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参考文献(第6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94]杨永龙:《先秦汉语语气词同现的结构层次》,《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195]杨永龙:《近代汉语反诘副词“不成”的来源及虚化过程》,《语言研究》2000年第1期。

[196]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语言科学》2003年第1期。

[197]杨永龙:《语气词》,蒋绍愚主编:《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98]姚振武:《关于自指和转指》,《古汉语研究》1994年第3期。

[199]余志鸿:《〈蒙古秘史〉直译体汉语后缀“咱”及其他》,《民族语文》2003年第5期。

[200]于涛:《〈祖堂集〉中的祈使语气词及其语法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版)》2005年第4期。

[201]俞理明:《从早期佛经材料看古代汉语中的两种疑问词“为”》,《四川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

[202]俞理明:《〈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不”》,《中国语文》2000年第3期。

[203]俞理明:《〈太平经〉中非状语地位的否定词“不”和反复问句》,《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

[204]俞理明:《从东汉文献看汉代句末否定词的词性》,《汉语史学报(4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05]遇笑容、曹广顺:《中古汉语中的“VP不”式疑问句》,《纪念王力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06]俞敏:《〈经传释词〉札记》,长沙,岳麓书社,1987。

[207](清)袁仁林:《虚字说》,解惠全注,北京,中华书局,1989。

[208]袁毓林:《“者”的语法功能及其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

[209]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210]袁毓林:《从焦点理论看句尾“的”的句法语义功能》,《中国语文》2003年第1期。

[211]张斌:《疑问句四题》,《语文学习》1987年第5期,又见《汉语语法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12]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中国语文》1997年第2期。

[213]张伯江:《语体差异和语法规律》,《修辞学习》2007年第2期。

[214]张定京:《现代哈萨克语虚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15]张军、王述峰:《古汉语“何……为”句式新探》,《辽宁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216]张美兰:《〈祖堂集〉语法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17]张儒:《也说疑问句尾“为”》,《中国语文》2000年第2期。

[218]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1953。

[219]张振林:《先秦古文字材料中的语气词》,《古文字研究(第七辑)》,北京,中华书局,1982。

[220]张玉金:《关于卜辞中“抑”和“执”是否语气词问题》,《古汉语研究》2000年第4期。

[221]张玉金:《殷墟卜辞命辞语言本质及其语气研究述评》,《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1期。

[222]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乎”》,《语文研究》2010年第2期。

[223]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语气词“矣”》,《语言科学》2010年第5期。

[224]张小峰:《先秦语气词“也”的语用功能分析》,《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1期。

[225]赵元任:《北京苏州常州语助词的研究》,《清华大学学报》1926年第3卷第2期。

[22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吕叔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227]赵长才:《先秦汉语语气词连用现象的历时演变》,《中国语文》1995年第1期。

[228]赵新:《论“V-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演变》,《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

[229]赵金铭:《敦煌变文中所见的“了”和“着”》,《中国语文》1979年第1期。

[230]赵振兴、顾丹霞:《〈周易大传〉语气词的语用功能考察》,《古汉语研究》2004年第3期。

[231]〔日〕志村良是治:《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95。

[232]钟兆华:《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研究》1997年第1期。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