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格理论学习的要领(第2页)
图1-6流动定向推理(Ross,1987)
限制定向推理是一种与实际观察数据相联系的思考方式,从图1-5中可以看出,三种情境均可以引发三种反应,但是这种描述看起来较为烦琐;而流动定向推理是一种用逻辑假定来把描述变得简单的思考方式,三种情境均可引发三种反应的原因可以假设为内部心理的中间环节启动了相同的反应,这一逻辑假定就是“结构点”——焦虑(ay)。结构点可以帮助人们更简单明了地解释复杂的行为,结构点的总结需要更多的思考过程。
(四)验证性原则
一个人格理论体系中的任何论点都应该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特别是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应该能够被操作化的。理论与研究要具有关联性,如果一个理论能得到大量的、可靠的实验研究所验证,说明这一理论是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如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理论,已经越来越得到实验研究的证实。如内隐记忆、阈下知觉、盲视等,弗洛伊德通过梦、催眠、自由联想等来窥探无意识。
例如,阈下知觉(sublimiion)实验。让两组被试分别看一张略有不同的图片(图1-7A,图1-7B),图片以速视器显示,图片闪现的速度很快,使被试无法意识到图片内容。图片闪现后,要求被试闭眼,想象一幅自然景象,然后画出并标出该景象各部分的名称。图1-7B中隐含着一个鸭子的图像,结果看这张图片的被试在画出的自然景象中,画出了与鸭子有关的影像,如鸭子、水、羽毛等。但这些被试却表示没有看到鸭子,甚至再要求他们从图中找出鸭子来,大多数被试还找不出来。研究结论是:无法被知觉到的刺激,即阈下知觉,仍有可能影响人们的想象与思想(Eagle,Wolitzky,&Klein,1966,p。838)。
图1-7阈下知觉实验图
(五)提示性原则
提示性原则(stimulationvalue)是说明一个好的理论可以引发人们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去发现未知的现象。理论的震撼力是让读者和其他学者获得启示,使人读后觉得新鲜而有所悟。所以,提示性原则就是看此理论是否具有引导功能。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当时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被称为对人类自尊的第三次冲击。他提出的无意识思想,一直是人们研究的关注点,认知心理学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就源自于无意识思想,后人的研究也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注入了生命力。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Witch,1940)提出的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理论也是一例,其突出贡献在于将认知领域与人格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理论的提出引发了大量的研究,许多心理学家开始关注这一研究维度,并引入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获得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资料,同时也不断丰富了威特金的理论,这一研究领域持续了四十年。
(六)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usefulness)说明了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一种理论要能够指导实践,并应用在实践中。学科发展史已表明,任何生存的理论都是具有强大实用价值的理论。人格理论源于实践中,许多人格理论的提出者都是在临床咨询领域中工作的,他们将自己的工作体验和思考总结出一套理论体系,反过来,又对实际工作起指导作用。临床治疗也为人格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广泛的实践机会,赋予了人格理论以巨大的生命力。例如,罗特(J。Rotter,1966)提出了人格的内外控理论,并编制了测评工具,引发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探讨内外控与各种心理行为的关系,如对成败的归因、人际关系、心理适应等方面。这说明内外控理论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理论。
例如,陈秀珍(1980)研究内外控、焦虑及挫折对注意力的影响。她先用内外控量表、焦虑量表将120名女大学生分为12个组,施测注意力测验,实验组还要接受挫折变量的插入。注意力测验是在一堆数字中找出所指定的数字,注意力的高低用遗漏反应数和错误反应数来评定。结果显示:受挫折前,内控者在注意力测验上的遗漏反应数比外控者少,但错误反应数比外控者高;受挫折后,内控者与外控者在注意力测验的进步程度无显著差异,但内控者注意的是反应的正确性,外控者注意反应的速度;挫折后,焦虑对内外控者有不同作用,焦虑对内控者有促进注意力测验的作用,而对外控者有干扰注意力的作用。
四、人格理论的影响因素
普汶(Laervin,1993)曾指出:人格理论受到学者个人因素、当代精神或当时的思潮、所处文化中人们持有的哲学观点等方面的影响。
(一)当时的社会背景
人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特征的影响,在人格理论中充满了当时社会特征的痕迹。弗洛伊德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反射到其理论中,充满了悲观的色彩和对人性丑恶一面的揭露。在190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丧失了所有财产,1920年女儿去世,两个儿子从军,对儿子死亡的担心始终威胁着他,这一年他提出了“死亡本能”的理论。1930年在反犹太主义思潮下,柏林纳粹党焚烧了他的书。在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弗洛伊德批判人性时提出了人的攻击本能,“在这一切背后的一点真理——人急于否认的——是人并非温和友善、冀求爱情的生物,也并非是遭遇攻击的被动防御者,而是怀着强大的攻击欲望,这攻击性可视为他天赋本能的一部分。”(CivilizationandItsDists,1930,p。85)在了解了弗洛伊德所处的社会背景后,就能进一步深刻认识其理论内涵的产生原因了。
(二)学者本身的经验
