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秦宫(第7页)
“姐姐……那将军呢?”姜玉姬的声音滞了滞,“他的伤势如何?”
“他军中的医士有与老夫商议病情,想来将军年富力强,毒也散尽,休养个几日,应该并无大碍。只是,老夫是个医士,在医说医无可厚非,可夫人的立场,似乎很是两难了些,”孟昕不疾不徐地说了一句。
姜玉姬淡然一笑,并不做解释。
孟昕低低地叹息了一回,“当年姜老一度高任御史大夫,老夫当时在府上初见你们姐妹俩时,还是走路都不太稳妥的孩童,两个人拉着手一起在院子里玩闹。后来离得远了些,虽不甚详知府上的情形,可也不曾想有一日,你们姐妹俩竟成了今日的局面。想来圣上也是知晓一切的,可是他的立场,又何尝不是进退两难。眼下咸阳城外三军对峙,彼此之间兵力悬殊,成败,就在此一举。主上是要成大事的人,成大事者,需心怀不拘小节的气魄和纵观天下的高远目光,王后,多担待些。”
日落时分,姜玉姬亲手熬了菽粟粥,做了甜酱瓜、茭白,让灵珠装入食盒里,再次前往玉堂殿,绕过那迂回的长廊时,姜玉姬想起初初嫁给子婴时,也曾这般亲手熬了菽粟粥,在日暮时绕过府上那一弯翠竹去后院见他,只不过,那一次她只听到了莲夫人刁蛮的质问、和任性的挑衅。
可堪堪步下曲房回廊,转过书房前的两株梧桐,便听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说话声从半掩的门扇里挤了出来,声音并不曾刻意压得很低,“主上的计谋甚是高远,探子说那项羽苦等了两日不见人马,才得知他要的人在半道被刘邦的人劫了去,气得当场便掀了整张桌子,底下的人都纷纷劝着,拼了命地拦着,才没让他带着伤冲出营地来。”
姜玉姬提了裙角踏上石阶的脚步生生停了下来,而那书房里,也似乎微微顿了顿,那个似曾相识的声音方再次响了起来,语气里也似乎多了份忐忑与拘谨,“只是,主上,那老妇人要如何安置?”
“安置?宁奕,这种事还用得着来问本殿?本殿就是要让他们互生嫌隙、互相猜忌,这离间计,倘若多出个老妇人来,你说说,还怎么玩得下去?那刘邦也不是个糊涂的,甚至于,他什么下三滥的法子都想得出来,如何毁尸灭迹,不需要本殿亲自教你吧?”半晌,子婴的声音缓缓响起,带着一抹冷笑,低沉而冷寒,那声音随风落在姜玉姬的耳朵里,让她全身顿生出一片寒意来。
可不过半刻钟的时间,就在姜玉姬返回至凤羽宫,尚不及坐下来细细思量一番,便见子婴已然带着两名寺人疾步前来,渐渐黯淡下去的暮霭里,子婴的脸阴沉得可怕。
子婴在宫门前站定,抬眼看了身后的两名寺人一眼,两名寺人便低垂着头躬身退出了两丈之外,而子婴就站在门廊下的台阶处,与站在窗前的姜玉姬两两相望。
暮色四合,天际初初爬上的月色就薄淡地照在庭院里,青石板路泛着如同水洗过的幽幽光泽,而那光泽蕴着一抹寒意,就似乎顺着窗棂爬了上来,再一寸一寸的弥漫到整个宫殿里,如同空气般,渐渐在姜玉姬全身蔓延了开去。
两个人,谁也不曾开口说话,可那空气里骤然而起的阵阵寒意,却让一侧伺奉姜玉姬的灵珠不寒而栗。
半晌,子婴轻轻开了口,那声音不似在书房里的冷寒和不屑,可依旧带着一抹极力去掩饰,可却依旧夹杂在言语之间,无法抹去的薄淡怒意,“门上说,你方才去了书房,可为什么没进去?”
“妾身去时,听到殿下在与人商议朝中大事,想来不便打挠,就径自离去了,并不曾知会门上,”姜玉姬如实回道,可念及虞姬的病体和乳娘云婶的下落,声音缓了缓,“我做了菽粟粥和甜酱瓜,殿下要不要略尝一口?”
