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格理论学习的要领(第3页)
1。理论是人类思考的工具
歌德曾说:“理论是灰色的。”但实际上,理论是清白的,而现实是杂色的。理论之清白、高雅,在于它既要联系实际又要超越现实。理论要高于现实,它追求与现实呈现出某种天然的“距离”,但这不是理论的变质,而是对现实的更高层次的概括,它体现了一种抽象和预示。
当人们在抱怨理论时,要反思一下是谁的过错。是理论太抽象,还是人们没有深入思考它?是理论无用,还是没有将它有效地转化到现实中去?是理论有局限性,还是人们的理论创新性不足?理论仅仅是人们思考时所使用的工具,不要因为没画好直线,就埋怨尺子不好。
2。人格心理学对理论的偏重
为什么人格心理学如此偏爱理论?这与人格心理学自身特点有关。人格理论源于研究者长期对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体验。但最终形成理论,主要在于人格自身的统合性。人格各个部分是一个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们在涉入某一问题时,自然要连带起人格的其他成分。所以,人们要在一个整体的框架中去思考问题,这个框架就是理论。
例如,在分析一个学生为什么悲观厌世时,要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去分析。引发事件是什么?事件导致了什么心理反应?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这种反应?对他今后人生有何影响?这里面涉及了人格结构、人格成因、人格发展等理论结构的问题。这些理论维度正是人们解释其行为的思维方向。
对悲观厌世学生的分析框架
引发事件:如,考试失败
人格结构分析:如,无助型人格——自助型人格
心理反应与表现:
认知归因:稳定、外部归因,如“我能力差。”“我运气不好。”
解释风格:自我击溃式,如“我总是记不住。”“没希望了,我彻底完了。”
情绪反应:消极情绪,如焦虑、悲观、屈从等
行为导向:退缩式行为,如放弃、逃避等
心理成因:
家庭因素:如,家庭教育缺失
学校因素:如,老师不喜欢他
其他因素:如,外表、生病等
预测未来:会导致进一步的失败,多次受挫而变得颓废
治疗方案:改变认知归因,寻求家庭与学校的帮助。
因此,就每个良好的理论框架来说,它是能对人的行为给予较为完整的分析与处理的,所以,理论在各种人格研究与应用中是有一定价值的。
3。要敢于使用理论
任何事物都具有辩证的性质,理论也如此。理论发展的不完善,并不应妨碍人们的思考,以及对理论的使用。赫布(Hebb,1951)说:“我认为唯有利用坏理论的残石,才能建立更好的理论。”了解理论的发展有助于防止人们重蹈覆辙。
对理论的使用原则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如何使用理论
可以设想一下,一个漫无目标的观察者和一个有导师引导的观察者,二者具有何等巨大的区别。人格理论就如同向导,它可以指点人们准确而敏锐地观察事物,预测事物发展的进程。所以,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确定观察事物的方向,提供给人们一些描述、解释个体行为的概念和原理,以及评定、预测人格的方法。
1。描述
了解一个事物的第一步就是描述它。人格理论提供了大量能描述人格特征的词语。其中有类型层面上的描述,如内外向型;有特质层面上的描述,如谨慎、善良、粗鲁、吝啬、慷慨等。特质理论学家们用词汇学的方法来研究人格,通过搜寻字典,抽取了18000条词汇,最后经过统计分析,提出了“大五人格”描述的模式。在人格理论中,人格结构这一基本问题的研究,就是用于描述人格结构差异的。
例如,安德森(Anderson,1968)对555个人格术语好恶度的研究,来描述了最受喜爱的人格和不受欢迎的人格特征。这是人格特质理论对人格的一种描述方式。他让100名大学生对555个描述人格的词汇进行0~6个等级的评价,确定了5个最受欢迎的人格特征,5个最不受欢迎的人格特征,还有5个中性人格词汇。结果见表1-2:
表1-2大学生对人格特质的好恶度评价
(资料来源:Anderson,1968)
结果显示,真诚是最受大学生欢迎的人格品质;反之,说谎是大学生最不喜欢的人格品质。
2。解释
