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节 视角(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从田野作业的方法总结的层面看,挫折描写,这一概念的表述和演绎,听似“说故事”而内含方法。它从对方接受外人的时空概念上切入,层层递进地表达作者建立视角的方法。吉尔兹的视角的得来,是在他第一次接触村长,并第一次与村长共同遭难时创造的。他在对方集团心理上最紧张和行动上最密切观察自己的第一次机会中,抓住了时机,马上回应了自己与对方站在一起的坚决态度,该机会可称为“第一时间”。“第一时间”被他抓住后,他观察对方看自己的态度就一目了然,自己也能从对方看自己的态度中调整更合适的视角。例如,他开始认为对方对他“视而不见”,遭难后认识到对方对他已了如指掌。他等于在第一时间内,利用了遭受挫折的空间现场,做了一次自我和他者观点的对比观察。他把“第一时间”的概念和“挫折”的空间概念结合在一起做研究,这种方法获得了成功。运用这种方法的社会效益,用一句中国老话说,就叫成了“患难之交”。读者可以看到,吉尔兹在这样获得视角后,他再继续工作,就可以把所有地方事件都组织起来,从具体到一般的概括,对当地文化中各种有含义的概念的深层描写。他的方法论是步步跟进的。

总的说,对吉尔兹的视角可以这样表述:他有专业化的眼力,能用对方的观点看自己和用自己的观点看对方。他用自己的观点看对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检验用对方的观点看自己的正确性,以获得对所发生的行为事件的理解,他将之称为“直接的、观察‘农民精神世界’的、局内人的视角”。他的理论工作,展示了他的深厚学术功底和田野作业智慧。

后来的田野作业者认为,吉尔兹的挫折描写还给人一个启示,就是促动田野作业者钻研和优化视角的表达式。近年来这方面的学术争论问题有:哪一类描写能够帮助别人在看田野作业资料后获得最好的体验?是否要有意识地揭示地方冲突和紧张关系?是直接做现实描写,还是以象征为中心或以隐喻为中心进行描写?什么是不需要别人知道的资料?在所搜集的资料中,还应该包括哪些细节资料,以使别人不但能看到而且能听到和接近被调查社会的日常状态?还有其他哪些田野资料是需要在现场搜集的,这样能够检验田野作业者对调查点观察的视角的可靠性?还需要补充什么背景资料,能帮助别人理解当地社会的历史和实际社会地位?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没有一个合适的视角,搜集了再多的资料也无济于事,因为它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不管怎么说,在原则上,田野作业者对田野调查点都是不熟悉的,那里的文化不是他的自我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对任何视角的选择,都有田野作业者的主观因素在起作用,因此,必须掌握做视角的观点和技术。下面要进行双窗口的训练,可以把田野作业者的主观因素处理得更客观一些。

三、双窗口

现在许多田野作业者都是记录文字的高手,却不擅长在第一时间内观看他者的文化资料,选择自己的视角。特别是初做田野作业的人,可能眼睛里什么也看不见。在他们看来,那些文化细节仿佛看起来都是熟悉的事物,实在不知道从哪里找关节点和需要到哪里去调查。有时他们不得不停下自己的笔,不想再去一个一个地去重复记录对方的文化现象。他们不再记录对方的声音、对方的笑声和对方的文本。他们甚至垂头丧气,决定换一个田野调查点。然而,到这时为止,他们还没有学会看文化。他们还没有懂得,视角是以观看为基础的,它要求田野作业者必须是接受型的耐心地、自愿地去观察研究对象的人。田野作业的初学者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从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事物开始,逐步扩大对他者文化的感觉,把自己的眼光锻炼得更加敏锐。在这方面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做“双窗口”。

(一)双窗口的方法

做双窗口是一种专业训练,它能够帮助田野作业者提炼和整理视角。它将观察资料、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阶段性过程,变成在同一时间内多线工作的综合性训练,将理论活动贯穿在田野调查的工作中。

如何根据田野作业的对象特点去做双窗口呢?

