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田野报告的理论框架(第3页)
古湾村高跷每年的准备工作腊月就开始,但并未严格训练,只是把拐放出去(平时由大队部李小万保管),让小孩们去玩。一般都是过了正月初五(垣曲俗称“破五”)才开始正式训练。一是因为初五以前大家都忙着走亲戚;二是垣曲有初五以前不做活的习俗。初五过了以后,村民开始报名参加集体训练,主要负责人汪禾。若有事要请假,即使是老手也要严格遵守规定。训练到一定程度。正月十一左右选拔,踩得好的允许上场(即在正月十五正式表演)。年纪太小(因为拐有10斤,和小孩体重差不多,怕摔)或踩得不好的,就不允许上场,要等来年练好了再上场。然后是安排具体节目分工。一般是在正月十四彩排,彩排就是在村子里过场,让村民们看。
古湾村高跷队为自愿参加,不计酬。但近几年都有生活补贴,1999年每天每人补贴五块钱。1999年高跷队表演大约用120人,其中上场的有75人,踩高跷的35人(其中男27人,女8人),打旗的20人,放三杆铳(一种土制的炮,上有三个炮眼,可以连响三下)的10人,打乐器的10人。其中年纪最大的55岁,最小的9岁。其余人做后勤工作。
四、古湾村高跷的表演形式
高跷俗称“拐”,是用楸木或其他有韧性的硬木做成,是表演者足踩在上面表演的一种民间游艺。高跷有文武之分,文高跷以扭或踩为主,武高跷是一种竞技表演,以险取胜,古湾村高跷便经历了由文高跷向武高跷转变的过程。如今,古湾村高跷的形式有:
(一)单人表演
1)背拐:用手将一条腿抱在背后,单腿踩拐。
2)跌拐:一腿后屈,另一腿踩拐。
3)劈叉:在天桥中双腿劈叉,然后借助一长棍立起。
4)倒立:垣曲俗称打leichu。就是头朝下从桥上走过。
5)磕拐:用一根拐打另一拐跳着走。
6)盘拐:一条腿向前盘起,另一腿踩拐。
(二)小组表演
1)抬三节:共需要7人,第一层4人,第二层2人,第三层1人,需要6根扁担。
2)抬四节:共需要15人,第一层8人,第二层4人,第三层2人,第四层1人。需要14根扁担。
3)多人二节抬花篮(二节抬花篮周围站4人):共需要12人,第一层8人,第二层4人。
4)马拉车:共需要13人,三匹马需要3人,一辆车需要9人,赶车1人。表示春耕生产开始,马车拉粪到地里。
5)四人拉拐跌过天桥:四个人前后排成一排,后面人拉住前面人的一条腿过天桥。
6)过虎梯:是从木楼梯中得到启发而造,虎梯高2米,宽0。6米,台阶10节,每节宽0。2米及梯顶1。5平方米板一块,下梯木板3块,木架3个,虎梯坡度60度。表演者从一楼梯一端上去,在平台上做各种单人表演,再从斜坡一端下来。
(三)集体表演
1)风搅雪
2)跑圆场
3)走8字
4)四角套圈(垣曲俗称吼雷)
5)走人字
6)上天桥(持道具过天桥,集体手搭肩一条龙过天桥)
古湾村高跷的表演已具有半杂技性质,在表演过程中,领队口含哨子,手持指挥小旗,在前引导变换队形,主要动作有:走、跑、蹿、跳、坐、立、蹦、跌、倒、背、退、磕、盘、拉、搭、劈等,形成了古湾村高跷特有的风格。用古湾村人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快”“猛”。“快”指古湾村高跷节奏紧凑,队形变化快,演员奔走腾跃,气势豪放,步伐雄健,快速敏捷,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猛”是指古湾村高跷的表演动作惊险,技巧表演灵活多变,例如:劈叉、背拐、倒立、上虎梯、过天桥都为难度较高的动作,使观者在看时屏息凝气如观杂技,这也正如古湾村人所说他们的高跷是一种“哑剧”,因而形成了古湾村高跷的突出特点。
五、古湾村高跷的民俗文化
在以上的分析中,我提到过古湾村的高跷有一个“从文向武”的发展过程,据说在这一转变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但为什么在这关键的时刻,古湾村人并没有想到其他表演而单独是高跷呢?这其实就是一种民间艺术成长的过程。最说明问题的一点就是古湾村人重视他们的高跷,在他们眼中,高跷并不仅仅只是高跷,在某种程度上,高跷代表古湾村,代表古湾村人。从现在古湾村高跷的发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古湾村人重视高跷的程度。我觉得,当一种民间文艺已经深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时,这种艺术本身其实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古湾村的高跷即如此。
在这份报告中,农民表演的“踩高跷”,即我们反复提到的需要考察的民俗标志物,但作者对此的调查是缺项的。因为作者顺着班主的思路走,而班主的兴趣是现代改编的文本,对传统高跷所述不多,更接近大众文化。所以,调查者还需要补充传统高跷表演的资料,以形成完整的民俗标志物叙述,在修改报告时,还要注意阐释三项构件的有机联系,以再现民俗文化的互动体面貌。
民俗文化互动体的表达式为:
图2民俗文化互动体示意图
在图2中,民俗文化的互动体可用“社会体”“空间体”“时间体”三体互联的样式表示。它的模拟示意线的含义,是与图1的“田野知识增殖理论”的三角图形的三条内连线的含义,及其与外三边的三个交点的含义相呼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