茸茸的东西也出现了害怕反应。斯金纳训练鸽子专啄一种红色圆盘,实验中鸽子也可能去啄橘色圆盘,这也是泛化现象。泛化有助于解释人格特质在不同情境中的稳定性问题。一个小孩因为对来访的亲戚有礼貌而受到父母的奖励,他对其他新认识的陌生人也可能有礼貌,这种有礼貌的反应是由旧的刺激(亲戚)泛化到新的刺激(陌生人)而形成的。一般说来,新刺激和原来刺激的相似性越大,发生泛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异很大,泛化就很难发生。
只要泛化反应受到强化,行为就可能一直保持下去。如果鸽子啄橘色圆盘时没有得到奖励,那么它很快就能学会辨别有奖励和无奖励的刺激,从此以后只啄红色圆盘。同理,如果那个有礼貌的孩子遇到某些成人严厉惩罚他的友善行为,那么他很快就会辨别应对哪些人友善,而对哪些人不友善,这种现象就是分化(disation)。分化又称辨别,是指个体能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行为反应。分化与许多人格特征的形成有关,如礼貌、机智、热情等。分化原理经常被运用到动物和人类的行为塑造和行为治疗当中,上述斯金纳训练鸽子专啄红色圆盘就是成功的范例。
习栏4-1
语义泛化
“泛化”现象是条件反射理论中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这种现象是指人们会对与条件反射中情境相似(但不相同)的环境条件做出类似的反应。大多数动物会对灯光和声音做出泛化反应,而人类的泛化反应则更为丰富。其中就包括人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语义泛化现象——对某一词语含义的泛化。
语义泛化如同其他形式的泛化作用,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以及工具性条件反射中均会发生(Diven,1936;Maltzman,1968)。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例,想象有这么一个人,他刚经历了一场离婚官司。那么他对“离婚”这个词必然存在着负性情绪,他也必然会把这种情绪泛化至任何语义相关的词语,像是法庭、律师、赡养费以及分手等。
语义泛化理论假设条件反射是作用在对刺激的认知结构上的,而非刺激本身。语义泛化发生的基础是人在大脑中建立起了意义相近的词语间的联系。
摘自:Charles&Michael。PerspePersonality,2008。
三、人格的结构
每一派人格理论都很重视人格的结构,并用其来解释个体差异。例如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结构,荣格认为人格结构有意识、个人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等成分。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却强调情境的特殊性,比较重视外部环境中的刺激,认为个体的行为都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反应,反应就是行为的结构性单位。因此,斯金纳并不热衷于探讨人格结构,他认为自我、特质和需求都是不必要的概念,只要用操作性的方法就可以预测和控制可被接受的行为。
四、人格的形成与改变
斯金纳认为人格形成与行为改变的关键成分是强化(rei)。强化又称增强,源自通常所说的奖赏,它是斯金纳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当有机体表现出某种行为后,如果紧随其后出现的某一事件或刺激能使该行为出现的几率增加,那么该事件或刺激就具有强化(或增强)作用,这一事件或刺激被称为强化物(reinforcer)。例如小学生因为打扫卫生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他以后会更多地表现出爱护卫生的行为,即他的行为受到了强化,老师的表扬就是强化物。由于强化能够提高特定行为反应的发生频率,所以斯金纳认为强化是人格形成和改变的关键。某个行为受到多次强化就会保存下来,久而久之将成为习惯反应,在斯金纳看来,人格就是依此方式形成的。同理,要想改变人格,也有赖于强化。艾伦等人(1964)报告了这样一个个案:一个4岁的小女孩,聪明而讨人喜欢,但具有不合群的性格特征。进入幼儿园后,她的不合群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这种关注不经意间强化了她的不合群行为,并形成了恶性循环。后来,老师改变了强化对象,转而去强化她的合群行为,即只有当她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时才去关注她,而当独自一人时停止对她的关注。这样一来,小女孩与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增加。12天后,老师再次强化她的不合群行为,她独处的时间因而再次加长。在第17天,老师再次强化她的合群行为,她又开始接触别的小朋友。这个实验表明,强化可以决定行为的形成、改变和消失。因此,只要控制了强化,就能达到塑造和改变行为,继而塑造和改变人格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