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卞之琳李广田与何其芳的诗歌与散文(第1页)
三、卞之琳、李广田与何其芳的诗歌与散文
“汉园三诗人”中卞之琳与新月派联系比较密切,他在诗歌上的成就较大,被闻一多称为新诗的“技巧专家”;而李广田、何其芳后来在散文创作上取得较大成就。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第二年就以法文阅读波德莱尔、魏尔伦、马拉美等人的诗歌,创作《记录》等诗。1931年在英诗班上受到徐志摩的赏识,徐不仅将他的几首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而且将他的诗编为《群鸦集》,托沈从文作《附记》,准备在新月书店出版,但随着徐志摩因飞机失事此事终未成。1933年大学毕业,在青岛访沈从文时沈资助30元让其自印诗集《三叶草》300本,他还去清华访闻一多,与李广田为出版臧克家的《烙印》出力。1935年底出版诗集《鱼目集》,1936年3月出版诗集《数行集》(收在《汉园集》内)与《西窗集》,三个诗集的短时间内的出版使他以名诗人的身份步入文坛。1938年8月与何其芳等乘车去经西安赴延安,9月与何其芳等见毛泽东,11月创作《慰问信》等诗歌。1940年赴西南联大外文系任教,出版诗集《慰问信集》。1942年出版诗集《十年诗草》。1941至1943年撰写长篇小说《山山水水》。1951年初发表歌颂新中国的《天安门四重奏》,出版诗集《翻一个浪头》。1952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先后在文学所与外文所担任研究员。
对于卞之琳的诗向来争议甚大,否定者不少,推崇者亦不少。值得注意的是,否定者超越了政治倾向,多是从艺术上着眼的,胡适、梁实秋与1949年后“革命批评家”都是从他的诗晦涩难懂切入加以否定的。推崇者则认为他的诗是“新智慧诗”“纯粹的诗”,他以其精致的语言追求,化欧化古,成为20世纪影响持久风格独特的大诗人,甚至就技巧而论是新诗第一人。可见无论肯定者还是否定者,都着眼于他的作诗技巧,他的优点与缺憾都集中在技巧的雕琢上,缺憾是“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优点是他的诗雕刻得精致,即使是将日常口语纳入诗中,也经过了深思熟虑。晦涩也是双刃剑,读不懂当然是致命伤,但新诗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太好懂,因而晦涩往往又是含蓄与蕴藉的表现。事实上,卞之琳几首著名的诗一点也不晦涩,都是一看就明白的诗句,《断章》如此,《墙头草》也是如此:
五点钟贴一角夕阳,
六点钟挂半轮灯光,
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
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
墙头草长了又黄了。
人是在时间之内生存的,如果不能超越时间,就会陷入无聊与荒诞。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时间更替之快,仅仅在一个小时内一角夕阳就消失了,而半轮灯光开始闪耀。“墙头草长了又黄了”对应前面“夕阳”与“灯光”的更替,意味着日月如梭,春秋代序,人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无聊地虚度光阴。而且“有人”与“墙头草”对应,更表明没有主体性随风倒的“墙头草”式的人所处的混混沌沌的生存状态。
卞之琳被人目为“新月派”,他确实受到过徐志摩、闻一多等人影响,但废名的明慧给他的诗歌影响也不小。他的《无题(五)》那种朴拙的文笔与以“空”为有用的思想,明显与废名的艺术趣味是息息相通的。很多人将他看成是徐志摩的及门弟子,然而他的诗与徐志摩的差异要比与闻一多的差异还要大,因为闻一多的诗歌中还能发现唯美与现代的因素,徐志摩则一味地浪漫。因此,卞之琳虽然受新月派诗人的栽培并在其杂志上发表诗歌,却摆脱了新月派的浪漫特征,而具有现代主义特征。甚至戴望舒诗歌与新月派的精神联系也要比卞之琳更为密切。他虽然与戴望舒同属于现代派,然而二人的诗风却差异甚大,究其实就是因为戴望舒身上还残存着浪漫主义的余绪,这在《雨巷》中也有表现,而这种余绪在卞之琳的诗中很难看到。从这个意义上说,卞之琳改变了五四文学的新诗抒情方式,以一种客观的非情绪化的日常语言取代了“五四”新诗的抒情语言。因而尽管他也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但是倡导“客观对应物”的T。S。艾略特对他的影响更大。