1。做格式

做双窗口格式表达式

打开笔记本、分左右页、做双窗口格式

按日期或分时段进行观察

在笔记本的左页记下你所看到的物体和事件

在笔记本的右页你对观察到的变化的意义的反应

根据连续观察结果撰写短的反映报告

田野作业者要树立双窗口的观点,并以之观察各种文化事象。要既寻找他者文化的窗口做观察,同时也寻找能够看到自我文化反应的窗口做观察,对这两个窗口所呈现的文化现象,要做比较分析。这样的做法,摒弃了早期田野作业者所采用单边策略观察法,那样只观察别人,不观察自己,所建立的视角主观性强,随意因素多,对研究对象的描述不容易可靠。

从我国民俗学专业的情况讲,田野作业的初学者大多是研究生,他们中间有不少人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做过真正意义上的田野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在正式下去做田野作业之前,可以先在大学校园附近或在城市的某个地方做双窗口训练。开始时,可以选择一个普通的物体和普通事件为目标,做为期一周的每日观察。如果选择观察普通物体,可以是一条香蕉、一个西红柿、一只鸟和一只蝴蝶等进入你的生活的东西,也可以观察家庭中电话与权力的关系等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如果选择观察普通事件,可以是看小戏、逛庙会,参加一种庆祝活动,也可以观察居民社区的秧歌队与老年社会的关系等比较复杂的民俗活动。在观察时,要按日期、分层次进行记录。可以在打开一个笔记本,分成对开的左右页,分别做格式化布置,然后,在笔记本的左页,详细地记下你所看到的物体或事件的变化细节;在笔记本的右页,详细地记下你对这些变化的意义的反应。到一周结束时,你可以根据连续观察的结果,写一篇短的双窗口报告,讨论一下什么是你最有兴趣的东西?如果还要继续观察的话,什么地方让你感到特别困难?你怎样与你的调查对象建立关系,并决定怎样维护这种关系?等等。

2。做田野注释

做田野注释表达式

在确定了研究方向以后再做田野注释

参与观察

确定几个比较有潜力的调查问题继续调查

记录自我反应并选择民俗志修辞

根据连续观察的结果撰写短的报告

田野作业者第一次进入田野调查点后,会发现各种感受扑面而来,目不暇接,根本不知道应该从哪里下手和记录什么资料。如一个研究生想写一个广场音乐会的双窗口报告,到了现场后发现,引他注目的现象太多了:是听音乐会的音乐呢?还是听那些席地而坐的听众的谈话?是听附近奔驰而过的汽车的噪音呢?还是听现场听众一阵阵爆发的掌声?是观察四周环绕栽种的花园鲜花呢?还是追踪人们在音乐会休息期间购买汉堡包、矿泉水的脚步,顺带呼吸一下飘浮在港口城市空气中的鱼腥味?他唯恐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信息,凡天上的、地下的、听见的、看见的,见什么,记什么,越记越多、越记越茫然,这次工作失败了。

要成为一个好的田野作业者,就必须在近处观看和亲密地参与,以后多次返回调查现场,回到田野调查点的信息提供者那里。当田野作业者成了一个比较老练的参与者,发现了什么是基本材料之后,就应该动手做田野注释。这种田野注释,就是关于田野调查点和地方信息提供者的现场描述,也将是田野作业者今后搜集成形的资料本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田野作业者可以在确定了研究方向以后,再做系统的田野注释。要带着接受型的心理,去观看和参与。在连续多时地观察一个现象后,会捕捉到较好的描述资料,当然,实际上只能确定少数几个较有潜力的调查问题继续做调查。要这种调查资料做现场描述,记录自我反应记录,并选择民俗志修辞。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选择民俗志修辞的含义是:1)站在中历史的保守立场上选择语汇,2)倾听被调查者的人生经历并传达正确的语义,3)对不同时态和不同图景的社会文化背景拼图要共同观察,并采用符合被调查群体文化脉络的语体进行描述。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