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体能锻炼计划制订的步骤与方法(第4页)
(3)素质:耐力、速度、力量、柔韧性等。
(4)技术:协调能力、一般动作技巧等。
(5)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
(6)智力:智力发育、学习能力等。
以上各指标因素均包含具体的测试指标,在实际工作中可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整体选择而确定。
2。状态诊断的要求
(1)及时性:要求学生体能的现实状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诊断必须在锻炼全过程各个锻炼阶段的开始、进行、结束等关键时刻进行。以便于对锻炼计划及其实施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与评价。
(2)客观性:要求诊断的客观性是提高诊断信度的重要保证。在诊断中必须排除主观因素,以客观真实的表现为依据进行评价。
(3)有效性:要求诊断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所选择的指标要能反映所检测的内容和任务,长跑锻炼主要选择反映心肺功能的有氧代谢的指标,而短跑锻炼则应选择无氧代谢功能的指标。
(4)可靠性:要求可靠性主要指测量评定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测试手段、工具、测定条件的精确度和一致性。
总之诊断的结果一定要及时运用于锻炼之中,并据此发现和调整锻炼中存在的问题。
五、锻炼目标的确定及制订体能锻炼计划的注意事项
(一)锻炼目标的确定
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是对将要实现的客观事物的描述,是人们一切活动的归宿。目标是对未来事物状态的描述,因而目标的建立又带有明显的预测性质,也就是对未来可能达到的状态进行的一种推测和估计。
锻炼目标是一个有序的多层次的系统。一个完整的锻炼目标包括多年过程的体能锻炼目标及阶段性的锻炼指标。
明确适度的目标对整个决策活动的规划与实施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运动锻炼过程中,目标的正确确定有利于激发所有锻炼活动参与者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为制订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提供依据,也可为评价锻炼效果提供标准。
(二)制订体能锻炼计划的注意事项
第一,制订体能锻炼计划前对学生要做体能检测和状态诊断以确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锻炼负荷;
第二,制订体能锻炼计划,应遵从循序渐进、巩固提高的原则,使学生体能得到稳步提高;
第三,制订体能锻炼计划时应注意某一素质的发展与身体全面发展相结合,以达到最后体能的整体性提高;
第四,力量锻炼的安排以间隔42~72小时为宜,速度锻炼的安排以间隔72小时为宜,耐力锻炼的安排以间距24~42小时为宜,柔韧性的锻炼不要急于求成并经常坚持等;
第五,制订体能锻炼计划要考虑可利用的条件和环境,尽量创造有利于愉悦学生身心健康的方法和环境;
第六,制订体能锻炼计划要注意使学生的体能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提高相结合,同时注意安全措施的保证;
第七,制订体能锻炼计划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学生体能变化的监测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做相应调整,以保证学生体能最充分的发展;
第八,制订学生体能锻炼计划应与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状况诸因素相适应。
思考题
1。制订学生体能锻炼计划有什么意义?
2。制订学生体能锻炼计划需要哪些依据和内容?
3。请试述制订学生体能锻炼计划的步骤与方法。
4。制订学生体能锻炼计划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编委会,编。体质自我评价和健康运动处方[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家宏,等。运动锻炼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荣湘江,等。体育康复运动处方医务监督[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李鸿江。学校体能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