很多人在卞之琳那里寻找“化古”的方式,有人写专文探讨他的诗歌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联系。不错,他的诗歌中确实有不少古典诗歌的用词与意象,《距离的组织》的第一句就是“想独上高楼读一遍《罗马衰亡史》”,“独上高楼”来自晏殊的《蝶恋花》,第三行的“报纸落。地图开”令人想到古诗中常用的“花落花开”,更勿论第四句的“寄来的风景也暮色苍茫了”。《雨同我》一诗的倒数三四行“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好像是揉碎了的古典诗句。再看他的《灯虫》的第四诗段:
晓梦后看明窗净几,
待我来把你们吹空,
像风扫满阶的落红。
“晓梦后看明窗净几”源自宋代舒岳群《啼乌词》的“前度碧窗惊晓梦”、元代李晏《菩萨蛮》的“晓梦寒窗小”以及宋代王之道《蝶恋花》的“明窗净几谁知处”、陈师道《古墨行》的“明窗净几风日暖”。“像风扫满阶的落红”源自宋代叶元素《山寺》的“背却东风扫落红”与明代雪江秀公《烟霞寺一百七岁老僧》的“芳草落阶栖落红”等。然而,古典诗词的词汇与意象融汇在戴望舒诗中使其诗歌具有明显的传统情调,而在卞之琳诗歌中大都化为其现代技巧的组成部分。卞之琳的诗歌启迪了穆旦等九叶派诗人的灵思,甚至对台湾的余光中等诗人也造成深远的影响。
原典阅读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雕虫纪历1930—1958》,40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原典点评
这是卞之琳的一首不朽的名诗,能够代表其诗之明慧。前两句写主客的易位,后两句将这种主客变动不居深化为人生的悲剧性:明月无意间装饰了你的窗子,正如你无意间装饰了别人的梦。因其无意,才显示了悲剧之深切。
李广田(1906—1968),原名王锡爵,出生不久就过继给李姓舅舅家,山东邹平人。1928年因邮购未名社的《文学与革命》而入狱,北伐军打到济南才出狱。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36年出版诗集《行云集》(《汉园集》之一)与散文集《画廊集》。此外还出版散文集《银狐集》。1939年出版散文集《雀衰记》,1940年赴西南联大任教。1942年到1943年出版散文集《圈外》与《回声》。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金坛子》,并连载长篇小说《引力》。《引力》长期被中国文坛忽视了,其以女知识分子黄梦华为主人公本身,就表明这是一部不同于《八月的乡村》以及后来的《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一类的抗战小说,小说描写她对家园的依恋及其心灵的变迁、沦陷区人民的灾难与反抗。随着日本战败对战争与被殖民之痛的反思,这部长篇被译成日文,到1959年再版达11次。1948年出版文论《文学枝叶》《创作论》与散文集《日边随笔》。20世纪50年代曾任云南大学校长,为西南的文化教育做出巨大贡献,文学贡献是对云南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与《线秀》的整理出版。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女儿李岫在《李广田和他的作品》写道:“村民在莲花池中发现了父亲。他满脸是血,腹中无水,头部被击伤,脖子上有绳索的痕迹。”
李广田的诗是象征派与浪漫派的影响兼而有之,不像卞之琳的诗那样晦涩,有些诗让人联想到艾青一些具有空间感的诗,他的《落日》让人想到艾青的《太阳》,且看《夕阳里》的第一诗段:
夕阳里我走向白沙旷野,
白沙里闪着些美丽的贝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