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典作品鉴赏与分析(第3页)
2。作品介绍
竞技场由古罗马弗拉维王朝的创立者于公元72年开始建造,至公元80年由其子提图斯完成,有“弗拉维露天剧场”之称。罗马城遗留下来的这座帝国前期的椭圆形竞技场,是存留下来的古罗马圆形剧场当中最宏伟的建筑。它典型地体现着古罗马建筑的特色。
竞技场(图8-4)的面积很大。它的椭圆形长轴为188米,短轴为155米,竖立的壁面高48。5米。内部可容纳5万名观众。60排逐级上升的观众席,分为五个区域:紧靠着表演地区的座位被称为荣誉区,它由大理石制成,供较有声望的上层人物使用;最后的两区是下层群众的席位,木料制成;中间则是骑士们的席位。观众必须严格地按等级分别就座,显示出奴隶专制制度的观念。
图8-4科洛西姆竞技场
剧场的外围共有四层,建有三层拱门,第四层是饰有半圆柱的围墙。它们是一层压一层地承载着巨大圆形剧场内部的坐席。拱门之间的外墙上,富有节奏地装饰着希腊的三种典型的柱式:底层用敦厚的多利亚柱式;第二层用雅致的爱奥尼亚柱式;第三层用华丽的科林斯式壁柱来分隔墙面。这样,整个外墙就被带有韵律的水平线和重复的垂直线所贯穿,进一步增强了外形的丰富变化,虚实、明暗、方圆的对比极其多样。那浑然而无始终的椭圆形所具有的几何形体的单纯性,与外部有规则的光影变换的活泼情调相交织,形成了壮丽的乐章。
3。作品分析
罗马美术的突出成就,集中体现在建筑、人像和壁画方面。罗马对欧洲造型艺术最伟大的不朽贡献就是建筑艺术。那些规模浩大的道路、桥梁、排水系统、广场、剧场和公共浴池等,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此外,还有纪念战功的凯旋门和纪念柱。凯旋门是罗马一种纪念性建筑,通常设在凯旋队伍经过的道路上,用以纪念重要人物或事迹。其由拱门连接两个墩子,拱上为顶部,作为雕像的基座,并刻有铭文。著名代表有君士坦丁凯旋门等。相对而言,在此前建筑史中地位十分突出的神庙或其他宗教建筑,现在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罗马建筑结构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券拱技术与建筑柱式的密切结合。其中,柱式来自古希腊;券拱技术最先由两河流域的人发明,后来又被伊达拉里亚人广泛采用。用楔形石头拼成拱形是一项颇为困难的工程技术,一旦掌握了这项技术,建筑就能用它组成越来越大胆的设计。罗马人不仅可以建造拱形桥梁和输水道,而且还用这个方法建造拱形屋顶,他们把艺术感觉和工程上的精良技术结合起来,创造了关于建筑质量和空间的全新观念。“适用、坚固、美观”便是罗马人最早提出的建筑三元素。
“科洛西姆”拉丁语意为“巨大的”。科洛西姆竞技场代表了罗马建筑的顶峰。它是古罗马最大的椭圆形竞技场,设计者巧妙的安排了一系列的环形拱和放射状的拱,对观众的坐席和通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它建有内外圈环形走廊,外圈供观众出入和休息用,内圈供前排的观众使用。楼梯安排在放射形墙垣之间,分别通向各观众席。
五、巴黎圣母院
1。时代背景
中世纪的美术主要是基督教美术。早期的基督教宣扬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这些思想被社会底层的人接受,同时也引起了罗马帝国统治者的仇视。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布,罗马帝国上层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基督教在其教义、地位和作用各方面也发生了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使它从宗教演变成神学。公元310年罗马皇帝颁布了结束迫害基督教徒的命令,给基督教以宽容。又过了两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进一步颁布了“米兰诏书”,从此基督教成为合法的宗教。
基督教秘密活动于地下的早期,诞生了最原始形式的基督教艺术,从建筑、雕塑到绘画和镶嵌工艺画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根据基督教艺术发展顺序和艺术风格,可将基督教的教堂分为四种形式:巴舍里卡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哥特式。
