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从他类词演变为语气词(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二、从他类词演变为语气词

先秦至唐五代的单音节语气词大都是从他类词语法化而来,其来源又可以分为六小类。

(一)指代词→语气词:者、焉、尔

这三个语气词都形成于先秦。语气词“者”源于自指代词“者”。如:

(1)此二君者,异于子干。(《左传·昭公十三年》)——自指代词

(2)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韩非子·有度》)——提顿语气词,兼有话题标记功能

自指代词“者”常处于话题性成分“VP者”或“NP者”中,整个句法框架为“话题——说明(评述)”。“者”位于小句末,随着指代性减弱,加上在韵律上能使句子语气舒缓,从而演变为表停顿的语气词,同时兼有话题标记的功能;魏晋时还衍生出假设语气。

语气词“尔”源于表复指的代词“尔”。如:

(3)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荀子·非相》)——指代词

(4)得天下助卒,名为十万,其实不过数万尔。(《尉缭子·制谈》)——提示义语气词

“尔”表提示语气,有些学者认为“尔”相当于“耳”表限制语气,其实限制语气大多是句子的句式义或句中语气副词的语气义,而非“尔”的语气义。

语气词“焉”源于表处所的代词“焉”。如:

(5)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指代词

(6)(季隗)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提示、确认义语气词

指代词“焉”指代的处所等往往在前文已经出现,比如例(5)“虢叔死焉”就是“虢叔死在那里(制)”,加之“VP焉”结构本身带有一定的提示意味,因而语义逐渐虚化,同时主观提示功能得以凸显而成为表提示、确认的语气词。

(二)动词→语气词:已、云、为、在、来

上古汉语的“已”以及近代汉语的“罢”“休”等最初都是停止义动词。“已”在先秦就出现了语气词用法。如:

(7)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停止义动词

(8)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桓公十五年》)——限制义语气词

“已”的语法化过程可以概括为:“停止”义动词→“算了;可以了”义动词→限制义语气词。这是一个语用推理的过程,从“停止”到主观地觉得“算了、可以了”,这是从客观的时间维度进入人的主观心理维度,再从“算了、可以了”衍生出“把事情往小里说”的限制语气。近代汉语的“罢”与“已”的演变过程大致相似,只是形成时间大大晚于“已”。如:

(9)从容草奏罢,宿昔奉清罇。(杜甫《奉汉中王手札》)——动词

(10)不必苦死留他,着他去了罢。(马致远《汉宫秋》第三折)——语气词

至于语气词“休”,形成于宋代,不表限制,而表催促、不耐烦、不满等语气。如:

(11)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李清照《玉楼春》)

“云”起初为言说义动词,汉代时演变为表不置可否、不确信义的语气词。如:

(12)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间也,故圣人曰“礼乐”云。(《礼记·乐记》)——言说义动词

(13)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史记·孔子世家》)——不确信义语气词

“云”语法化的动因是前景凸显,演变路径为:言说义→转述义→听说义→不置可否义→不确信义。[5]

“为”本是行为义动词,而后演变为表原因的介词,汉代演变为疑问语气词。如:

(14)重丘人闭门而诟之,曰:“亲逐其君,尔父为厉,是之不忧,而何以田为?”(《左传·襄公十七年》)——介词

(15)太子默然而逝,复前念言:“今我入山,当用宝衣为?”(东汉·竺大力共康孟详《修行本起经》卷下)——疑问语气词

“何以……为”结构中“为”本是动词,疑问代词“何”是“为”的前置宾语;由于“何”与“为”悬隔,加上“何”表义的多样性,以及“为”常处于句末位置,慢慢就从动词演变为介词再到语气词。[6]而“为”的疑问语气则是沾染的句式义。

“在”本为存在义动词,唐代演变为表确认、申明的语气词。如:

(16)还有昔时巢燕在,飞来飞去画堂中。(唐·许浑《朱坡故少保杜公池亭》)——动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