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参考文献(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155]〔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56]汤炳正:《〈招魂〉“些”字的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157]唐小薇、李小军:《也谈语气与语气词》,《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3期。

[158]汪国胜:《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方言》1999年第2期。

[159]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60]王力:《汉语史稿》,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61]王力:《汉语语法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62](清)王引之:《经传释词》,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63]吴福祥:《尝试态助词“看”的历史考察》,《语言研究》1995年第2期。

[164]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长沙,岳麓书社,1996。

[165]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

[166]吴福祥:《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167]吴福祥:《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检讨与反思》,《汉语史学报(五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168]吴福祥:《语法化演变的共相与殊相》,《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9]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中国语文》2005年第6期。

[170]吴福祥:《汉语方所词语“後”的语义演变》,《中国语文》2007年第6期。

[171]吴欣春、张瑞英:《语气词“邪”与“耶”使用情况调查》,《古汉语研究》2003年第2期。

[172]伍华:《论〈祖堂集〉中以“不”“无”“否”“摩”收尾的问句》,《中山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

[173]向熹:《简明汉语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74]项楚:《敦煌变文选注(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

[175]项梦冰:《连城客家话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

[176]谢季祥:《也谈疑问句末的“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177]心叔:《关于语助词“看”的形成》,《中国语文》1962年第8、9期。

[178]邢向东:《论现代汉语方言祈使语气词“着”的形成》,《方言》2004年第4期。

[179]徐烈炯、刘丹青:《话题的结构和功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180]徐启庭:《析“何以……为”句式》,《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3期。

[181]徐杰、李英哲:《焦点和两个非线性语法范畴:“否定”、“疑问”》,《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

[182]徐晶凝:《语气助词的语气义及其教学探讨》,《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2期。

[183]徐晶凝:《汉语语气表达方式及语气系统的归纳》,《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84]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

[185]徐时仪:《语气词“不成”的虚化机制考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86]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7]许宝华、〔日〕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北京,中华书局,1999。

[188]杨伯峻:《中国文法语文通解》,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

[189]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北京,中华书局,1981。

[190]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191]杨成凯:《关于“指称”的反思》,《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92]杨逢彬:《殷墟甲骨刻辞词类研究》,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193]杨树达:《词诠》,北京,中华书局,1954。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