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节 遗传与生理因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一节遗传与生理因素

一、遗传因素

对遗传因素的研究存在着不同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提供了人格遗传的基础资料。

(一)家族史或家谱法

家族史(familyhistory)或家谱法(pedigreemethod)是通过研究前代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在家系内后人身上得到显现的频率,用以说明某种人格特征的遗传性和遗传形态。如果某一人格特征的显现频率高于家族内其他人格特征的显现频率或高于其他家族同一人格特征的显现频率,则可说明遗传的作用。英国人类学家、达尔文的表兄高尔顿(Fran,1869)依据达尔文(CharlesDarwin)的生物遗传理论首次提出了行为遗传学说,并出版了《遗传的天才》一书。他根据名家传记和其他记载性资料如《法官列传》、《乔治三世时代政治家列传》和《名人大辞典》等,选取了977位政治家、法官、军官、科学家、文学家、诗人、画家、音乐家等名人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将这些名人的调查结果和一般人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位也是名人,而对比组中只有一名亲属是名人。用同样方法,高尔顿比较了30个音乐家庭和150个一般家庭,结果发现:艺术家庭中有64%的子女具有艺术才能,而一般家庭只有21%的子女有艺术才能。

对异常人格的研究也是家谱学侧重的对象,典型例子是高达德的一项对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一名军人Kallikak氏家系的研究。军人马丁(Martin)在从军时与一位精神不健全的女子同居,之后的150年间子孙后代约有480人,对其中189人的详细报告表明,正常者只有46人,余下的143人均有各种问题,有的精神不正常,有的是低能儿,有的是酒精中毒者,有的是癫痫病患者,有的是犯罪分子,有的是卖**者……马丁离开军队回到家乡之后,又与一位正常女子结婚,这一家系共有子孙496人,其中没有一个不正常者。高达德把研究的结果做成系谱图(pedigreechart),如图1-8。

图1-8马丁家谱图

对于家谱学的研究方法,学者们提出了一些质疑:认为家系研究的最大弱点是没能把环境因素从遗传因素中分离出来。同一家族中不仅遗传有共性,环境因素中也有共性,生理遗传性与社会“遗传性”共存。例如,成长在音乐世家中的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地受着音乐的熏陶,接受着规范的音乐训练,使他们有更好的条件发展其音乐才华。

(二)双生子研究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双生子研究(twinstudies)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方法。研究多通过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差异来进行研究。研究者认为同卵双生子之间的差异可能是由环境造成的,而异卵双生子的差异可能是由基因决定的。这样,把基因和环境各自作用的范围和性质与相同的人格特征联系起来,便能够对哪些人格特征是由遗传决定的、哪些人格特征是由环境塑造的这个问题作出评估。

弗洛德鲁斯等人(1980),对瑞典的1200名双生子做了人格问卷的施测,结果表明同卵双生子在外向和神经质这两个人格特征上的相关系数是0。50,而异卵双生子的相关系数只有0。21和0。23。这说明同卵双生在外向和神经质上的相似性要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在这两项人格特征上具有较强的遗传成分。一项有关高中生的双生子研究,共对1700名学生施测了《加州心理调查表》(CPI),这一人格调查表包括18个分量表,其中有一些与社会相关较大的人格成分,如支配性、社会性、社交性、责任心等。结果仍旧是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具有更高的相似性。Tambs等人(1991)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双生子家庭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检验了110个家庭,共811名被试,获得了从同卵双生子到他们家庭的数据。数据显示,独立的遗传效应对外倾人格的贡献有29%,而非独立遗传效应的贡献为24%,这使遗传效应的影响占到了53%。

双生子的研究进一步扩展到了对在相同环境和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对在不同环境中养大的同卵双生子相似性的研究可以鉴别基因的作用,而研究他们的差异性则可以揭示出环境因素的作用。同卵双生子中的一个或者两个有可能由于被别人收养使得他们很早就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对于进行自然实验来说却具有科学上的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对成年双生子的人格进行了比较研究(1984,1988),有些双生子是一起长大的,有些双生子则是分开抚养的,平均分开的时间是30年。结果是同卵双生子的相似性比异卵双生子高很多,分开抚养的与未分开的同卵双生子具有同样高的相关。

