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节 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第4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依赖的心理根源是由两种极端家族教育方式而造成的。

一种是管教过严,从小到大一直处于家庭的安排中,什么事情都由家长说了算,一切皆有安排。管教过严,造成了被动型依赖。据天津市少工委对1500名小学生的调查,其中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这些情况实在是令人堪忧。

另一种是过分溺爱,什么事都顺着子女的意愿去安排,过分溺爱,无意中鼓励了子女的依赖,只要提出要求就可以满足,因此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喜欢把事情交给父母,从而使自己缺少独立思考与锻炼的机会。如今少年朋友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们,大都把中小学生视之为掌上明珠。如果自己过分地依赖亲人,以至于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特别容易形成依赖人格。从中小学生个人的成长来看,依赖人格将会影响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从宏观上讲,则会影响年轻一代人的成长发育,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

(三)依赖的矫正

1。要取得家长的理解、配合

有许多家长对中小学生独立意识、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家长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只要搞好学习就万事大吉。认为做家务活,会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同学们自己要向家长提出要求,对自己的关心要适度,要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动手,不要成人越俎代庖。另外,教师和家长要为青少年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增强自信心和独立生活、自我抉择的能力。

2。自己抉择、独立行动

学生自我矫正依赖性格,要学习自己作决定,独立去行动。凡事多动脑筋多思考,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作抉择,该干的事情不依赖他人,独立地去做。如果能够每天记录自己独立做的事情(心理成长日记),每周作一个小结则最好。通过写成长日记,检查自己的独立能力有哪些方面进步,增加自己的信心;还有哪些方面不足,需要改进,使自己有进一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3。要意志坚强、持之以恒

自我矫正依赖的性格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依赖型性格的思维和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和定势,在开始矫正时会有一定的困难。中小学生一定要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独立思考做决定、独立行动。这样做的次数多了,慢慢地就会变成自己的行为习惯了,依赖的性格就会得到矫正。例如,独自一人到附近的风景点做短途旅行;独自一人去参加一项娱乐活动或一周规定一天“自主日”,这一日不论什么事情,决不依赖他人。通过做这些事情,可以增加自己的勇气,改变事事依赖他人的弱点。

4。模仿、学习同龄榜样

有依赖性格的中小学生向独立性强的同伴学习,通过对同龄人的榜样的模仿和学习,促使自己依赖性格的矫正。

七、孤僻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中小学生的人格的成长重视不够,认为具有孤僻性格的中小学生,不爱动、不淘气,不会给老师的教育工作带来麻烦,他们还被认定为守纪律的好学生。从中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考虑,具有孤僻性格的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比较弱,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差,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往往处于劣势,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加以矫正,终将阻碍他们的事业成功,甚至有的难以谈婚论嫁,以致影响他们的终身幸福。

(一)孤僻的表现

1。不合群,戒备他人

孤僻多见于内向型性格的中小学生,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不愿意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

2。神经过敏,孤独寂寞

具有孤僻性格的人易神经过敏,内心感觉孤独、寂寞和空虚。总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故意对凡事表现出漠不关心、对人盛气凌人之势,其实内心很虚弱,很怕被别人刺伤,于是就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别人交往。但一旦别人疏远了自己,又自认为自尊心受到伤害。

3。猜疑心重,独来独往

具有孤僻人格的学生猜疑心极重,办事喜欢独来独往,因而越发与人格格不入,产生人际关系不良的结果,使陷入孤独寂寞抑郁之中。小吴的父亲少言寡语,母亲要求他们兄弟都很严厉,对孩子说一不二。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小吴从小不合群,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总是一个人独处。看到同伴有说有笑,他也很羡慕,但自己就是插不上话,常常沉默无语,怕说错了话,人家笑话自己。小吴对他人的批评很敏感,很容易受到伤害。工作几年原单位倒闭,自己下岗后,许多工友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他觉得什么工作都困难重重,危险很大,大事干不来,小事又不愿意干,长时间赋闲在家。

(二)孤僻产生原因

1。幼年创伤经验

孤僻性格的形成除了有先天的气质类型的影响外,往往与幼年时所遇到的创伤经验有关,如父母离异、缺乏母爱,或家长、教师管教过于严厉、教育失误等。

2。自卑心理

孤僻产生的内部原因是自卑心理。自我认识不足,不恰当地与他人比较,过低地估计自己,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

(三)矫正孤僻

矫正孤僻的性格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不合理的认识

矫正孤僻要认识到具有孤僻人格的人对爱和归属的需要特别强烈,只是有一些非理性的认识禁锢了自己的行动,比如,“我说不好,他人会看不起我。”“我第一次交往失败,就会永远失败。”所以要自己主动地或者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通过逻辑的思辨,改变不合理的认识。

2。要走出去,主动交往

友谊不在于等待,在于培育;不在于单方索取,在于不吝奉献。因此,善于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给予帮助,体贴别人,对于同学、朋友要经常给予注意和关心。人际关系是有互酬性的,你与人家交往,人家才愿意与你交往。换言之,别人对你的态度是你对别人态度的反馈。能否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自己。可从最简单的主动与同学打招呼做起,每天都能与同学主动聊天。如果能习惯主动与人交往,说明开始摆脱孤僻。

3。参加活动,走出封闭

孤僻的学生要多参加集体和社会活动,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参加各种文娱、体育和社交活动,可以扩大交往范围,活跃情绪,使自己的情绪逐渐愉快起来,随着活跃和愉快情绪的提高,孤僻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中学生小敏出生在一个家境虽然富足,但是父母经常吵架,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在家里只有一只猫和一些玩具与她做伴。她已经习惯了独自和猫、玩具娃娃说话。在学校里,她也不合群,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总是一个人独处。有时她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有说有笑时,也露出羡慕的眼神。但是当同学们邀请她,她又特别恐慌、焦虑,脸憋得通红,特别是与异性接触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地紧张、恐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