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五、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主要是性本能的发展,由于他是如此地强调“性”的概念,以至于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psychosexualdevelopment)理论,人格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性心理的发展过程,身体快感作为五阶段划分的指标,它们依次是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及两性期,而前三期尤为重要。每个时期都有与性有关的特殊的矛盾冲突,人格的差异与个人早期发展中性冲突解决的方式有关。每个阶段都有其发展任务,而且都存在发展的危机,要能克服危机才能完成该阶段的发展任务,顺利迈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个体在每一个阶段的特殊个人经验将会形成他的特殊人格,并决定了他适应社会生活的种种表现以及神经质倾向的程度。

(一)发展阶段

1。口唇期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完全没有自我生存能力,需要看护者的悉心照料。这个时候位于口腔的唇、舌等器官是他获取食物的重要身体部分,也就是生存的中心。因此由出生到一岁的人格发展属于口唇期(e)。这个时期的婴儿,口腔部分是能够引起他快乐的主要部位,即性感带(erotogenies),而口腔部分的满足与否便会成为形成他人格特征的重要因素。

这一时期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靠吸吮来获得口腔的满足。婴儿自出生后,便以嘴唇来吸取食物,它便是能使婴儿感到快乐和满足的物质,而提供食物的对象(如**或者奶瓶)就成为促使其快乐的源泉。当婴儿感到饥饿时,嘴部的活动满足了他的需求,久而久之,嘴的活动就变成他表达快乐的行为方式,所以常常会养成咬手指或者将其他东西塞进嘴里的习惯。这种行为已经不完全是由饥饿产生的了,而有可能是借此来消减紧张。如果父母能悉心照料婴儿,及时满足他的各种需要,那么他长大以后往往会表现出乐观、信任他人、有信心、达观、甚至容易受骗的性格;反之,如果父母对婴儿的需求不敏感,没有及时地表示关切或者满足,这样的婴儿长大以后则会出现悲观、敌对、不信任他人、沮丧甚至不友好的行为表现。有些口唇期没有得到很好满足的人,成人以后还会表现出好吃、好吸烟等行为特征,似乎是对口唇期缺失满足的一种补偿。

当婴儿长出牙齿之后,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他已开始了解到其他人可能会给他造成威胁,而他也可能惊扰到别人,再加上断奶给他造成的挫折感,使得婴儿有了攻击的感受,他开始用啃咬的方式来获得满足。因此这个阶段也开始发展出攻击性,成人时喜欢讽刺挖苦别人以及好辩论的性格就是根源于此。

口唇期的儿童,器官尚未发展成熟,他需依赖母亲以维持生命,并在母亲的呵护之下才有安全感,这种感觉会一直持续到以后的生活情境中。因此,当他感到焦虑或者有不安全的威胁时,便会出现依赖于母亲的倾向。所以说,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影响其行为的特征。弗洛伊德发现,母亲对婴儿的态度以及婴儿对这些态度的反应所交织而成的交互活动方式,对往后儿童的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位被母亲所爱的儿童,才知道去爱别人,尤其重要的是能学会爱自己。可见母亲养育子女,不仅要注意是否满足了儿童的物质方面的需要,更应当注意自己对待儿童的态度。

弗洛伊德认为,尚在母体内的胎儿会感到非常舒适和安全,但自从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他就处处产生一种受挫的感觉。这种感觉常常使他心有余悸,并影响其以后的行为,这种感觉就是产生焦虑的本源。此外,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人格结构中,仅仅只有本我这个系统,因此还不能很好地区分开自己与外在的世界,他甚至将母亲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之下,儿童有一种自己是“全能的感觉”(asenseofomnipotence),也就是感到自己能控制一切,并且只对自己进行刺激和反应。这种行为特征就叫做“原始的自恋”(primarynarcissism)。由此显示出儿童在这个发展阶段的一切经验都不是“意识活动”的产物,不过这个阶段却是人一生中对于行为最具影响力的时期之一。

2。肛门期

断奶以后的儿童,开始被父母训练自我清洁的能力,尤其是大小便的训练,因此性感带逐渐转移到能产生排便快感的肛门附近。所以一岁到三岁左右的儿童,人格发展便进入了肛门期(analstage)。在这个时期,随着身体的成长,儿童逐渐对周围的人产生了认知、辨识和反应的能力,而且能控制自己的肌肉活动,也开始了解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区别,甚至和外界有了一些初步的互动行为,因而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也从这个时候发端,并且外界开始对他有所要求有所期望。

在以前,儿童如果对食物消化以后的残渣所产生的压力感到不快,他就会自然地以排泄行为来减少压力,从而体验到快乐。但现在通过父母有意识的训练,他就会知道应当遵循现实原则来控制排泄的行为,所以这种以肛门活动来获得快乐的行为主宰着本阶段的人格发展,肛门也就成为了儿童发展阶段中的第二个性感带。