(三)收养研究

研究在非亲生父母照料下成长的孩子,被称为收养研究(adoptionstudies)。这种研究提供了研究基因效应和环境影响的另一条途径。这种研究可以比较被收养的孩子与其亲生父母之间的相似性,同样也可以比较被收养儿童与收养者之间的相似性。这样,被收养儿童与其亲生父母之间的相似性程度可以考虑是基因的作用,而与收养父母之间的相似性程度可以认为是环境因素的影响。

这类比较研究可以推广到一个既包括亲生子又有养子的家庭研究之中。举例来说,一个家庭中有四个孩子:两个是亲生子,两个是养子。亲生子之间以及同他们的父母之间拥有一些相同的基因成分,而养子之间以及与他们的养父母之间都没有这种相同成分。而其中两个养子之间没有血缘关系,而各自与其生长在其他家庭环境中的同胞兄弟姐妹有相同的基因成分。这样就能够比较研究亲子之间、具有血缘关系的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分别被别人收养的同胞兄弟姐妹之间在人格特征方面的相似性。例如,可以探讨同胞兄弟姐妹之间是否比被收养的兄弟姐妹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亲子之间是否比收养关系中的上下代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被收养的儿童与其亲生父母之间是否比与其养父母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对于这些问题如果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那将意味着遗传因素对特殊的人格特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双生子研究和收养研究中,显然已经找到一些个体,他们的基因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并且在不同程度的相似的环境中长大。通过测量这些个体的人格特征,我们能够确定在每一种人格特质上他们的基因相似程度和他们的测验分数相似程度之间的关系。例如,我们可以比较一起长大或者分开养大的同卵双生之间的智商分数(IQ)、异卵双生子之间的IQ分数,一起生活、分开生活、被收养的非孪生兄弟姐妹之间的IQ分数,收养关系中的兄弟姐妹、亲兄弟姐妹同父母之间的IQ分数,被收养的儿童与其亲兄弟姐妹之间的IQ分数,被收养的儿童与其养父母之间的IQ分数。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关于智力的家庭研究的文章(T。J。BoudM。McGue,1981),其研究数据显示基因越相近,IQ分数也越接近,说明遗传对智力的重要影响。

图1-9两组老鼠选择**的实验结果

收养研究和双生子研究提供了一个相似的信息:对于外倾型人格,孩子们越长大越像他们的亲生父母,并不像收养他们的父母。在同一个家庭中长大并不能使一个人和他的兄弟姐妹或父母相像,除非他与他们有遗传关系。和双生子研究一样,一些收养研究的假设也逐渐变得明晰起来(Loehlin,1992)。

(四)选择性饲养

选择性饲养(selectivebreeding)的实验研究多用动物来做,方法是选择具有某种特质的动物,予以控制**配,然后从第二代中再选出具有该特质的动物,相互**,如此继续繁衍数代,来考察其特质的遗传性。也就是说,经过几代的繁衍后,所期望的行为特性保持了下来,得到了具有某种共同行为特性的动物。例如,在赛马场上,被喊出高价并赢得胜利的赛马常被用于这样的研究。另外,那些拥有独特品质的狗,也常常被进行选择性饲养。

一个典型的研究是(Tryon,R。C。,1940)关于老鼠迷津能力的遗传研究。用选择**法证明了“聪明”和“愚笨”老鼠的遗传作用。聪明老鼠的选择指标是让老鼠跑迷津19次,错误率少的为聪明鼠,错误率多的为愚笨鼠。遵循“聪明鼠与聪明鼠**,愚笨鼠与愚笨鼠**”的原则,繁衍出两组老鼠(聪明和愚笨),并控制两组的环境因素相同。结果是:繁衍到第7代时,两组之间在迷津学习的错误总数上已经几无重叠了(见图1-9),这说明两组的学习能力差异明显;聪明组中最笨的老鼠也比愚笨组中最聪明的老鼠表现得聪明;而两组老鼠间的相互**结果,繁衍出的小老鼠其学习能力产生出常态分布特征,大多数居中,聪明和愚笨的均为少数。之后的研究(Searle,1949)也发现情绪、动机都表现出同样的结果。

但进一步的研究也显示,大部分差异均可以由环境控制来修正。将聪明鼠养在“局限性”环境中,会变得类似愚笨鼠;而愚笨鼠在丰富环境中长大,也会变得近似聪明鼠(dZubek,1958)。

