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田野报告的理论框架(第2页)
兹以一份研究生田野报告作业为例。
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古湾村的高跷调查报告[1]
2001年春节期间,我两次到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古湾村对古湾村高跷进行调查。古湾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方,2000年因国家小浪底工程建设的需要,全村由原地搬迁到垣曲县中部的陈堡乡。古湾村原属于的古城镇曾是垣曲旧县城,1959年县城由原古城迁到今县城刘张。但是,古城作为一个古县城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并且也影响了周围各村,其中就包括古湾村,这也是古湾村高跷得以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古湾村又紧挨黄河,与河南省渑池县隔河相望,古湾村高跷的发展又受到了河南艺术的影响。
因为移民,古湾村高跷离开了那样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刚迁入“新宅”的古湾村村民是否还能够保持传统,这是我疑问最大之处,再加上古湾村今年不打算闹红火,踩高跷,带着这个疑问,我问询了古湾村上到村长,村委书记,下到普通高跷者。他们其实都想再闹,但是刚移民过来,人心不定,再加上有一部分人还未移上来,而其中有一大部分高跷好手,再加上今年大雪过后路面很滑,而高跷又对路面要求比较高,所以才造成今年不闹红火的。在采访过程中,我听到了这样的话,“古湾村人不闹是不闹,要闹就要拿第一哩”,“古湾村人要闹就要闹好哩,用垣曲土话说就是‘要吃就是要吃个辣萝卜,要穿就要穿个红裤子’。古湾村人几乎人人会踩高跷,而且不计报酬,大家争着上场表演,若有一年没选上,总会埋头苦练,等待第二年的机会”。他们还自豪地说他们在1982年的“运城地区民间友谊比赛”拿了第一名呢。
在调查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古湾村高跷已成为古湾村人生活的一部分,古湾村人以他们的高跷赢得了美誉而自豪,在这里高跷表演是如此紧密地融进了古湾村人生活之中。
本报告所使用的资料是作者田野作业的第一手资料,也参考了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本报告试描述古湾村高跷的历史传统和表演现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讨论民间文艺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一、古湾村村落基本情况
古湾村,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南端,距县城30公里左右,处于古城镇(原县城)东北里许。地处黄河北岸盆地,北依王屋山,面向沇水河,海拔在206~300米,气候温暖,近邻黄河,土地肥沃,灌溉便利[2]。
古湾村原有三百四十多户,一千二百四十口人,共有耕田2700亩左右。其中包括有6个居民组。隔东坡村距黄河仅有3里左右,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花生,主要经济作物有苹果、梨、杏梅,种菜不多。
村内以前庙宇众多,据李春生老人介绍说,村内有玉皇庙,玉皇侧有娘娘庙,但在抗日年间已毁。还有关爷庙、舜王庙、土地庙,在“**”以后已是残垣断壁,也在此次小浪底截流中沉入水底。村内主要姓氏是王、李、文、翟。
因积极支持国家建设黄河小浪底水库,处于淹没区内的古湾村于2000年6~7月间,由原来所在地搬至垣曲县中部距县城30公里左右的陈堡乡,成为陈堡乡的一位“公民”。
迁移之后的古湾村,由原来的三百四五十户变为三百户左右,人口也减为一千口人左右,因为有大约200多口人,四五十户农转非或投亲靠友离开了古湾村。到了2001年春节期间,原古湾村中有四五十户、200多口人仍住在原古湾村地势比较高的地段,还未迁移过来。但据村委书记翟金生说,那些人迟早也会迁过来的,他们暂时不过来只是因为舍不得那边的地,认为过来后临街开销大,难以应付,但又因他们所住地属于淹没区范围,搬迁是迟早的事,迁移后的古湾村只有1400亩左右耕地,人均一亩多一点。
二、古湾村高跷的历史渊源