科学的重要功能不仅在于发现某一现象,还在于能解释这种现象。人格理论具有解释现象的能力,为什么这个人具有这种人格品质,什么因素使他形成了这种品质?所谓“解释”就是确认原因。人具有探索欲望,有强烈的好奇心,人总是想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当一时得不到真正的解释时,人们甚至会做一些推论。弗洛伊德在探讨人格发展问题时,认为人格的形成主要在人生的前五年,之后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在解释原因时他曾设想人格中有一种“人格延续中心”。这个“延续中心”是弗洛伊德提出的一种解释推论,是否存在,需要验证。但是,弗洛伊德的这种推论给予了人们解释问题的一种参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也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和解释人的思考层面,其需求理论能够解释为什么在选择工作时,有人看重物质奖励,有人注重事业发展空间,有人寻找和谐的工作环境,不同的人依据个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确立自己的工作选择依据。
对于考试焦虑有许多研究,考试焦虑高的人比低焦虑的人在紧张的考试情境中表现差,但在非考试环境中,高焦虑者的表现比低焦虑者好。在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时,有一些理论家提出了他们的理论解释。如艾里克森用超警戒理论和资源分配理论来解释高焦虑者与低焦虑者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的差异。超警戒理论认为,高焦虑者总是过分探察环境中的威胁,一旦威胁被觉察到,就会试图锁定威胁刺激,并且缩小注意的焦点。资源分配理论认为,焦虑可能将注意的资源从当前任务中分离到与烦恼有关的事物中去,导致对当前任务加工的资源不足,产生注意偏差。由此可见,理论对现象及实验研究结果的解释具有重要作用。
3。预测
要了解人类,就要能够对人类行为做出预测。人格具有预测行为的功能。人格心理学非常重视人们行为中的稳定成分,只有稳定的成分才构成人格结构。人格因其稳定的特征才为预测提供了条件,人们可以通过一个人一贯的表现,来预测他未来的行为取向。例如,具有成瘾人格(theaddiepersonality)的人其吸烟、吸毒的可能性就比非成瘾人格的人高。因为成瘾人格具有寻求刺激、爱冒险的特点,他们更愿意去尝试一些能刺激他们神经兴奋的事情,越是被禁止的事情越激发他们的尝试欲望。因此,戒毒机构对具有这种人格的人会特别关注。这也给予教育工作者一些提示,怎样对具有成瘾人格的青少年群体进行教育,防患于未然。
人格测评工具也为预测人的行为提供了客观方法。《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是一个预测性较好的人格量表,在中学生身上,运用16PF发现了几种人格特质对成就的预测作用。与高成就有关的人格特质有聪慧性(B+)、外向(A+)、有恒的(G+)、敢为(H+)、忧郁(O-)、自律(Q3+),但没有一个人格特质能像聪慧性那样预测成就。但其他研究表明,如果在统计学上控制了聪慧性时,人格就能预测成就(Bardon、Dielman&Cattell,1971)。
一些学者(Friedmaomliz,Criqui,1921)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儿童的人格是否和寿命有关?研究对1500名大约11岁的聪明儿童进行了追踪研究,研究从1921年开始,先让儿童的父母用一系列人格特质来描述儿童,研究者综合了这些描述,并进行了统计分析,形成了人格因素,与“大五人格”模式的维度很相近,这些人格维度是:①社会性(接近外向性)、②高自我尊重、③高动能(像神经质)、④社会责任感的可信性(近似责任感)、⑤心情愉悦、⑥积极和持久性。用这些变量来预测这些儿童70岁时的情况,看人格特质变量与生死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6种人格特质中,具有责任感、心情愉悦的人寿命长。研究者们认为,有责任感的人可能更有可能形成好的健康习惯,并遵循医学建议,加之有良好的心态,具有较好的应对机制。这一研究结果,使研究者做出某种程度的预测:满意感的儿童寿命长,兴奋性的儿童寿命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