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节 理论观点(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六、人格适应

(一)自我的一致性

罗杰斯认为个体的功能是要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并且在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起到协调作用,也就是说,个体所采用的行为方式,多半与其自我概念相一致。

个体愿意表现与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使获得的经验能与自我概念相符合,那样就可以维持自我概念,而不必做任何的改变或修正。

罗杰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自我一致性(self-cy),能够采取开放的态度,接受自己所有的经验,能够将他的经验同化到自我的结构中,也就是说,自我与经验是完全相符的、协调一致的,对经验是开放的,没有防御的。这样个体就能对环境有一个完整、准确、客观的认识,而且可以合理地运用环境中的情况和事物以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这就是罗杰斯所说的功能完善的人。

(二)自我不协调

当个体感受到自我概念与实际经验之间出现差距的时候,这个人就处于不协调的状态,这是一种内心紧张、纷乱的状态。个体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差距会使他产生强烈的焦虑。

凡是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经验,都会对自我概念产生威胁,而自我是保守的、保护性的,所以当事人会采用一定的防御(defense)行为使自我不受到威胁。人们常常会采用否认和曲解的防御方式来应付现状。

否认是拒绝把有危险的经验纳入到自我概念中,使自我概念免受威胁。自我具有筛选功能,会将自我期待之外的经验阻隔在意识之外,凡是与自我概念不协调的经验,都不为当事人所经验和意识到,不会出现在当事人的语言和思想之中,形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也就是说,人们会拒绝接受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知觉和经验。

既然有威胁的经验不会为个体所意识到,那么个体如何能够觉察到它的威胁,从而采取自我防御呢?为此,罗杰斯提出了潜知觉(sub)的概念。他认为,有威胁的经验在进入意识之前,会先经历隐觉过程,为当事人所觉察。比方说,他可能会感到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者紧张不安,虽然并不知道原因,但这种焦虑的状态会促使他去采取防御的行为保护自我。

而曲解会让经验进入意识层面,但是会扭曲经验的含义。例如:一个自认为很聪明的学生,如果成绩不理想,就会认为是“自己没有像别人那样用功”“老师教得非常差劲”,“测验不公平”,“别人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取得了高分数”等等。

罗杰斯认为心理不健康的人,其自我概念与自身的经验是不协调的。虽然这种否认或曲解的防御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出现的,但是由于拒绝或排斥了对自我具有威胁性的知觉和经验,不愿意意识到这些经验,个体就无法认识到客观环境的真实情况,那样就会妨碍他自我的发展。

自我不协调是造成适应不良和病态行为的根源。知觉到的威胁越多,就越有可能去否认和歪曲事实,中等程度的不协调可能会产生神经官能症;极端的不协调,会造成经神分裂。所以,适应不良是对自我的一种否认。

由此可以看到,人格改变的困难非常大,因为改变本身就包含威胁。

习栏5-1

自我不协调与情绪

Rogers认为任何种类的不合理观念都会导致焦虑的产生,这一观点受到了Tory(1987)和他的同事的挑战,他们认为实际情况更加复杂。

Higgins认为应该考虑到自我的三方面:现实我、理想我和责任我。Higgins认为“理想我”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人,是你敬佩的那个人。而“责任我”由义务或者责任决定,责任意味着有些事情你是被强迫去做而不是自愿去做,因此听起来有点像价值条件。Higgins将理想和责任归为自我的向导,因为它们都和“现实我”进行对比并且指导着人们的行为。

Higgins和Rogers一样,假设自我的向导和“现实我”的不一致会产生自我否定的感觉,但和Rogers不一样的是,Higgins将来自两种不同的差异分为两种不同的感觉,它认为“现实我”和“理想我”之间的差异会产生悲伤和沮丧,而“现实我”和“责任我”之间的差异会导致焦虑的产生。

很多研究都支持了这一观点(e。g。,Higgins,Bond,Klein&Strauman,1986;Strauman,1989;Strauman&Higgens,1987),大多数的研究通过以下方式来评定自我概念:让人们列出10项“现实我”的属性,10项“理想我”的属性,10项“责任我”的属性,通过计算两个列表中相匹配的项目和相左的项目的个数来评定“现实我”和“理想我”之间的差异程度,相同的评定方法也被应用于评定“现实我”和“责任我”之间的差异程度。在面询中或者其他时间,被试也会报告他们的情绪,包括沮丧和焦虑。

一般研究表明“现实我”和“理想我”之间的差异程度只与沮丧有关,与焦虑无关。而“现实我”和“责任我”之间的差异程度与焦虑有关,与沮丧无关,根据焦虑和沮丧会同时发生这一现实,这一结论让人印象深刻。事实上,很多心理学家将它们看作一件事物的不同方面,但是把它们区分开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有趣的是“责任我”似乎在概念上和价值条件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责任就是义务。相反,“理想我”就没有和价值条件联系在一起,这项研究的主体与Rogers的立场相对比有所改变。由失败到为了满足价值条件之间的不一致导致了焦虑的产生,而失败和自我实现之间的差异不一致反映在沮丧上。

摘自:Charles&Michael。PerspePersonality,2008,p。343

七、人格动力

罗杰斯认为个体的基本动力就是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即自我实现的倾向(agtendency)。换句话说,个体有一种基本的驱力:实现自我、维持自我并提升自我。在罗杰斯看来,不仅是人,所有的有机体,都具有求生、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天生的需要。“对有生命的有机体而言,他们只有一种动机,一个最重要的目标,那就是维持生命,并且将他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对一个人来说这就涵盖了所有各项动机,包括进食、性、地位等等。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推动每一种生命的有机体朝向生长与发展的途径,人类如此,植物也是如此。”[1]

自我实现的倾向会促使个体发展,不仅仅是指有机体生理方面的成熟,还包括其他方面的成长。罗杰斯认为这种倾向会促使个体从一个简单的组织成长为一个复杂的组织,从一个依赖的个体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从一个固执、呆板的状态发展为可以变化的、能够自由表达的状态,就是说,使个体更加复杂、独立、有创造性和有责任感。

罗杰斯曾在诗中描述人生是一段积极主动的过程,就像长在大海岸边的一棵大树,笔直、坚强、活泼,不断地茁壮成长。

习栏5-2

内发性动机:付的钱越多,对工作的兴趣反而越少?

你认为画画受到奖励的小孩比没有受奖励的对画画的兴趣会提高还是降低?猜字谜受到奖励的大学生,比没有得到奖励的对继续猜字谜的兴趣会增加还是减少?研究结果与Rogers强调自我实现的看法一致,与强化理论相矛盾:当表现受到奖赏后,原来内发的兴趣以及进行该活动的动机均降低了。

凡是能让个体得到挑战、竞争与自我决定感受的条件、情境,似乎均有助于内发性动机的发展。因此,双亲的育儿方式如果采用自主取向,而不是控制取向,会更有助于内发性动机的发展。

内发性动机取向的人偏好于挑战性工作,失败后能持续努力,较具创造性与表现性,自我评价也较高。在鼓励内发性动机的情境下,运动员或学生都表现得比在强调外在奖励或控制的情境来得好。

这个研究结果并不表示薪水越高,越会降低个人在工作中的乐趣,但是却显示了“金钱不是万能”的。

[1]黄坚厚。人格心理学。心理出版社,1999年,164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