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几点结论(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97]《业已建立起来的东西必须拆除》,载《华盛顿邮报》,1999-11-14。

[98]米哈伊尔·杰拉金:《2001年9月11日——苏联后世界结构的完成》,载《21世纪自由思想》,2002(1)。

[99]《美国人自问:我们为什么招人恨?》,载《朝日新闻》,2001-09-30。

[100]参看斯蒂芬E。弗林:《美国的脆弱性》(StephenE。FlyheVulnerable),载《外交》,2002(12)。

[101]《布什将60个国家列为反恐战争的打击目标》,载《泰晤士报》,2002-06-03。

[102]《美国人遭到政治轰炸——日本人对美国说不》,载《生意人报》,2002-08-12。

[103]《一个孤独的国家》,载《芝加哥论坛报》,2001-12-30。

[104]《美国和反美者》,载《纽约时报》,2002-02-06。

[105]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意识形态与外交事务》,北京编译社译,12、19页,北京,世界知识社,1960。

[106]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意识形态与外交事务》,12、19页。

[107]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意识形态与外交事务》,12页。

[108]哈佛大学国际事务研究中心:《意识形态与外交事务》,13页。

[109]马克斯·拉纳:《美国文明》,转引自克劳迪·朱里安:《美利坚帝国》,龚念年译,3页,香港,文教出版社,1971。

[110]朱利叶斯·W。普拉特:《美国对外扩张的思想意识》,见南开大学美国史研究室编:《美国史译丛》,1982(2)。

[111]克劳迪·朱里安:《美利坚帝国》,7页。

[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25页。

[113]参见黄德禄:《“天定命运”与美国的大陆扩张》,见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114]克劳迪·朱里安:《美利坚帝国》,24页。

[115]A。W。德波特:《欧洲与超级大国》,唐雪葆等译,9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16]罗伯特·L。比森纳尔:《从旧式外交到新式外交(1865—1900)》(RobertL。BeiseheOldDiplomacytotheNew,1865—1900),9页,纽约,1975。

[117]H。斯图尔特·休斯:《欧洲现代史(1914—1980)》,陈少衡等译,10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18]《兰辛文件》,第2件,344页,转引自瓦里科夫:《苏联和美国——它们的政治经济关系》,24页。

[119]见瓦里科夫:《苏联和美国——它们的政治经济关系》,24页。

[120]可参见罗伯特·布劳德:《苏美外交的起源》,12页;弗雷德里克·舒曼:《1919年以后美国的对苏政策》(FrederikLewieS,AmeriPolicyTowardRussiaSince1919),151~156页,纽约,1928。

[121]罗伯特·布劳德:《苏美外交的起源》,13页。

[122]罗伯特·布劳德:《苏美外交的起源》,16页。

[123]参见戈登·莱文:《伍德罗·威尔逊和世界政治》(N。GordonLevin,J。R。ilsonandWorldPolitics),13页,纽约,1970。

[124]戈登·莱文:《伍德罗·威尔逊和世界政治》,72页。

[125]见帕·特·波德莱斯内依:《苏美五十年来的外交关系》,17页。

[126]乔治·F。凯南:《1917年至1976年间的美苏关系》,载《世界历史译丛》,1979(2)。

[127]帕·特·波德莱斯内依:《苏美五十年的外交关系》,10页。

[128]H。H。雅科夫列夫:《轮椅总统罗斯福》,220页。

[129]V。G。基尔南:《美国:一个新的帝国主义》(V。G。KierheNewImperialism),162页,伦敦,1978。

[130]谢沃斯基扬诺夫:《美国史(1918—1945)》(Г。Н。Севостьянов,ИстоияСША1918—1945),54页,莫斯科,1985。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