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体诗名篇导读(第6页)
④杜康:相传古代酒的发明者,这里代指酒。
⑤衿:衣领。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饰。悠悠,长远的,形容思绪的连绵不断。这里作者引用《诗经·郑凤·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成句,用以表达对贤才的渴慕。
⑥沉吟:低吟。
⑦呦呦:鹿鸣声。苹:艾蒿。这四句是《诗经·小雅·鹿鸣》的成句,作者在此直接引用,表示自己渴望贤才。
⑧掇:拾得。一作“辍”,停止。明明:指满月的光辉,也指高尚的德行。《诗经·大雅·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毛传》:“文王之德明明在下,故赫赫然著于天上。”
⑨阡、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这句是说贤才从四面八方远道而来。
⑩枉:屈驾。用:以。存:问候。
⑾契阔:聚散,离合。这里是偏义复词,强调久别之意。
⑿匝(zā):周。
⒀厌:嫌弃。《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
⒁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哺:口中咀嚼着的食物。《韩诗外传》说周公“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意思是说周公忙于接待天下贤士,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
【评析】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了重要贡献,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官至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曹操是建安时期的代表作家。其诗作风格悲凉,慷慨雄健;散文清峻通脱,简约严明。
这首四言古诗是曹操的名篇。这是曹操在宴席上,为前来投奔的旧友所唱的佐酒之歌。诗人开口即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咏叹了人生的短暂和悲凉。这一主题自汉末古诗延续而来,是战乱年代普遍的社会情绪。曹操作为一个志在千里的政治家,总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急迫感,尤其是此诗作于赤壁之战前后,其时,紧张的戎马生涯又使其平添了一份英雄迟暮的嗟伤。所以,当把酒临盏之际,不免喷薄而出。而在一番深沉的感慨之后,曹操随即倾诉了自己对朋友、贤才的思念,以及相见后的喜悦之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既表明了自己海纳百川、求贤若渴的心情,也抒发了成就大业的雄心壮志。人生短暂的悲凉和求贤若渴的急切,构成了这首诗的两个主题。人生短暂的慨叹赋予现实的政治努力一种苍凉的情调,但也更显出这种努力的执着和坚强。
诗中两个主题,都极为深婉诚挚,连贯而下。在表达思念之情时,诗人先写“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再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情感如潮水一般,吞吐往复,余音袅袅,给人以**气回肠之感。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并不沉湎于这种忧郁悲凉的情绪,“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及“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样的句子,有力地振起全诗,使得诗歌的主体情绪由悲凉哀婉升华为慷慨激越,既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受,也抒发了诗人积极有为的人生信念。
这首诗巧妙地使用了比兴寄托和使事用典的手法。“朝露”之比,形象鲜明,意蕴深刻;“明明如月”四句既是眼前景,也别有寄托,诗人以乌鹊择枝的情景来肯定宾客的选择。“青青子衿”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皆是借用《诗经》原句,前者表达对贤才的渴慕,语气婉转,情味隽永;后者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表达了对各位宾客的真诚欢迎;“周公吐哺”四句,画龙点睛,披肝沥胆,明确地表明了求贤的心志。情、理、景的完美统一,诗歌意象和语言形式的渊源有自,使得这首诗显得醇厚典雅,质朴自然,意蕴绵远。
【辑评】
曹公《短歌行》……工堪为则矣……缘不受《雅》《颂》困耳。
——明·徐祯卿《谈艺录》
魏武《短歌行》二篇。其一“对酒当歌”末四语,含寄已自不浅。其一亦四言,首言西伯,次齐桓,又次言晋文,则终篇皆挟天子令诸侯,三分天下之意,而犹以“尊王攘寇,臣节不坠”为盛德。噫!孟德之心,不待分香卖履而后见矣。
——明·胡应麟《诗薮》
跌宕悠扬,极悲凉之致。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如周公吐哺下士,集众思以成大业,则天下归心。结纳英雄,正今日之事也。孟德以倾汉为心,其借口周公,不异王莽。
——清·王尧衢《古唐诗合解》
《短歌行》从来真英雄,虽极刻薄,亦定有几分吉凶与民同患意。思其与天下贤才交游,一定有一段缱绻体恤情怀。观魏武此作及后《苦寒行》,何等深,何等真!所以当时豪杰乐为之用,乐为之死。今人但知魏武杀孔融、杨修辈,以为惨刻极矣,不知其有厚道在。
——清·吴淇《六朝选诗定论》
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
——清·张玉谷《古诗赏析》
月明星稀四句,喻客子无所依托。
——清·沈德潜《古诗源》
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人生几何”发端,盖《传》所谓古者王者知寿命之不长,故并建圣哲,以贻后嗣。次两引《青衿》《鹿鸣》二诗,一则求之不得而沉吟忧思;一则求之既得而笙簧酒醴。虽然,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天下三分,士不北走,则南驰耳。分奔吴、蜀,栖皇未定。若非吐哺折节,何以来之?山不厌土,故能成其高;海不厌水,故能成其深;王者不厌士,故天下归心。说者不察,乃谓孟德禅夺已萌,而沉吟未决,畏人讥嫌,感岁月之如流,恐进退之失据。试问篇中《子衿》《鹿鸣》之诗,契阔燕谈之语,当作何解?且孟德吐握求贤之日,犹王莽谦恭下士之初,岂肯直吐鄙怀,公言篡逆者乎?其谬甚矣。曹公苍莽古直悲凉,其诗上继变雅,无篇不奇,但亮节慷慨,无烦笺释。
——清·陈沆《诗比兴笺》
【相关资料】
刘跃进:《横槊赋诗充满霸气——读曹操〈短歌行〉》,《古典文学知识》1995年第5期。
叶嘉莹:《建安诗歌·曹操》,《汉魏六朝诗讲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顾农:《略谈曹操的〈短歌行〉》,《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5期。
蒋民主:《巧用比喻妙尽心曲——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赏析》,《阅读与鉴赏》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