学者在建立其人格理论时,往往受到其生命史中重要事件的影响。学者有时所描述的事实就是他们自己,理论中充满了他们自身的人生体验与感受,理论中多多少少有“夫子自道”的色彩。所以,在介绍人格理论时,人们常常会先介绍理论者的生平。例如,阿德勒(AlfredAdler)在其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中首先提出了“器官自卑”(ay)的概念,并指出身体功能间的互补作用。随后,将这些概念又引入到人格理论中,提出了相对性的人格概念,认为由“自卑感”所引导的“追求卓越”的趋向,是行为的基本动力。同时,阿德勒也非常重视家庭内部的社会环境,孩子排行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这些理论观点与阿德勒的幼时经验有关,阿德勒从小体弱多病,身体孱弱,学业成绩不十分出色,自卑感强,而且手足间有竞争(Carver&Scheier,1996,p。286;Phares,1991,p。98)。在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psychosocialdevelopment)理论中,其核心概念是“自我认同”(selfidentity),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能确定“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就会引起“角色混乱”,造成适应不良。这一理论观点的提出也与他自己的身世有密切关系,艾里克森的父母为丹麦人,在他出生前就离异了,其3岁时,母亲再婚,他随继父姓,母亲与继父均为犹太人,而艾里克森由于其北美血统所显示出的身体外形,被视为外邦人,这引起他在身份上的困扰,不能有明确的“自我认同”,真实体会到“角色混乱”的压力。这些例子说明,学者自身的人生经历与体验往往是理论产生的基础,因为各自的人生体验会引发学者的深刻思考,进而提出相应的理论观点。
(三)学者对人、社会及科学的态度
任何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与学者对人、社会、科学的态度有密切关系。普汶(Pervin,1970,1975,1980,1984,1989,1993,1998,2001)在《人格心理学:理论与研究》(Personality:theoryandresearch)中就十分注意这一点,在陈述每一个人格理论时,先介绍学者对人、社会和科学的态度,帮助人们理解为什么学者会提出这种理论观点。例如,由于弗洛伊德提出人性本恶的人性观,他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指出了人类本性中的丑恶的一面,其理论观点的表述也颇为消极。罗杰斯则认为人性本善,所以人总是积极向上、追求自我的成分发展;同时罗杰斯还认为每个人对世界各有其独特的知觉,并构成其“主观世界”(phenomenalfield),基于此看法,他提出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主观经验。
(四)有关学科发展的情况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是完全独立的,它常和许多相关学科有密切联系。事实表明,其他学科的发展,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艾里克森等学者重视人类行为的遗传因素和生理基础,这一理论思想与近几十年来遗传学、生理学的发展有关,特别是由于遗传学、脑科学研究进展表现得突飞猛进,使得近年来遗传对人格的作用又再次受到了注意。因素分析方法的发展,促进了“人格大五因素理论”的建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提出,使特质论的卡特尔深受启发,提出了人格的元素周期表。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人格心理学领域又出现了认知与信息加工理论。
五、正确认识人格理论的地位与作用
尽管人格理论已发展有百年历史了,但人们对人格理论的态度仍然是褒贬不一,形成了对理论价值的不同评判。
(一)理论的价值
1。理论研究确定了一门学科的框架
弗洛伊德作为人格心理学理论的鼻祖,其人格理论框架的完整性为后人们所称道。他在论述人格心理学时,就确定了这门学科的框架和研究主题,如人格的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发展阶段、临床应用等。后面的理论学家在理论建构上基本没有跳出其框架。理论往往确定了人们思考问题的范围与方向。
2。理论对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理论确定了实验研究的目标,实验研究设计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展开的。理论构思得好,就能使研究更有系统性、逻辑性,研究者不至于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或不相关的变量上。同时,它可以引发人们对未被注意到的实证资料进行收集和探讨。而且,只有在理论之下,事实才有意义,研究才会有长足积累。赫布(Hebb,1951)说:“若是没有理论,心理学上的观察和描述必定混乱而无意义。”理论对人格实验研究具有指导作用,认为人格研究方向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人们通过实验来为理论寻找依据,将实验结果纳入一个逻辑框架中,形成比较完整而系统化的理论体系。
3。理论对研究者的思维起过滤作用
有时研究者常常会被烦乱的具体现象弄得眼花缭乱,无从下手,理不出思路。理论则可以使研究者沿着某一方向去探讨一种现象,而具有不同理论背景的人,会对同一现象得出不同的分析。所以,理论会帮助人们去清晰而有效地分析现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是,理论的综合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二)理论的局限
斯金纳(Skinner,1950)曾呼吁要慎重对待理论,甚至认为完全用不着理论。因为,理论也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理论会限制思维的开阔性与探新性
理论会使人产生思维定势,跳不出原有理论的框架,甚至会使人误入歧途,也会影响人们发现新的东西。
2。以理论为先导的研究模式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科
理论研究模式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有些研究者偏好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类研究者认为,研究应从收集事实材料开始,直到有了雄厚的事实基础后,才能建立理论。其实,人格心理学理论最初也是从此开始的。弗洛伊德在观察了大量心理疾病的患者之后,分析他们的症状,认为这些都是无意识的作用,于是提出了无意识理论观点。这表明在研究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型课题时,可以从事实出发,特别是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
3。理论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理论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从低级不断地向高级发展,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当理论发展未达到完善阶段时,会影响到人们理解与使用理论,从而导致出现一些偏差。所以,对于发展不完善的理论,要倍加小心,要求人们具有批判性思维。此外,就当前情况谈,即使一种已被称为“完善”的人格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从上述内容可以感悟到理论具有双重作用,既可载舟,也可覆舟。
(三)如何认识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