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局与出路是什么
童庆炳其他已完结
本书着眼于近代中国政治与文学的复杂关系,对中国文学理论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节点、人物和问题做一些细致的勾勒和初步的探索,力图为陷于困局中的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寻找经验、教训和出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最新章节:后记
更新时间:2025-11-17 12:05:32
- 后记
- 索引
- 主要参考文献
- 小 结
- 三审美文化作为文化诗学的基点与特色
- 二认识论泛文化审美文化 研究范式的革新
- 一诗意的裁判 文学的文化品格与审美诉求
- 审美文化文化诗学建构的理论支点
- 小 结
- 三一种呼吁
- 二两个基本点
- 一一个中心
-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 第一辑 历史与经验
- 一危机时代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
- 二和平建设时代 文论中心话语的尴尬
- 三社会主义新时期 文学理论的转型
- 苏联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1
- 一给苏联50年代上半期的文论定性
- 二苏联50年代文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论建设的影响
- 三我们应该汲取什么教训
- 周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阐释1
- 一人民文艺论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方向
- 二艺术真实艺术的最高原则
- 三形象和形象思维文学的特征与规律
- 四文艺的善真美与教育工具
- 五探索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规律
- 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论1
- 一在新文学运动中胡风对两种倾向提出批评
- 二胡风主观精神论的内涵
- 三主观精神论的价值取向
- 黄药眠的生活实践文艺论1
- 一以生活实践观点论美和艺术
- 二文学活动 从生活实践到文学主体性
- 三美与艺术 从生活实践到美是评价
- 朱光潜的美学实践论文艺思想1
- 一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19491966 两种倾向两种话语并存
- 二文革十年19661976 极左意识形态霸权的文学理论话语
-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9 文学理论的转型与发展
-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19782009 文学理论的转型与发展02
- 周扬晚期的文艺思想1
- 一批判四人帮文艺思想
- 二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全新的阐释
- 三针对人道主义异化问题的争论及留下的思考
- 苏联的审美学派及其对我国文艺学建设的启示1
- 二
- 三
- 新时期文学审美特征论及其意义1
- 一文学审美特征论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 二文学审美特征论的形成
- 三文学审美反映论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特点
- 四文学审美特征论的价值观
- 结 语
- 钱中文文艺思想的时代与学术特征1
- 一回应当今复杂的现实
- 二超越文学理论的旧套路
- 第二辑 困局与出路
- 一
- 二
- 三
- 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对话与整合1
- 在五四文艺理论新传统基础上接着说1
- 政治化学术化学科化流派化1从三十年来文艺学学术的发展看高校学术组织任务的演变
- 一政治化路线话语
- 二学术化个人话语
- 三学科化团队学术话语
- 四流派化学派学术话语
- 新时期文艺批评若干问题之省思1
- 一文艺批评的商业化问题
- 二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问题
- 三文艺批评的对象与方法问题
- 四文艺批评的价值取向问题
- 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问题1
- 反本质主义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
- 一反本质主义作为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
- 二反本质主义与我的教材编写
- 三反本质主义与当前文学理论建设
- 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从哪里来1
- 冲破文学理论的自闭状态1
- 一危 机
- 二破 解
- 当前文学理论发展新趋势以罗钢教授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学案研究为例1
- 一学案研究作为反思百年现代文学理论的结节点
- 二学案研究方法的精确选择
- 三学案文案研究是当下文学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 中西文学观念差异论1
- 一中国文学观念以抒情为主审美论
- 二西方文学观念以摹仿为主认识论
- 三中西文学观念基本差异的历史文化根源
- 双翼齐飞文化诗学的基本构想1
- 一以审美评价活动为中心
- 二审美评价活动
- 三文学中的审美评价活动
- 四宏观与微观的双向拓展
- 小 结
- 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 一文学语言及其生成机制
- 二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
- 小 结
- 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互构
- 一文学修辞与中外修辞批评理论的遗产
- 二文学修辞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联
- 中心基本点呼吁文化诗学的开放结构1
- 一一个中心
- 二两个基本点
- 三一种呼吁
- 小 结
- 审美文化文化诗学建构的理论支点
- 一诗意的裁判 文学的文化品格与审美诉求
- 二认识论泛文化审美文化 研究范式的革新
- 三审美文化作为文化诗学的基点与特色
- 小 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