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弘忍及其禅法(第3页)
虽然现存资料似乎最早只能追溯到白云守端,但也不能证明守端为始创者。
据《禅门诸祖师偈颂》卷二《禅月大师山居诗》:
第九
龙藏琅函遍九垓,霜钟金鼓振琼台。堪嗟一句无人得,遂使吾师特地来。无角铁牛眠少室,生儿石女老黄梅。令人转忆庞居士,天上人间不可陪。[23]
这首诗为禅月大师贯休(832—912)之作,又见《禅月集》卷二十三。诗中“生儿石女老黄梅”一句十分重要,可以说是栽松道者传说的缘起。
这两句诗在宋代禅林就有不少人引用了。
据《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三:
温州雁**山灵峰文吉禅师
问:“祖祖相传传祖印,师今得法嗣何人?”
师云:“无角铁牛眠少室,生儿石女老黄梅。”
僧曰:“恁么则韶阳儿孙、祖峰嫡子?”
师云:“雁**天台。”[24]
灵峰文吉为五祖师戒(?—1035)门人,他以此句表明自己为达摩之孙、五祖(师戒)之子。
又据《建中靖国续灯录》卷二十五:
舒州投子山修颙证悟禅师法嗣
寿州资寿灌禅师
问:“朝宰临筵,请师举唱。”
师云:“翠竹摇风,寒松锁月。”
僧曰:“秖如威音王已前又作么生?”
师云:“无角铁牛眠少室,生儿石女老黄梅。”
僧曰:“三十年后,此语盛行。”
师云:“切忌错举。”
上堂,良久,云:“便恁么散去,已是葛藤。更若喃喃,有何所益?”以拂子击禅床。[25]
资寿灌为颙华严之子、圆照宗本(1020—1099)之孙,生卒年不详,建中靖国元年(1101)前已然开法寿州资寿,为一方宗主。
此两句诗,其原意并非必然包含着五祖弘忍之母即是“生儿石女”的意思,资寿灌引用此句,即是说明禅门宗风之超越,直指威音王前,还可引申为少林寺与黄梅为禅宗根本祖庭之意。
据前引,真净克文在引这两句诗时,又道“笑煞栽松道者”,表明在当时已经将此与栽松道者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了。投子义青的“石女黄梅谁共陪”也确实包含着“从来无伴侣”的意思。因此二人在引贯休此诗时,已经将其当成栽松道者故事的滥觞了。
灵峰文吉在引用这两句诗时,只是说明自己的出身师承,并未有更多的发挥。然而作为五祖师戒的门人,他可能长期在五祖寺参学,在他的时代,或许就已经对这两句诗进行新的演绎了。
在五祖师戒后住持五祖寺的为其门人五祖山秀禅师,秀禅师生卒年不详,在白云守端嘉祐七年(1062)到黄梅时,他有可能仍在担任住持,可惜在守端语录中找不到当时五祖住持为谁的线索,然为秀禅师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是黄龙慧南门人五祖晓常,则与守端为师兄弟,守端似乎应当有所说明。
在此前的《天圣广灯录》中,没有五祖为栽松道者的记载,而在嘉祐年前成书的《传法正宗记》中,也没有相关说法,表明当时这一传说虽然有了,但还不够普及。
栽松道者传说的出现,应该是在五祖师戒之后,五祖秀禅师住持之时,具体时间当在仁宗朝宝元、康定至嘉祐年间,也就是此二十多年中。这一传说最初的滥觞,当然是贯休的《山居诗》第九。此诗确实费人思量,末句“令人转忆庞居士,天上人间不可陪”也耐人寻味。庞居士有“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栾头,共说无生话”之偈,将“有女不嫁”与“石女生儿”联系起来,很容易联想出未嫁的处女生儿的故事。另外,此前早就有了弘忍七岁时与道信的一段问答,其中有“汝无姓耶”一句,容易得出弘忍为“无姓儿”的故事,而无姓(性)的禅门机锋在民间却会演绎出无父的说法,因为子从父姓、无姓则无父。将这两个故事联系在一起,就会得出弘忍之母处女生儿的传说。至于栽松道者欲得法而年老的说法,可以与弘忍本人的经历相涉,弘忍在道信于永徽二年(651)入灭时已经五十一岁了,当然不算年轻,或许后人习惯了惠能二十四岁得法的故事,觉得五十多岁实在太老了,五十六岁的神秀在与年轻的惠能相比时落了下风,年老不能广化,自然是原因之一。另外弘忍本来就热爱劳动,“常勤作役”,可能栽松为其爱好之一,是故当时或许就有栽松道者之号。因此年老的栽松道者不是别人,就是得法时的弘忍大师。
这一传说大概在五祖秀禅师时出现,经过白云守端的《颂古》而广为流传,至《建中靖国续灯录》的记录而载入禅门史册,又由于惠洪的两三演绎增广而定型,在后世遂成为定说,无人再怀疑了。
据本章第二节所述,弘忍曾经解州城之围。此州城指的不是吉州,而是冯茂山所在的蕲州。弘忍在冯茂山遥见蕲州城被围,便下山救援,所用手段可能与道信类似,效果也相同。群贼奔散、解围之后,弘忍便归冯茂山。
这一事件可能发生在显庆五年(660)或稍前,因为《历代法宝记》有记载:
显庆五年,大帝敕使黄梅冯茂山,请忍大师。大师不赴所请,又敕使再请,不来,敕赐衣药,就冯茂山供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