据李春生老人介绍说,30年代古湾村第一任踩高跷的只有4个人,演出形式脱离不开戏曲的影响。站在拐上的人只是扭扭捏捏做动作,有唱腔,表演斯文,称为“文高跷”。到了第二任踩高跷的人已发展到8个人,但基本格调还是和以前一样。李春生大爷称之为“高跷秧歌”。而李大爷是踩高跷的第三任人,他1928年生,从12岁开始踩高跷,一直到60来岁才歇下。李大爷说,他第一次踩高跷上场表演时12岁,当时动作比较简单,乐队有鼓板、锣、大钹、铛锣四种,节奏较缓,未能脱离舞台表演的格局。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适应欢庆热闹的国庆,高跷艺人李生芳、李生相深感过去那种斯文作态,已远不够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便提出了加快节奏,扩大阵容,演新内容的建议。于是就将人数由12人增加到20人,由“文戏”变为跑、跳、舞,由表演古装戏故事,变为配合时代内容宣传的小型节目形式,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是古湾村高跷史上一个根本性转折。新中国成立后,演员们经过几年的训练,有了较好的功底,节奏紧凑,队形多变,演员们腾挪自如,文高跷发展为武高跷。并且在1952年有高抬动作,1953年增加了“上虎梯”节目,1956年开始有“过天桥”。另外,随着“文高跷”演变为“武高跷”,原先的伴奏形式,已无法适应改革后的表演,高跷艺人王有才大胆地将锣鼓使用到高跷的伴奏之中来,将鼓板掉,从而创造出一套适于高跷表演的“高跷鼓点”。这套鼓点纯粹为高跷艺术本身服务,成为高跷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古湾村高跷的组织形式
在古湾村我主要采访了以下几人:古湾村原村长、高跷队总指挥汪禾;古湾村高跷队领队王米生;古湾村高跷队老艺人李春生、李恒业;古湾村村委书记翟金生。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古湾村高跷队有一个比较严密的组织,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组织,古湾村高跷队才得以如此良好的势头发展。
古湾村高跷队组织机构共有5个部分组成,当地人称为五个“股”,即编导股、演员股、乐队股、道具股、杂物股。
编导股主要负责编出每年节目的总体内容,他们称为“拿出一个本,有了这个本,演员股才能按本来排练”(翟金生语)。他们解释说由于古湾村高跷结合时代紧密,每年都需要编导股按时代特色编写新的内容穿插于高跷表演之中。比如1999年迎澳门回归,编导组拿出的本中第一场即是围绕这一主题来编的。
第一场普天同庆
造型:高抬花篮
内容:迎接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和澳门回归祖国。
横标:喜迎新中国成立五十年
欢庆澳门有归期
解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迎来了共和国五十岁生日,继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又迎来了澳门回归祖国,这是20世纪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以豪迈的步伐跨入更加辉煌的1999年。让我们豪情满怀载歌载舞,尽情地欢呼、尽情地歌唱,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让我们再接再厉,同心同德,开拓前进!
愿神州大地更加繁荣昌盛,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1999年的时候,编导股主要有三位负责人:退休教师王生全(2000年去世,65岁),姚忠卫(70岁左右),翟金生(52岁)。
导演股:1999年主要负责人王善群(约60岁),王米生(50岁)。主要任务是编导股的“本”出来以后,排演具体的动作、造型,负责组织演员排练。
乐队股:1999年主要负责人王科民(50岁左右)。乐队股有10人,主要乐器是鼓2面(鼓的直径约1米),大锣2面,大钗2副,小钗2副,小锣2面。乐器股负责排练乐器。
道具股:1999年主要负责人王思经(65岁左右),王小社(45岁左右),共有6、7人,主要负责编制演出中所需要的各种道具,例如,花篮、竹马、纸牛、纸鸡、纸鸭等。
杂物股:1999年主要负责人王小选(55岁左右),共有12人左右,负责节目表演过程中及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例如:搭天桥,搭虎梯。
围绕高跷表演,还有平时训练的负责人李小万,管理后勤工作的李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