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现场访谈(第3页)
普遍文化:“所以,蚕宝宝是宠物,你们通过养这种宠物,获得了很多其他的文化知识。”等等。
人生文化:“在中国,儿童在宠物身上学会了生命循环的知识,对吗?”
社会文化:“这些都是对于生产力的想象。‘**’的时候也有这首歌谣流传吗?”
抽取词语格式是:“蚕—文化—对吗”。“蚕—人生—对吗”。“蚕—社会事件—对吗”。
(3)抽取民俗文化。
此指从民间文学中抽取日常文化,我也叫“普通人的文明”,包括搜集歌谣、故事和谚语。它是从快时态向中时态过渡的抽取方式。
访谈人的抽取方式是:“还有蚕的故事或者谚语吗?”
抽取词语格式是:“有-故事(行业性)—吗”。“有-歌谣(仪式性)—吗”。“有-谚语(习惯法)—吗”。
(4)抽取文化模块。
访谈人最后要总结自己所体会到的被访谈人谈话要点,在对方概念之间的建立联系,做到初步抽取文化模块。
访谈人的抽取方式是:“它(蚕)同时创造了那么多丝的词汇,有关于语言的,关于学习的、关于生活、生命和生产的。所以,蚕才是宠物。”
抽取词语格式是:“很多概念—有关词语—有关生活—有关人体生命—有关生产”。
“总—分—总”。
四、访谈文本
例一,关于网上聊天室的访谈[3]
理论假设:网上聊天是现代青年排遣成长的烦恼的一种流行文化。
田野小组成员:尹虎彬,访谈人,40岁左右,没有网上聊天的经历,通过E-mial收发信件和获取学术信息。知道有的同事利用网上聊天做社会调查和进行学术交流;还听说在国外有些学者利用网上聊天寻求新鲜话题。庞建春,访谈人,30岁左右,没有网上聊天的经历,近年上网收发信件。知道同学中有人上网聊天,交流情感;也知道有的中年人因过分热衷网上聊天而造成家庭矛盾。李鹤,被访谈人,20岁左右,曾在网上聊天,但因学习忙不常上网。
问:你身边的同学每天都上网聊天吗?
答:我们不是每天都上网聊天,但只要我一上网就会习惯地打开oicq聊天室的窗口。
(访谈技术分析:表示访谈开始,问题开门见山,并暗示了访谈内容的三个主要方面:一是以“你身边的同学”开头,表达了访谈人对上网聊天覆盖的“社会面”的兴趣;二是以“每天”一词,表示了对这种社会现象发生频度的关心,三是强调了“你”来回答,表示希望倾听个体的叙述意见。只用了一句话,便涵盖了群体、流行频率和个体三点,并能把访谈的话题限定在一个可控制的范围内,这是一句成功的开场白。被访谈人很机智,听出了访谈人的问话有试探性。自己回答这是一种“习惯”,访谈人从中发现了在上网聊天的青年流行趋势中,个体与群体相融入的标志说法是“习惯”,他们想到习惯自然正是一种文化培养的方式,便抓住“习惯”词继续问下去,希望听到李鹤按照这个思路谈谈这一现象。)
问:别人和你的习惯一样吗?
答:一是像我这样有空上网才聊的;二是有便利上网条件的。如:有网线的宿舍,同学们可能整天都开着oicq窗口;三是大一、大二、大四年级学生,热衷上网聊天的。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问了一个假设问题,把“别人”的概念引进谈话,看李鹤如何表述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她的表达将反映她怎样看待网上聊天现象的社会范围和文化地位。李鹤听懂了访谈人的意图,果然指出了这个范围,同时指出了建立这个范围的个人条件、社会条件和青年群体的心理条件。她还提供了一条重要信息,即热衷于网上聊天的,是大学一二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这正是一个充满“成长烦恼”的社会群体。大一、大二的学生刚刚离开高中,脱离了家长和中学老师的保姆式呵护,被抛进茫茫人海独立奋斗,四顾苍凉,空虚彷徨,特别需要跟“别人”说话,以缓解心灵危机。大四的学生面临毕业离校和社会竞争的双重压力,前程未卜,精神紧张,也需要跟谁聊聊,放松神经,并渴望获得有经验的“别人”启发自己。唯有大三的学生不同,他们已适应了大学的生活,又没有社会竞争的压力,全身心学习,忙得不亦乐乎,不需要聊天解闷。)
问:你工作了的同学也常上网聊天吗?
答:一类是有条件上网的;另一类是没条件上网的。但他们都比较忙。即使是前者也受限,因为有的单位的单位局域网设置了对oicq的限制。但是他们基本都有oicq号。
(访谈技术分析:这是另一种“挂文化”的办法。所谓“挂文化”,指田野工作者将所考察的局部现象与整体文化相联系,以确定局部文化的地位和性质的方法。访谈人用“你工作的同学”是否上网提问,把上网群体由大学生引到其他社会职业群体。由于上班族是被访谈人的同学,所以同属青年群体。该田野小组在前面的问答已建立了被访谈网友个人与大学生群体的关系组,那么通过这一问,又建立了学生青年与职业青年的关系组。访谈人正在向构成社会流行现象的诸因素一步步靠近。我们要注意他们的访谈逻辑。在被访谈人的回答中,重复出现了一个上网词汇:“QICQ”。对被访谈人使用的这类专门词汇要格外留神,其他两个出现频率高的词汇是“上网”和“聊天”。到目前为止,被访谈人的谈话,一直是这几个词汇的变幻组合。一般在这里暗含着对方的文化因素。)
问:一般什么时候上网聊天,有黄金时段吗?
答:我一般没课时去,多在下午3:00到5:00。网上聊天室在线人数高峰期基本上都是闲暇时间,如:在五一节期间,oicq的在线人数多于工作日,且人数最多时通常为15:30左右和21:15左右。
(访谈技术分析:被访谈人果然抓住了对方经常使用的概念“上网聊天”再问,这也是在运用专业技术:以对方的局内概念了解对方的文化的技术。他们还运用了另一个挂文化的办法——考察时间观,来挖掘网上聊天者的深层思想活动。应该说,提问颇有技巧,问对方有“黄金时间段”吗?现在我们看到,访谈者心目中的黄金时间无非有两个:一个是私人时间,另一个是公共时间。从李鹤的回答看,上网聊天是利用公共时间进行的。她脑子里的公共时间的含义,是你有时间,我也有时间,两人才能在一起聊天。根据这个逻辑,她所说的五一节期间和上班中休时间上网聊天的人数比平时多,也在情理之内。因此,这一逻辑,是思维逻辑,也是语言逻辑和生活逻辑,这正是流行现象之流行的文化逻辑。)
问:余暇时间就是网上聊天黄金时间吗?
答:就是,像喝下午茶、晚饭后的闲聊一样。
(访谈技术分析:访谈人知道,对他们来说,确定文化逻辑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他们追问了一句:“余暇时间”就是“黄金时间”吗?然后等待对方的反应,以证实自己的判断。直到被访谈人肯定黄金时间为闲暇时间时,他们才结束了这个话题。被访谈人的回答像是阶段小结,形容上网聊天正是下午茶,能让人急流勇退,淡化烦恼。这也是一种价值观,而价值观正是文化现象的龙骨。被访谈人还把休闲当作一种生命态度,这也是一种现代观念。现代社会的青年人正是出于这种观念才把休闲当作一种人生。)
问:你们就闲聊呀?
答:可不是就闲聊吗(找同乡、谈感情、找同学)。不过,闲聊也有好几种。公共聊天室(多对多)OICQ(一对多)、二人对话聊天室(一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