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二节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把心理学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心理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开拓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弗洛伊德所创建的精神分析理论是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格理论,其体系之完整、内容之丰富,堪称人格心理学之最。

一、人性观

弗洛伊德的人性观具有独到且略显偏执的特点。第一,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unotivation)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第二,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第三,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二、人格界定

弗洛伊德并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精神分析一直被叫做深度心理学(thedepthpsychology),即潜意识的心理学。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在他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海面的可见的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着人的大部分行为。在早期,弗洛伊德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潜意识。到了晚期的理论体系中,潜意识的地位从人格结构的改变转变为一种心理现象的描述。

三、人格结构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一)地形学模型

最初,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构成的。弗洛伊德强调人的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而意识的过程则是由潜意识的过程衍生的,意识又包括前意识,所以实际上他把人格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这一人格模型被称为地形学模型。那些有意识的过程和内容叫做意识;那些可由注意变为有意识的叫做前意识;那些被意识所排斥的内容和过程叫做潜意识。由于意识和前意识在功能上接近,常把它们连在一起称为意识—前意识系统,与潜意识系统相对。

意识(scious)是人对客观现实的自觉的反映,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代表人在任何时刻所能够觉知到的每一件事,包括感觉、知觉和各种经验、记忆等。

前意识(prescious)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前意识是意识同潜意识之间的过渡领域,潜意识进入意识领域必须经过前意识领域,借助前意识的某种形式才能实现。由前意识进入意识是容易的,但由潜意识进入前意识或意识,却很困难。前意识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履行“检察官”的职责,即不让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潜意识(unscious)也称为无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潜意识代表的是深藏于内心的、不可接近的部分,是精神活动的主要方面。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由于不能被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法律所兼容而得不到自由的表现,因此被压抑或排斥到意识域下。但被压抑的欲望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潜意识中仍然活动着,以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支配着人的行动。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潜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弗洛伊德用冰山来比喻这一关系。那些能为人们所感知到的意识,只是显露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那些随着海水载浮载沉,忽隐忽现的冰山部分,就是加以努力可以被重新提取的前意识;而那些永远隐没在水面之下巨大部分,虽然不为人所见,却是冰山的主体,人的潜意识恰恰也是如此,沉于内心,却主宰精神。从前意识到意识,或者从意识到前意识,都是转眼之间的事,二者虽有界限,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用波浪线来表示。而潜意识要回到意识里来,在弗洛伊德看来,是很困难的,因为二者之间壁垒分明,似乎在意识的门口有着严密的防守,不准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随意侵入。因此,用水平实线来表示(见图2-5)。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把这种防守作用叫做“检查作用”或“检查员”。

图2-5弗洛伊德的心理冰山模型

总之,弗洛伊德确信潜意识是支配个体行为的主体,是精神生活的普遍基础。潜意识理论因而成为精神分析的中心理念。弗洛伊德不仅以它作为精神分析治疗的基础,而且更以之为基石建构了他的人格结构与人格发展理论。

(二)结构模型

晚期的弗洛伊德在《自我与伊底》(1923)中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潜意识理论,并对他的理论做了修正,提出了新的“三部人格结构”说,早期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心理结构被表述为“本我”“自我”“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这三者之间有各自的功能、性质、活动原则、动力结构,彼此联系且相互制约。

本我(id)是一个原始的、与生俱来的和非组织性的结构,它是人出生时人格的唯一成分,也是建立人格的基础。本我是原始的潜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包括性、攻击等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pleasureprinciple),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发动冲动,寻求表达和直接满足而不考虑愿望是否有现实可能性、社会接受性和道德性。本我为人的整个心理活动提供能量,强烈地要求得到发泄的机会。

自我(ego)从本我中分化而来,是人格中有组织的、合理的、现实取向的系统,也是意识的结构部分。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构成的本我,不能直接地接触现实世界,为了促进个体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作用,必须通过自我。自我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得到发展的一种心理组织,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principle),是人格中现实性的一面。自我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但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操作,现实地解除个体的紧张状态以满足其欲望。自我是人格的执行者,决定着什么行动是合适的,哪一种本我的冲动可以满足及以什么方式满足。

