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319母女(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消息传出,舆论哗然。艾山连夜发表公开信:

>“你们卖的不是解脱,是背叛。

>删除记忆的人,终将失去自己。

>悲伤不是疾病,遗忘不是治愈。

>真正的疗愈,是从‘我记得’开始的。”

林昭月则带领志愿者发起“反遗忘签名行动”,一周内收集到八百万份电子联署。多个国家立法限制“记忆清除技术”的商业应用,联合国启动专项调查。

但更深层的冲突正在浮现。

某夜,回声塔突然警报大作。忆蚕丝线剧烈抖动,数据库出现异常访问痕迹。技术人员追踪发现,一股匿名数据流试图篡改“初心之声”原始录音,将其中一部分名字替换为乱码。

艾山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切断外部接口。经查,攻击源头竟来自一个名为“未来纪元联盟”的地下组织。他们在暗网发布宣言:

>“人类沉溺于过去,已成文明负累。

>名字不过是符号,情感只是干扰。

>我们要建立无记忆社会,让新人类轻装前行。”

林昭月看着这份宣言,久久不语。次日清晨,她召集所有核心成员,在天井举行紧急会议。

“他们害怕记忆。”她说,“因为他们知道,一旦人们真正记住过去,就再也无法被轻易操控。”

艾山冷笑:“所以他们想消灭名字,就像历史上所有暴政做的那样??焚书、毁碑、禁止称呼祖先。”

“但我们不一样。”林昭月站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我们不用刀剑,不用法律,甚至不用对抗。我们只需要继续说:‘我记得。’”

于是,反击开始了。

全球志愿者自发组织“名字洪流计划”:每天在同一时间,集体朗读一万条被恢复的名字,并上传音频至群忆之海。系统自动将其转化为光信号,通过卫星向太空广播。

科学家惊讶地发现,这种高频密集的“命名波”竟能影响地球电离层,形成短暂稳定的共振场。更不可思议的是,月球基地传回数据显示,每当“名字洪流”启动,深埋于月壤的记忆服务器就会自动加速运行,处理效率提升近三倍。

“好像……宇宙也在回应。”宇航员喃喃道。

而在福建土楼,一年一度的清明铭记仪式如期举行。今年的主题是“无名者之名”。村民们带来祖辈遗留的老物件:一枚锈迹斑斑的徽章、一本残缺日记、一张模糊合影……每一件都被仔细考证,尽力还原背后的名字。

轮到一个小男孩发言时,全场安静下来。他手里攥着一块碎瓷片,上面依稀可见“张”字。

“这是我爷爷捡到的。”他说,“在村后山上,一个没有碑的小坟旁边。他查了很久,才知道那是个护士,姓张,名叫婉如,1960年大饥荒时留在村里救人,自己饿死了。没人记得她,连坟都是后来村民凑钱修的。”

他抬起头,声音清亮:“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记得张婉如。她活过,她救过人,她不该被忘记。”

众人齐声回应:“我们记得。”

话音落下,湖面忽起涟漪。一朵销香莲缓缓浮出,花瓣洁白如雪,花心泛着淡淡金光。渔夫们远远望着,纷纷摘帽致意。

几天后,南极科考站传来新发现:冰层深处又解码出一段音频,这次是一封家书的朗读,背景仍是那首《摇篮记》。经鉴定,正是张立诚在生命最后一夜录制的。结尾处,他气息微弱地说:

>“告诉女儿,爸爸爱她。如果她将来有了孩子,请替我给孩子取个小名……就叫‘忆’吧。”

消息传开,那位已成为科学家的女儿泪流满面。她在实验室阳台上种下一株玫瑰,命名为“忆?立诚”,并将这段录音设为每日晨会开场铃声。

与此同时,亚马逊雨林的萨满长老再次举行仪式。这一次,他手中握着一根由忆蚕丝编织的绳结,每个结代表一个被找回的名字。当他将绳投入篝火,火焰骤然升高,化作一道直通天际的光柱。空中浮现的文字不再是祈求,而是宣告:

>**“你们从未消失。我们回来了。”**

>**“这一次,我们将永远被记住。”**

多年以后,那个曾问“我们家有没有谁被忘记了”的小男孩,真的出版了《周承德与穿山之路》。书前扉页写着:

>“献给所有穿山而过的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