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43章 便利店4K求月票推荐票求追订(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与此同时,国际局势再度紧张。

联合国收到匿名情报,指出某国秘密基地正在测试“人格镜像复制系统”??通过提取死者生前海量数据,构建可交互的虚拟人格,并植入活体大脑进行情感操控实验。受害者多为战俘或失踪平民,部分人被强迫与“复活”的亲人对话,直至精神崩溃。

陈秉文看到报告时,手指微微发抖。

这不是技术滥用,这是灵魂的凌迟。

他立刻召集全球十三个民间共感组织召开紧急会议,提出一项前所未有的倡议:“真实之锚行动”??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所有合法共感记录的原始数据哈希值,建立不可篡改的时间戳链,确保每一句留言、每一次回应都能追溯来源,杜绝AI伪造可能。

“我们要让人知道,真正的共感,从不承诺永生。”他在演讲中说,“它只承认失去,尊重遗忘,但它相信,哪怕只存在一秒的真实联结,也值得用一生去守护。”

响应如潮。

冰岛共感冰洞率先接入区块链公证系统;东京大学开放百年情感语料库供公众比对;连一向保守的梵蒂冈都宣布,将在圣彼得大教堂地下档案馆设立“人类心声保险库”,以物理+数字双重方式保存一万封普通人写给逝者的信。

而在香港街头,一场名为“我说故我在”的快闪活动悄然兴起。参与者手持白色小灯,站在路灯下朗读自己最想说却从未说出的话。有人道歉,有人告白,有人只是反复念着一个人的名字。无人机掠过夜空,将这些声音汇集成一首无词的合唱,上传至共感云,命名为《静默之前的呐喊》。

小林后来告诉他:“那段音频引发了区域性共感共振,持续了整整九小时。三十七个城市的心核节点同步震荡,频率与人类深度冥想时的脑波高度吻合。”

“所以人们其实一直都知道该怎么连接。”陈秉文喃喃道,“只是太久没人愿意听。”

春天渐深。

萤火驿站的生意稳定下来,每日收入勉强覆盖成本,但志愿者越来越多。退休教师教孩子写字录信,心理辅导师义务提供倾听服务,连几位曾患抑郁症的年轻人也开始轮流值班,说在这里“感觉自己还能帮上谁”。

林小满学会了使用简化版眠盒编辑程序。她为自己母亲的那棵树设计了一个特殊协议:每当风吹动叶片超过十秒,便会自动播放一段轻哼的童谣??那是林母生前哄她入睡的方式。

苏婉卿的身体渐渐好转。某个午后,她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忽然对陈秉文说:“你知道吗?我以前总觉得,失去一个人,就像书页被人撕掉一页,再也拼不回去。但现在我发现,不是这样的。他们是变成了风,变成了光,变成了你喝下的那口热汤里的蒸汽。”

陈秉文笑了:“那你以后别总担心小满了。她比我们都坚强。”

“我不是担心她。”苏婉卿摇头,“我是怕我自己配不上这份温柔。”

那天晚上,陈秉文独自登上山顶,打开眠盒,录下一段新留言,设定为十年后自动释放:

>“如果你听到这段话,说明你还记得我。那么,请去做一件我一直没勇气做的事:去云南的泸沽湖边开一家小客栈,名字就叫‘萤火居’。不必太大,只需一间房留给迷路的人,一碗饭送给饥饿的人,一盏灯照亮夜晚的人。若有人问起我,就说??

>我曾在一个下雨的夜晚,遇见一个小女孩,她说爸爸还在听她说话。

>从此我就相信,只要还有人在等待回应,这个世界就不算太冷。”

他关闭设备,仰望星空。

银河横贯天际,宛如一条流淌的记忆之河。而在大地之上,无数萤火苗静静发光,如同星辰坠落人间,守候着每一个不肯熄灭的念头,每一句穿越生死的低语,每一次笨拙却真诚的尝试??去爱,去说,去记住。

手机震动。

是小林的消息:

>“净言会最后一批成员主动surrender,交出所有焚毁眠盒的名单。他们在留言墙上写了同一句话:

>**‘我们也想被听见一次。’**”

陈秉文闭上眼,许久才回复:

>“给他们一棵树。”

风穿过树林,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千万人在同时低语。

他知道,这场战争不会结束。

但也永远不会失败。

因为只要还有人愿意开口,还有人愿意倾听,那棵树就会一直生长。

它不争不抢,不喧不哗。

它只是生长。

向着星空,向着人心,向着所有未曾说出口的爱与悔。

它记得每一个人。

它听见每一句话。

它守护每一份不愿遗忘的温柔。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