选择性饲养方法对于理解基因是怎样影响人类的某些问题行为也提供了一些帮助。一项关于酗酒鼠的研究工作说明了这一点(Ponomarev&Grabbe,1999),研究者饲养了几个种类的、对酒精表现出不同反应特性的小鼠。这项研究结果证明,基因在行为和神经生物学水平上对酒精反应性、吸毒成瘾、戒毒方面起作用。

(五)早晚期行为差异的对比研究

早晚期行为差异的对比研究(iionofearlyandlastingbehavioraldifferences)是通过婴儿早期行为与长大后的行为差异来看遗传因素的作用的,研究指标有:观察0至1岁的笑的次数(Washburn,1929),出生数周哭的量(AldridKnop,1945),吸吮率(Dalint,1948),身体动作量(Shirley,1931)。

研究发现(FriesandWoolf,1954)婴儿在活动水平或先天的活动类型上有很大的差异。婴儿对挫折的反应不一,有的沉静,有的不安,有的主动,有的被动,一些研究者(as,BirdHertzig,1960)指出:婴儿活动水平、刺激敏感度、分心程度和反应活力上的差异,都归于原始反应范式(primaryreapatterns),这些范式在人格结构的发展上似乎呈稳定的重要因素。

20世纪50年代,富有影响的研究是Alexahomas和StellaChess启动的纽约追踪研究计划。研究者对100名儿童进行追踪,从他们出生一直到青春期,采用父母报告婴儿在各种情境下的活动的方法来定义婴儿的各种气质。在对婴儿的各种特质,诸如活动水平、一般性情、注意广度及持续时间进行评分的基础上,他们定义出了婴儿的三种气质类型:好玩适应的容易型婴儿,消极不适应的困难型婴儿,反应性低且温和的慢热型婴儿。这一结果及后续的研究都在这种气质的早期差异和后来的人格特质之间发现了某种联系(Rothbart&Bates,1998;Shiner,1998)。例如,发现困难型婴儿在后来的适应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而容易型婴儿则不会。此外,Thomas和Chess还提出,最适合于某种气质类型的婴儿的父母环境未必最适合于另一种气质类型的婴儿,也就是说,在婴儿气质与父母环境之间也存在着一个互相匹配的问题。

ArnoldBuss和RobertPlomin(1975,1984)使用父母评分的方法,定义出了四种气质维度:情绪性(被悲伤情境唤醒的容易性,一般是抑郁的),活动性(行动的节奏和活力,随时在动,烦躁的),社交性(对他人的反应,容易交朋友还是害羞),冲动性(克制和控制行为的能力,冲动的、易怒的)。最后一个维度(冲动性)后来被拿掉了,因为在后来的问卷因素分析中发现它并不是一个很明显的维度。不过,这些研究已经支持了Buss和Plomin的观点,即气质具有跨时间的延续性,而且很大一部分是遗传的。

托马斯等人(Thomas,Chess,&Birch,1970)对150名小孩儿从出生到10岁做了10年的追踪研究,在家中观察、和父母的会谈,结论是:每个婴儿都有不同的气质,而这些差异会持续至其成年。斯卡福和贝利(Schaefer&Bayley,1964)认为,脾气好的婴儿以后也不太可能出现行为问题;同样,友善、好交际的婴儿在10岁时也是友善的。

在生命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有许多重要的联系,尤其是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一些研究发现,出生时表现出低强度反应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会表现出一些优秀的品质。如一些新生儿对触觉刺激的低敏性,预示着孩子两岁半时能更有效地采取去除障碍的行为(拆除栅栏板,直接走到栅栏后面的玩具前),7岁半时能成熟地沟通或处理技巧(言语能力强,进行富有想象力的游戏,能够处理小说中的情景与任务);同时发现,呼吸频率较慢的新生儿在两岁半时具有较高的言语交际能力,7岁半更具社交成熟性,进行探索性游戏。相反,出生时的新生儿对皮肤接触的高敏感性和呼吸频率过快,与以后的低兴趣、低参与性、低果断性和低交际能力有关(Bell,etal。,1971;Halverson,1971a,1971b)。

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说明了早晚人格表现的一致性。对4个月大的婴儿进行延迟满足的评估(Shoda,Mischel,&Peake,1990),结果发现,延迟满足时间长的婴儿,长大到青少年时具有许多好的品质:更具注意力,精力更集中,更有能力,更有计划性,更聪明;在高中时,他们的父母评价他们孩子时说,他们更能追求目标,拖延满足,自制力更强,更能抵制**,忍受挫折,更能成熟地处理压力。

