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主题(第2页)
攻击型(thehostiletype)人格的行为方式是反抗他人(movingagainstpeople),这类人对权力、剥削、地位、自我崇拜和野心等怀有神经症的需要,即第三至第七种神经症需要。童年的经历使这类人发现,只要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奋战到底,就可以打败父母,让别人顺从自己,满足他们的要求。稍大一点后,他们就用压迫和伤害别的小朋友的方法来平衡自己的不安全感,也获得了一些尊敬和权力,但他们却得不到友谊。长大以后,他们仍保有原有的敌意,对他们来说,人生就像是达尔文笔下的原始丛林,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只有先发制人,控制和主宰别人,才能获取自身的安全。但是,要想永远占上风,也必须付出一些代价,为了绝对地支配别人,他们绝不允许自己暴露出一丝人情味,即便察觉到别人不喜欢自己,也不肯改变。在他们眼中,爱是可笑的东西,人与人之间都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他们以此来否认内心的虚弱,其实自己也十分痛苦。
3。逃避他人与退缩型人格
具有后三种神经症需要的人采取的行为方式是逃避他人(movingaeople),霍妮把他们归为退缩型(thedetachedtype)人格。和前两种人不同的是,儿时经验告诉他们,对付父母的最佳办法是避开他们。比如,父母的管教方式总是不一致,为了避免成为冲突的牺牲品,他们选择站在一旁,与双方都孤立起来。长大以后,他们依然将自己封锁在自我的世界之中,认为没有人需要自己,因此自己也要保持独立自主,以确保不需要别人。他们与所有的人保持距离,逃避爱、同情、友谊和其他一切可能发生的感情,因为亲近的人际关系可能会引发对童年痛苦经历的回忆,而离群索居就不会受到伤害。霍妮形容这些人就像是独自住在旅馆里,房间的门上永远挂着“请勿打扰”的牌子。
在某种程度上,上述三种神经症的行为方式的确可以暂时地逃避焦虑,但最终会导致更多的问题。正常人也会使用这些方式,但会根据环境的变化将三种行为加以统整,寻求最有效的策略,既能顺从,又能反抗,也能回避,三者互相影响,互为补充。但是神经症的患者缺乏变通的能力,总是固执地使用一种行为方式,而否认或压抑其他两种,因此最后不仅不能够克服焦虑,反而会陷入更深的焦虑。
(三)人生取向
三种神经症的行为方式继而又会发展为三种人生取向,或称生活方式,它们也是解决个人问题的方式。
1。自谦(self-effat)。是一种“爱的渴求”的生活取向,表现为贬低自己,自卑,渴求爱,对应于亲近别人的行为方式。
2。夸张(expansion)。是一种“征服一切”的生活取向,表现为美化自己,自信好胜,希望征服一切,对应于反抗别人的行为方式。
3。退却(resignation)。是一种“渴求自由”的生活取向,表现为放弃努力,逃避冲突,寻求自给自足,追求自由,对应于逃避别人的行为方式。
下表列出了10种神经症需要,以及它们与3种神经症人格、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对应关系。
表3-210种神经症需要以及相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神经症冲突
神经症冲突的特点是存在对抗,各种人格成分你争我夺,这时人会被内在的敌对力量撕得支离破碎,心灵无法安宁,被挫折、紧张和不安包围,不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冲突最悲惨的特征是,当一个人在追求完美和人生的最佳目标时,自身却被神经症的需求和内心冲突所摧毁,他会以无效率,甚至是自我摧残的方式来满足需要,而到最后,大多数的基本需要都无法满足。霍妮特别关注两种内心冲突:一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二是三种行为方式(亲近他人、反抗他人、逃避他人)之间的冲突。
1。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冲突
或许我们感觉别人都很喜欢自己,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正常人可以接受这种不一致,并且动用真实自我的建设性力量去缩短这种差距,或者修正理想自我的不现实性,以保持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但是神经症患者的理想自我往往脱离了真实自我所提供的发展可能性,他们拒绝修正,否认、歪曲、掩饰这些不和谐的信息,自欺欺人地维护美好的自我形象。在理想自我的控制之下,个体产生出对自己不切实际的许多期望,霍妮称之为“应该(shoulds)的专制”,正常的需要就变成了对自己、对别人不切实际的强求(claims),将“我希望人们喜欢我”,转换为“我有权利要人家喜欢我”、“我值得受每个人所喜爱”、“我不受人喜爱是不公平的”。“应该的专制”源于个体虚假的自负系统(pridesystem),是个体对自我的完美化期望。例如,个体认为“自己应该是完美的妻子、丈夫或员工”,隐含的意思就是要强求自己盲目地顺从所有人;或者觉得“自己应该永远不会受到伤害”,也就是说强求所有的人都爱自己。强求肯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个体用诸如此类的方式来获取假想的成功和荣耀,以回避冲突所带来的痛苦。
