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古体诗名篇导读(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汉·司马迁《史记》

周之康王夫人晏出朝,《关雎》豫见,思得淑女以配君子。

——汉·刘向《列女传》

匡衡上疏云:臣闻之师曰:孔子论《诗》,以《关雎》为始。言太上者民之父母,后夫人之行不侔乎天地,则无以奉神灵之统而理万物之宜,故《诗》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言能致其贞淑,不贰其操,情欲之感无介乎容仪,宴私之意不形乎动静,夫然后可以配至尊而为宗庙主。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汉·班固《汉书》

诗人言雎鸠贞洁慎匹,以声相求,隐蔽于无人之处,故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有度,应门击柝,鼓人上堂,退反宴处,体安志明。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雎》,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

——刘宋·范晔《后汉书·明帝纪》李贤注引薛君《韩诗章句》

大妻唱舜歌,小妻鼓湘瑟。狂夫游冶归,端坐仍作色。不读《关雎》篇,安知后妃德。

——唐·刘叉《狂夫》

周邑之咏初婚者,故以为房中乐,用之乡人,用之邦国,而无不宜焉。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相关资料】

张震泽:《说〈关雎〉》,《文史哲》1982年第6期。

张永鑫:《洋洋之“乱”凛凛之“影”——〈诗经·关雎〉、柳宗元〈江雪〉名句赏美》,《名作欣赏》1997年第3期。

闻一多:《闻一多诗经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孙彩萍、尚学锋:《性情礼统一的价值追求——〈关雎〉主旨探析》,《名作欣赏》2011年第26期。

蒹葭①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④。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⑤。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⑥。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⑦。溯洄从之,道阻且跻⑧。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⑨。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⑩。所谓伊人,在水之涘⑾。溯洄从之,道阻且右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⒀。

【注释】

①蒹葭(jiānjiā):蒹,又称荻,一种细长的水草。葭,初生的芦苇。

②苍苍:老青色。

③伊人:这个人,即指所思念之人。一方:一旁,一边。马瑞辰《通释》:“方、旁古通用,一方即一旁也。”指河的对岸。

④溯洄(sùhuí):逆流而上。

⑤溯游:顺流而下。宛:宛然,仿佛。

⑥萋萋:淡青色。晞(xī):干。

⑦湄:水边。

⑧跻(jī):升高,上升。

⑨坻(chí):水中的沙洲,小渚。

⑩采采:众多。未已:未止,指白露尚未全干。

⑾涘(sì):水边。

⑿右:迂回曲折。

⒀沚(zhǐ):水中小沙滩。

【评析】

这是一首凄婉动人的爱情诗。诗中无处不在的水,不仅营造了蕴藉空灵的意境,也拉开了男女主人公之间不可消弭的距离。无论他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伊人”总是那样地可望不可即。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时间的推移没能带走他的忧愁,也没能改变他执着追求的信念,没能冲刷掉他对“伊人”一如既往炽烈的爱恋。而在水一方的女主人公,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总是飘忽不定,似乎有着超凡脱俗的缥缈和灵动。显然,这是一段无望而又不能放弃的爱情,它的结局令人悲怆唏嘘,给人以无限的惆怅和忧伤。

这首诗融情入景。秋风秋苇,秋霜秋水,天地茫茫,诗歌以深秋萧条的景致,渲染出一片凄婉、忧郁和苍凉的气氛,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交融为一体,有着强烈的感染力。这首诗最为典型地体现了《诗经》比兴手法的艺术特点和艺术魅力。

【辑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