发展心理学家卡根(JeromeKagan,1994,1999)基于以往对上百名儿童的观察,提出了气质的两种类型:羞怯和非羞怯。羞怯的儿童遇到陌生的人和事时表现出克制、逃避、抑郁,在新环境里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放松下来,也有着更多不必要的害怕和恐惧,这类孩子总表现得胆小谨慎,遇到新奇事物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吭声、寻求父母的安抚,或者干脆逃跑藏起来。相反,不羞怯的儿童在这些看似对羞怯儿童造成巨大压力的情境中却应付自如,他们在新奇环境中不是羞怯害怕,而是很自然地反应,很容易笑。他研究的核心假设是婴儿遗传了生理机能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他们在新环境中的反应的差异,这些遗传的差异会随着发展而保持稳定。根据这一假设,生来反应性高的婴儿就会成为羞怯的儿童,而生来反应性低的儿童则会成为不羞怯的儿童。他把4个月大的婴儿带入实验室,用摄像机记录下他们遇到熟悉和新鲜刺激时的行为(如妈妈的脸,陌生女人的声音,各种颜色的开来开去的汽车,一个气球爆炸)。然后根据录像,对孩子们的反应,如拱起背、不停扭动四肢、哭等进行评分。大约有20%的婴儿被判断为高反应性的,特征是拱起背、激烈大哭,以及遇到新奇刺激时表现出不高兴的面部表情。这些行为表现说明他们已经被刺激过度唤醒了,特别表现在刺激一旦移除,他们的反应就会停止。相反,大约有40%的低反应性的婴儿,他们在新异刺激面前表现得平静而松弛。剩下的大约40%的婴儿的反应则比较复杂,是各种反应的混合。随后,他还在这些婴儿长到14个月、21个月和四岁半的时候又分别进行了追踪研究。这些儿童再次被带到实验室,面对一些新异的、不熟悉的情境(例如,闪烁的灯,一个打鼓的玩具小丑,一个衣着陌生的不速之客,施测于前两个年龄段的塑料球在轮子上滚动的噪声,以及施测于最后一个年龄的与一个陌生大人和一个陌生儿童会面)。除了行为观察以外,也测量了身体方面的指标,如在对陌生情境做出反应时的心率和血压。研究发现,高反应性的婴儿在14个月和21个月时均比低反应性的婴儿表现出更多的恐惧行为,更快的心跳和更高的血压,而且这种差异到了四岁半的时候依然存在。在这时还发现,曾经是低反应性婴儿的儿童更少对陌生成人笑和说话,对不熟悉的同伴也更害羞。到了他们八岁的时候又测了一次,发现各个团体的分布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总之,有大量证据证明了气质的稳定性及这些气质差异的可能生理基础。研究者同时也提出(Kagan,Arcus&Snidman,1993),母亲的合理教养也会使一些高反应性婴儿成长为不羞怯的儿童,但是低反应性的婴儿变成羞怯的儿童的情况却很少。虽说气质的变化是可能的,但气质的倾向性不会消失,而且会作用于发展的方向。就像Kagan所说的,“要彻底改变一个人的遗传特质是非常困难的”(1999,p。41)。

一项对45名中产阶级人士的生活研究结果表明“坏脾气的男孩儿会变成坏脾气的男人”(Caspi&Bem,1990,p。568),坏脾气的男孩儿受到的教育少,就业状况不好,工作不稳定,46%的人在40岁时离婚(其他同龄人离婚率为22%)。原因是,儿童时的坏脾气会在学校引起麻烦,这种麻烦反过来又使其求学成为一种消极体验与经历,进而导致其表现恶劣,这将激怒校方,可能导致开除,这又将会永久性地限制其择业机会并束缚其未来发展。

对早晚期行为差异的对比研究的质疑主要是,早期表现出的个体差异也可能反映的是胚胎环境和分娩过程的差异,而非遗传。布兰查德(Blanchard,1947)认为孩子焦虑的倾向与母亲的分娩过程有关,母亲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胎儿的发展(Sontag,1944)。另外,婴儿研究从个体发展很早的一点开始观察时,有些遗传所决定的特质不一定在出生时就马上出现,会遗漏一些现象。

(六)体质差异研究

体质差异研究(iionofstitutionaldifferences)强调了身心关系,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人的身体特征与人格有关的观点。

图1-10谢尔顿的三种体形分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