2。行为方式的冲突
内心冲突的另一个根源是三种行为或生活方式的冲突。神经症患者强迫性地使用一种方式,而压抑了其他两种方式,但是受压抑的方式也可能自发地起作用,从而与患者所选择的方式发生对抗。例如,退缩型的人会产生自给自足和与人合作之间的冲突,他希望独来独往,不与任何人发生联系,可是他又不可能完全回避各种社会关系,仅靠一个人去完成所有的事情,而且他本身许多需要的满足也必须牵涉到其他人,如爱情、友谊和性,因此他就不得不去依赖其他人,这时他所选择的逃避他人的生活方式就与其不可避免地亲近他人的需要发生了冲突,导致了他内心的痛苦和煎熬。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霍妮神经症理论的总体思路,那就是:个体生活在矛盾的社会文化与混乱的人际关系之中,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产生基本焦虑,为了克服基本焦虑而产生神经症的需要,进而发展出相应的神经症人格与行为方式,并且陷入神经症的冲突之中,导致了新的焦虑。神经症患者就是在潜意识当中经历着这种恶性循环。
三、心理顺应方式
霍妮将亲近他人、反抗他人和逃避他人作为人类的主要心理顺应方式(auxiliaryapproaches),它们渗透于个人的整个生活。她同时还提出了8种次级顺应方式,这些心理顺应方式仅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霍妮的心理顺应方式与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十分相似。
(一)盲点
盲点(blindspots)是对某些经验的否认与忽视。当某些经验与个人理想自我不相吻合时,个体可能会去忽视它,以防止它对个人价值结构产生破坏作用。例如,当一个人自认为是一个失败者时,他会忽视曾有过的成功经验。
(二)间隔区划
间隔区划(entalization)是按照不同的法则把个人生活区分为各种适用的不同部分,每项法则都有它特定的适用范围。例如,夫妻间的亲密行为只适用于家庭生活中,而不适用于工作环境;教师在学校要对学生尽教育之责,但如果在家庭中还好为人师,处处教训其他家庭成员,则就认为其不恰当。
(三)合理性
霍妮对合理性(rationalization)的解释与弗洛伊德相同,她认为这种顺应方式能给自己提供一个“合理”的错觉理由,为引发焦虑的行为开脱。
(四)极度的自我控制
极度的自我控制(excessiveself-trol)是通过控制一切情感流露来防范焦虑的产生。例如,一个试图显示威严的领导,会一天到晚板着面孔,对任何事物或人都不显露情绪反应。
(五)外化
&ernalization)是一种把责任推向外部因素的防卫方式。个体认为任何重大影响都来自于外部作用,所以个体不再为自己承担任何责任。例如,一个考试失败的学生会把责任推给老师,认为是老师没教清楚,而不是自己没学好。
(六)武断的正确
武断的正确(arbitraryrightness)是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决策时,为了迅速结束争议状态而武断地选择其中一种对策。一旦这样做了,个体就会认为所选择的决策就是正确的,也就不会被两种意见缠绕不清了,不需要再去思考孰是孰非,一切争议就此烟消云散。
(七)逃避
逃避(elusiveness)是一种不做决策的明哲保身的做法。当面临两种或多种选择时,一个人可能会放弃或推迟所有选择,以逃避无法抉择的状态。这种作法和武断的正确是相对的。采取这种方法的人从来不对任何事情决策,不敢对任何事情承担义务,因此他也不会犯错误,也不会遭受批评或指责。
(八)犬儒主义
犬儒主义(icism)是通过否定事物价值而为自己的放弃做开脱的防御方式。犬儒主义是一种愤世嫉俗的人生态度,对任何事物缺乏信任感。霍妮认为,之所以形成这种顺应方式是源于对挫败感的惧怕。例如,一个恐惧高考失败的学生,会通过否定高等教育的价值而放弃高考,他会认为不必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去实现毫无价值的目标。
正常人与神经症患者都会使用上述心理顺应方式,但二者的差异在于使用程度的不同。正常人能够依据不同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顺应方式,而神经症患者则是过度使用其中某一种或几种方法,从而降低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