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七言律诗(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颈联点明“悲秋”,在诗人独自登台时,联想到自己长期飘零的生涯,如今年老多病,沦落他乡,困顿难前,更加感受到人生之渺小。诗人将这种感情融扩在眼前的秋景中,显得更为浑厚。

尾联自然收结。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仇,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登高本为是排遣抑郁,然而却更加惹恨添悲,无限凄凉。正如胡应麟所言,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沉郁顿挫,动人心弦,不愧是杜诗中的千古佳作。

【辑评】

杜“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名,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有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明·胡应麟《诗薮》

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清·杨伦《杜诗镜铨》

对起对结,浑厚悲壮,大家数。此在夔州所作。江山境界,能助诗神。“风急天高”,极得登高之神情。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前四句凭空写景,突然而起,层叠而下,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澎湃潆回,不可端倪。而以五、六句承明作客、登高情事,是何等神力!末二句对结,“苦恨”与“新停”对,“苦”字活用。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相关资料】

周吉本:《悲情愁绪的一种抒情模式——杜甫〈登高〉的一种解读》,《名作欣赏》2006年第7期。

邱建农:《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赏析》,《语文知识》2004年第12期。

张拉庆:《身世连家国悲凉复雄阔——杜甫〈登高〉赏析》,《语文学刊》2008年第14期。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②,夕贬潮州路八千③。

欲为圣明除弊事④,肯将衰朽惜残年⑤!

云横秦岭家何在⑥?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⑦。

【注释】

①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这首诗作于赴潮州途中。左迁: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称降职为左迁。蓝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侄孙湘:侄孙韩湘,字北渚,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②朝(zhāo)奏:早晨送呈的谏书,指韩愈《谏迎佛骨表》。九重(g)天:指皇帝。

③潮州:又称潮阳郡,州治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路八千:言长安和潮州间相距遥远。

④圣明:对唐宪宗李纯的颂词。弊事:政治上的弊端,指迎佛骨事。

⑤肯:岂肯。衰朽:衰弱多病。惜残年:顾惜晚年的生命。这时韩愈已五十二岁。

⑥秦岭:终南山,又名南山、太乙山,横亘在陕西省南部,为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⑦瘴江边:充满瘴气的江边,指贬所潮州。瘴气,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蹇叔哭师语:“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评析】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在刑部侍郎任上,他上疏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并且要求“惟陈言之务去”,追求语言的新颖流畅、文从字顺,从而实现了文风的革新,对散文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具有奇崛和散文化的倾向,是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有《韩昌黎集》。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韩愈上《论佛骨表》力谏宪宗“迎佛骨入大内”,触怒宪宗。幸得裴度等人说情,才改为贬潮州刺史。潮州在今广东东部,距长安路途十分遥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同行。韩愈百感交集,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首联点明获罪遭贬的缘由,早上呈上奏折后晚上即遭贬谪,而且是贬到八千里外的潮州。潮州乃烟瘴之地,可见处罚之迅速和严厉。如同《论佛骨表》中所写:“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诗人虽遭获严惩亦无怨悔,颔联就表明了这一点。第三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刚直不屈,老而弥坚。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人远贬,严令启程,仓促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由此可想见当时情景。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同行,此时“云横秦岭”“雪拥蓝关”,既是实景,也富含象征意义。指明前路艰险,不知何日能重回长安,重回故乡。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尾联以“好收吾骨”作结,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于沉郁中见悲壮之志。

【辑评】

语极凄切,却不衰飒。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