大约从两岁开始,儿童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排泄行为,他可能会以此为武器来操纵父母。在面对父母的要求时,他可能会表现出顺从或者反抗两种反应方式。如果父母采用严厉高压的态度约束儿童,那么儿童可能故意违抗要求,比如故意不排泄或者在其他时间排泄,借此来激怒父母,以示对他们的惩罚。前者是形成顽固、吝啬等性格的根源,而后者则是造成冷酷、破坏、脾气暴躁等性格的因素。反之,如果母亲采用说服的方式来进行这些训练,并且在事后细心呵护儿童,那么他就会觉得排便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而建立起慷慨、勤奋和创造等性格。另外,儿童在本阶段如果因大小便控制不好而经常受到讥讽和嘲弄,则可能发展出羞怯的性格。因此,父母对于儿童个人卫生习惯的训练方式,以及对儿童排泄所持的态度,将深深地影响到儿童的某些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父母应该使儿童愿意遵守他必须服从的规则,而不要让他感觉到违抗父母的要求是表现出独立自主能力的唯一途径。

3。性器期

三到五岁的儿童开始对性器官发生兴趣,他会去触摸或者显露自己的性器官,并对其他人的生理构造也产生兴趣,而且能从中得到快乐,这时人格发展就进入了性器期阶段(phallicstage)。儿童对性活动及自己与父母的关系都有好奇心,他甚至觉察到父母之间的关系比他们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更为特殊。这个时期的儿童往往会问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样的问题,令有些父母大感头疼。

这一阶段里,儿童已经有了对性别的初步认识。在不同性别的人格发展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问题及解决途径。这一时期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男童的“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plex)和“阉割焦虑”(ay),以及女童的“奥列屈拉情结”(eleplex)和“阴茎妒羡”(penisenvy)。

在前两个阶段里,男童一般会与母亲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因为母亲总可以满足他的需求。到了这一时期,男童已经可以借助语言来帮助他思考,再加上以性器为其产生快乐的来源,因而便产生了以母亲为**对象的幻想,但他又觉得母亲似乎更接受父亲,所以父亲便成了他的竞争者,于是对父亲产生敌意。同时他又会感觉到父亲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他根本竞争不过父亲,甚至会招来父亲的惩罚。这种既爱慕母亲,又怕招惹父亲而受到报复的矛盾状况,就是所谓男童的“俄狄浦斯情结”,俗称“恋母情结”。这个时候家庭中开始出现“父—子—母”之间的“三角关系”,其中父亲处于有利的地位,且拥有权威和力量来维护这一地位。此时男童会从一些线索中察觉到父亲即将对他采取的惩罚措施就是除去他的性器官,这种感觉令他处于一种强烈的焦虑状态,即所谓的“阉割焦虑”。虽然成人对于男童的这种焦虑很不以为然,但对于他们来说,这却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男童的这种感觉可以通过以下事实得到线索:第一,他惊讶地发现女孩没有性器,认为她就是被阉割过的;第二,父母严厉禁止他触摸或者抚弄自己的性器官,这使他感到紧张;第三,有时父亲对他发脾气,他以为父亲真的会对他施加惩罚,甚至“报复”。

在极端的焦虑之下,男童开始谋求解决之道。如果对母亲没有性的渴望,就不会有被阉割的焦虑和恐惧;对于父亲的认同则可以分享父亲的权威。于是,男童一方面压抑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认同父亲,开始羡慕男性角色,从而将父亲的态度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借着这种对父亲的认同,他也可以替代似地拥有母亲。这样俄狄浦斯情结就算是成功解决了。一个男童如果成功地解决了俄狄浦斯情结,就能在以后的发展中主动认同男性的行为标准,这是形成超我人格系统的基础。所以性器阶段的发展,影响儿童的良心(即超我)的建立以及对于同性的认同感。

女童在一开始也和男童一样,以母亲为爱的对象。随后她发现自己缺少男性性器官,因而归罪于母亲,有些精神分析师认为这样的归因可以解释很多女人终其一生对自己的母亲都怀有矛盾情感的事实。女童开始觉得自己有缺陷,并产生“阴茎妒羡”,这种感觉会影响其一生的行为。之后,她便去寻求新的爱的对象,因为父亲具有她所没有的性器,所以父亲便成为她注意的对象,因而增加了对父亲的喜爱,而与母亲形成竞争的态势。但这又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女童就产生了“奥列屈拉情结”,俗称“恋父情结”。最后,她只得压抑对父亲的爱,并且认同于母亲。又因为女孩的阴茎妒羡所产生的焦虑没有男孩的阉割焦虑那么强烈,所以她对母亲的认同以及对父亲爱意的压抑也就不像男孩那样的完全,因而女孩子超我的形成并不稳固。有些女性终生的行为方式都反映出对男性的羡慕和嫉妒,如追求权利、羡慕男性的行为特点,或者因自己的女性生理构造而自我贬低,甚至还可能会对男性产生敌意。弗洛伊德认为,此时的女性如果将嫉妒转化为对怀孕的渴望,就算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儿童的这些恋亲情结还可能会演变成“家庭情结”(familyplex),它是在家庭中有其他小孩出现的情况下产生的。儿童由于父母照顾其他小孩而被疏远,男性儿童就可能以妹妹来代替母亲,女童则可能以弟弟代替父亲。