哥特式美术出现在12世纪至16世纪初期的欧洲。它以新型的建筑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在中世纪的欧洲,继罗马式教堂之后兴起的是哥特式教堂。哥特式教堂的产生与西欧11世纪后期兴起的繁荣的城市经济有关。在西欧的许多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城市之间除了经济、政治上的竞争,也带来了教堂建筑的竞争,每一城市都以能建立美丽雄伟的教堂为荣。基于这一背景,这一时期的哥特式教堂从外到内都十分瑰丽华美,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象征。
哥特式教堂最初从法国的巴黎开始兴建,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2世纪开始持续到13世纪的50年代,强调零散结构的递增和高度的增加,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第二阶段,十分重视装饰性的处理,并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整体视觉效果,如德国的科隆教堂。第三阶段,除仍保持自身的基本特点外,装饰效果的变化已脱离了视觉上应有的结构整体性,如英国剑桥皇家学院礼拜堂。
哥特式教堂的设计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平面一般为十字形;高耸入云的塔楼多为尖笋状;斜柱加固支撑较薄的墙面,形成一种特殊的外墙结构;薄壳般的穹顶正中开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为主要通道;内部为轻盈、**的棱线飞肋骨架穹隆;高大、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窗户多为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以五彩玻璃镶嵌图案;正门上为大圆形的玻璃玫瑰纹样,正门为若干层次逐步向内收缩的门道,每层均有雕像。
2。作品介绍
巴黎圣母院(图8-5)是哥特式教堂第一个成熟的代表,它位于巴黎塞纳河的东端,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始建于1163年,1235年初具规模,实际竣工于1345年。由于雨果以它为背景创作了一部传奇性很强的小说《巴黎圣母院》,所以使它较其他哥特式教堂更为世人熟知。
图8-5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的正门分为三层,底层为三个叶片状的大门。由于石坊不易承受过重的压力,而门的跨度又需增大,所以门的正中加有一根柱子,以承受负荷。这样看上去是一个门洞,实际上是由两个半边组合而成的,构思十分巧妙。巴黎圣母院的正中大门上刻的是最后审判。中间支撑重量的柱子被刻画成了耶稣的模样,他正在审问、判决。一侧为被迎入天堂的善者;另一侧为打入地狱的罪人。右边大门正中柱上刻着圣母和圣婴,拱壁上刻着她的圣迹,这个门被称为圣母门;另一侧的大门被称为圣安娜门。正中柱上为5世纪巴黎主教圣马萨尔像,拱壁上刻着圣母、国王路易七世像和一个叫莫德索里的主教像。
教堂中层左右为窗,中央为玻璃镶嵌的五彩圆形窗。最上层(第三层)左右各一个平顶的碉堡式塔楼,中层与最上层之间为叶片形垂直的栏杆,栏杆两侧尽头为人面有角的怪物像。一层与二层门有带状檐,上面雕刻的28个圣徒像,称为国王长廊。大门通道两侧墙上刻着封闭直立基督教圣徒的全身元雕像。教堂后端为一笋状塔楼。塔楼高达106米,这样就使原来只有30米高的主体建筑一跃成为136米了。其内部由正门到主祭坛为长30米、宽50米、高35米的长方形大厅,左右侧厅由三层重叠式柱廊构成。正中大厅为重大宗教活动场所,侧厅则陈列基督教的圣物以供信徒膜拜。大厅为棱状飞肋交叉的穹隆,不论内部和外部都有光灵幻升之感,表现了信徒们对天堂的期盼。
3。作品分析
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它的外形线条多变,在不同的天气和阳光变换下,可引起不同的光影视幻效果。法国印象主义大师曾在不同时间、不同阳光之下对它作过许多写生。巴黎圣母院虽然只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不仅与绘画、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也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成就成为法国文化的象征,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课后思考题:
1。古埃及美术受当时怎样的思想影响,其基本特征如何?
2。试述哥特式美术的主要特征。
3。古希腊三大柱式有哪些特点?
4。中世纪的艺术与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有何不同?
5。巴舍里卡式教堂有何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