“门上确实还说提了食盒,是夫人为本殿准备的?”子婴的语气缓了过来,似乎暗含一抹惊喜,抬腿迈了进来,瞬间笑道,“为夫恰好饿了,夫人做的甜酱瓜,为夫可是一直念念不忘呢。”
姜玉姬敛好一切的情绪,浅笑着点了点头,亲手将食盒打开,将陶碟一一摆放好,只笑不语。
她突然有着片刻的恍惚,仿佛眼前的一切又回到了最初的那个时候,她与子婴之间,还不曾经历过后来的种种,她与他之间,也曾相敬如宾过,她也恪守着身为一介女子的矜持与内敛,可是眼前的子婴,似乎所有的言语和表情,一切的行为与举止,都在刻意地、或者不经意间回避着她所听到的事情。
她与他之间的距离,仿佛在顷刻之间横亘起一道无法跨域的鸿沟,又或者是,这道无法跨域的鸿沟,是一直便存在的,只不过,她不曾看到罢了。
姜玉姬静静地坐在一侧,顺手捡起一卷书简,慢慢地看着,她突然意识到她依旧在等待,等待子婴主动向她提起那件事情,又或者是,她依旧无法开口相求,求他放过年迈的乳娘云婶一命。
他们之间,似乎隔着什么,似乎只是一层薄薄的纱,可那层薄纱,却又仿若坚硬无比。
有随伺的寺人呈上一杯热茶来,姜玉姬接过,心不在焉地缓缓饮尽,不到一炷香的时间,便感觉到一阵倦意层层叠叠席卷而来,再醒来时,窗外太阳已然开始西斜去。
姜玉姬坐在床榻上,伸手挽起床幔,昨晚的种种,便渐渐涌入脑海。
灵珠听到动静掀帘进来,捧了洗漱水便毕恭毕敬地退了出去,整个寝宫里,博山炉丹沉香的气息袅袅无无,轻烟弥漫间,似乎昨夜所发生的一切,就只是一场梦。
灵珠一直守在寝殿外,见到姜玉姬逶迤而出,低了头,怯怯地后退了一步。
“我且问你,昨晚殿下离去时,可有说什么?”姜玉姬在窗前站定,昨晚上,她就是坐在这里,饮了一杯热茶,然后,便沉沉地睡去了。
“回夫人,殿下说公主殿下这几日闹得夫人睡不安稳,便吩咐在香炉里添了味安息香,殿下还吩咐……”
原来并不是那杯茶。
姜玉姬抬了抬手,依旧是一脸的和颜悦色,“去将香炉里的香灰换掉,另外,烦请孟侍医日暮时抽空过来一趟。”
灵珠应着,绞着衣袖便转身离去,可姜玉姬却叫住了她,“不用了,孟侍医不用请了。”
的确,她想她似乎不需要去向他人求证了,以她对子婴的了解,他一旦决定的事情,似乎是不会轻易更改的。
只是,可惜了云婶。
那么的无辜。
姜玉姬在日暮的时候再次去了玉堂殿的书房,偌大的书房里,子婴认真地翻看着桌案上厚厚的一堆简犊里,简犊竹片的交叠声带着细碎的沉闷声响在书房里回**,而桌案旁,只有一名灰衣的寺人小心翼翼地立于桌案前,低眉敛目地研磨着墨石,许是听到了轻微的脚步声,微微抬眼见到了姜玉姬,便轻轻地放下手中的墨石,悄无声息地躬身后退一步,毕恭毕敬地侯于一旁。
姜玉姬轻轻移步过去,子婴的目光依旧深埋在面前的一堆简帛里,头出不曾抬起。姜玉姬抬手示意寺人退下,抬腕拈起墨石,轻轻地研磨着,子婴手中是一卷臣工呈上来的简犊,洋洋洒洒数千字,姜玉姬略略扫了一眼,那简犊字迹流畅、笔力遒劲,言明战后如何休养生息,如何安定天下百姓,如何除禁令、轻关税,如何用人唯才……
夜色渐深,而身旁的子婴,也似乎没有丝毫的困顿和歇息片刻的意思,那一抹灯烛的光影里,姜玉姬甚至发现了几缕早生的华发,和他眉梢眼角无法掩饰的焦虑与倦意,可他只是喝了口手边早已凉透的一杯茶,再次提腕将手中的笔润饱了墨,一次又一次地在片片竹简上提笔疾书。
这般的子婴,似乎,才是自己记忆深处的那个人。
姜玉姬记得在他们情最浓的时候,他们曾一起在书房里听陈逅讲书,夫子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时候,子婴曾感叹着说,倘若他为君王,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地结束战乱,因为战乱,带给所有人的都是一生的悲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