弗洛伊德在治疗来访者的过程中发现,多数的神经症都可以追溯到儿童期的生活经验,这使他坚信“儿童是成人之父”。因此,在人格发展上,弗洛伊德格外强调儿童期及婴儿期的重要性。他认为人格结构在五岁时就已经大致发展完成,往后的成长大部分是基于这些基本结构上的进一步建构。

4。潜伏期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六岁以后的儿童开始进入平稳而安静的潜伏期(latencystage)。儿童的性活动已不再成为这个时期发展的重点,性的驱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但这种压抑是生理上的自然发展,而不是文化的外在压力所致。此时的儿童仍然对家庭有所依赖,但是由于他们的人格组织已经发展得较为复杂,所以这种在家庭中的关系,就自然迁移到学校的生活上去了。他们开始探索家庭以外的环境,接触到实际的社交技能,学习性别角色。他们的行为开始受到超我的约束,一些重要的概念,如诚实,已经成为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另外,他们面临着学业竞争、满足成就需要以及寻求自己的平等地位等问题。因此,他们常常要把大量时间花在各种训练上,如对各门课程的学习。还要将自己依附于某个同伴团体之中,以便从中学到责任、顺从、合作、竞争以及保护自己的行为方式。所以这个时期的男孩女孩似乎对异性的兴趣很少,基本上处于风平浪静的静止状态。但这只是相对的静止期,而且是暴风骤雨前的平静。

5。两性期

儿童的人格发展经过一段平静的岁月以后,从青春期开始便又活跃起来。先前的发展阶段中,儿童的活动都是属于自恋的形式(潜伏期除外),换句话说,就是从操弄、刺激自己的身体中得到满足。其他人之所以会成为他所注意的对象是因为这些人有助于他获得快乐。但大约从12岁之后,儿童开始以利他的动机去爱别人,他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再受快乐原则的支配,此时他再度对异性产生了兴趣,人格发展因而进入了两性期(genitalstage)。

从生理发育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荷尔蒙及其他生理方面的发展,开始具有生育能力,攻击和性本能变得活跃。他们渴望去寻求真正的异性关系,开始考虑婚姻等实际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两性期的最终目标是成熟的、成人的性活动。自恋、**和不断追求即刻的满足都必须替代为利他、关心他人、工作、延迟满足和担负责任。因此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融合各阶段中的快乐源泉,形成成熟和健康的成人性活动,并且要建立起独立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开始从事职业规划、结婚成家等的准备工作。所以综合起来说,两性期的人格发展是将前面阶段的发展趋势加以扩展,并且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奠定成人的行为模式。

(二)发展障碍

弗洛伊德对于人格发展的论述到成年后戛然而止,因为在他看来,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成年后的人格形态都取决于早年环境和早期经历,而成人的变态心理和心理冲突也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1。停滞现象

当某一阶段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过度满足时,有些人在发展过程中就会固着于某个发展阶段,并形成与该阶段密切相关的性格,称之为人格发展的停滞现象(fixation)。例如,如果固着于口唇期,则会形成“口腔性格”(oralcharacter),表现出悲观、依赖、退缩等人格;若固着于肛门期,则会形成“肛门性格”(analcharacter),其人格特征是冷酷、固执、吝啬、暴躁等。而“性器期性格”(phalliccharacter)的人则喜欢冒险,为人狂妄。因此,如果在某个阶段中没有很好地获得满足和解决冲突,就很难达到成熟人格。

表2-2人格发展的固着特征

2。退化现象

退化现象(regression)是指个体使用比自己年龄更幼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一个5岁的孩子本来不尿床了,但自从多了一个妹妹后,母亲把过多注意力放在新生儿身上,大孩子感到受到冷落,怕失去母爱,又开始尿床,希望母亲能像以前那样关注自己。一个成年人遇到挫折时,有时像小孩子一样蛮不讲理或发脾气。一位女性与他人发生冲突后,自感到没理讲,会撒泼哭闹。但是,全面而严重的退化现象,就是精神分裂。

停滞现象与退化现象二者的区别如图2-6所示:

图2-6人格发展的停滞与退化现象的比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