超我(superego)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道德化了的自我,处于人格的最高层。它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随着儿童对父母及其他成人规定的、针对不被社会接受行为的禁忌的内化,并在克服自我的要求中发展。超我代表着人的心理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作为一种外在规范和权威严格控制着人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期望的要求,是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理想内化的结果。充分发展的超我有良心(ce)和自我理想(egoideal)两部分。良心是儿童受惩罚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负责对违反道德的行为做惩罚(内疚);自我理想是儿童获得奖赏而内化了的经验,它规定着道德的标准。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遵循“道德原则”(moralprinciple)活动,只求道德的完善而不求快乐。超我的主要功能有三个:一是抑制本我的各种冲动,特别是性方面或者攻击和侵犯性方面的冲动,因为这两方面的冲动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甚至要受到谴责;二是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三是使个人向理想努力,达到完善的人格。超我有反对本我与自我的倾向,极力想使一切完美无缺。超我发展不足会使行为缺少约束,造成放纵甚至犯罪,而超我过于强大则会使人经常产生“道德焦虑”,即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良心不安、羞耻感和有罪感。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是在不断的冲突与平衡间转换的。三者具有不同的功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如表2-1所示。本我与超我是势不两立的对立体,自我在其中要不断地调节二者的关系,以保持人格的平衡。

表2-1三我结构的比较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成分各行其职,扮演不同的角色。自我需要考虑本我、现实、超我三方面的要求,担负着协调三个方面、满足三者需要的职责。自我就是在处理这些人格冲突中,发展出来的防御机制。这样,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相互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人格动力关系。而一个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是由这种动力关系来决定的。

四、人格动力

(一)动力的性质

弗洛伊德对人格或心理动力持一种本能论的观点,将本能视为人类的基本心理动力,人的全部行为都受潜意识的本能的支配。在他看来,人类也是一个封闭的能量系统,任何现存的个体都具有一种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psyergy),称为本能(Instincts)或驱力(drives)。本能是一种先天决定的心理成分,当它发生作用时就产生一种心理兴奋状态,产生某种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或紧张状态,从而推动个体活动,消除兴奋和紧张,达到满足状态。

本能都有其原动力、目的、对象和来源。本能的原动力指力的大小或能量的多少。本能所具有的力,其大小由本能所拥有的精神能量的多少决定。本能的目的即需求满足和消除紧张,其途径是凭借外部刺激状态或物体才能获得满足,本能的对象是使本能借以达到其目的的东西。本能的来源是指身体的某个器官或某部分发生的躯体过程,是人体的需要或冲动。

(二)动力的分类

对于本能的分类和性质,弗洛伊德在1890年至1920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最早,他把本能分为性本能(erosinstinct)和自我保存本能(selfpreservationinstinct),但很快他放弃了自我保存本能的假设,认为本能的活动都是性本能的一部分,或者由性本能派生而成。在最后的分类中,弗洛伊德提出心理生活的本能存在两种内本能,即生本能(lifeinstincts)和死本能(deathinstincts),前者代表心理活动的性欲成分,后者代表破坏成分。

1。生的本能

所有与生命的维持、发展和延续有关的本能都称为生本能,生本能具有正向的、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其中性本能是主要成分。与生本能相联系的一切心理能量称为力比多(libido)。正由于有这些本能,使个体与种族得以繁衍,并得以成长和创造。

2。死的本能

死本能用以解释某些黑暗的、具有破坏性的行为,如人与人之间的残忍、对抗、攻击,甚至杀戮。死本能会表现出侵犯或自毁,当它转向外部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甚至会派生出国家民族之间的侵略、屠杀等破坏或战争等一切毁灭性行为,它也会转向人自身内部而出现自毁现象,如日常生活里的自虐、自残,甚至自杀。死本能也可以做出某些良性的转化,如破坏性的本能可以转化为一名勇敢的消防队员的救火行为。

生本能与死本能有时会互相中和甚至互相代替。例如,吃东西是为了满足生的本能,而吃这个行为中的咬、嚼、吞食又都是死本能的体现。有时生本能的衍生行为可以代替死本能的衍生行为,如爱可以代替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