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章 中日恩仇数百年(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十五章中日恩仇数百年

日本人向中国学习了两百多年后,又转向西方,逐渐成为亚洲最为西化的国家。19世纪日本曾经有过攘夷的情况,但一旦开始“脱亚入欧”运动后,在《世纪之交的日本》那幅木刻画所表现的亚洲战争场面里,日本人都魁梧高大,皮肤白皙。

美国学者戴蒙德(JaredDiamond)认为,不同的民族遵循不同的发展道路,原因在于民族生存环境的差异,而不是民族自身在生物学上的差异。他关注气候,认为农耕文明之所以在亚欧大陆达到最高水平,因为亚欧大陆是个“横向”的大陆,而非洲和美洲都是“纵向”的。因此,一种粮食作物被驯化后,可以很快在亚欧大陆上传播开来。

戴蒙德的“自然条件决定历史进程”的理论如今相当流行。他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获得了1998年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

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解释中国人没有远涉重洋去朴次茅斯,而英格兰人总是驾船四处游走。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日本人和中国人对外界事物的不同反应。或许,日本根本不属于亚欧大陆。

1853年,美军舰队由佩里(Mattheerry)率领来到横须贺(YOKOSUKA,位于日本神奈川县南东部三浦半岛的城市中部东岸,北邻横滨,扼东京湾口,为首都东京的门户),用坚船利炮逼迫日本人打开国门。后来,日本人却把侵略者佩里当成一个恩人来纪念。他们认为,如果没有佩里,日本可能继续闭关自守,沦为殖民地。思想家福泽谕吉在其所著《文明论概略》中说:“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福泽谕吉在报纸上发表《脱亚论》文章,主张日本“所奉行的主义,惟在脱亚二字。我日本之国土虽居于亚细亚之东部,然其国民精神却已脱离亚细亚之固陋,而转向西洋文明”。他还呼吁说:“我国不可狐疑,与其坐等邻邦之进,退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离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

到现在为止,福泽谕吉仍然是一万日元钞票上的头像。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没有很好的农业基础、没有足够食物的国家,不得不依赖进口,向外索取或者交换,最终竟然大半都获得成功,而且其成功极其辉煌,远非重视国内粮食产量的国家所能比。英国、荷兰、日本以及瑞士等国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1743年,乔治·安森来到广州,他走后,中国官员的想法是,这些人不过是“过路的神仙”,事实上此后外国人经常不请自到。凡提及辛亥革命和晚清历史,就难免提到中国和日本这对东亚兄弟,如何在历史的长途赛跑中互为师友,造就了后来的复杂关系。

菅原道真是中日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以个人的力量中断了日本的遣唐使制度。

623年,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到日本。他们向天皇报告说,大唐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应该派使节赴唐学习,以增加日本国的竞争力。630年,舒明天皇派出了第一位遣唐使。从630年至895年,日本朝廷一共发布任命遣唐使共十九次。其中,任命后因故终止三次,实际成行十六次。这十六次中,其中一次仅抵达朝鲜半岛的百济国,还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陪同唐使前往中国),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居未归,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名副其实的遣唐使仅十二次。

菅原道真在日本的影响很大。现在在日本,凡是考试的人都喜欢去北野天满宫朝拜,上书“请菅公保佑”,云云。天满宫在日本共有一万三千多家,菅原道真对日本的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可见一斑。894年,菅原道真被任命为遣唐使,但他以大唐处于内乱时期为由,建议取消遣唐使制度。从7世纪开始从未中断的这一制度,因菅原道真“怕死”,真的被取消了。

遣唐使制度之所以被废止,除唐政局动**以外,还因经过两百多年的引进移植唐代文化,日本已基本上完成自我进步,并在此基础上萌生了具有日本特色的本国文化,因此对中国文化学习的需求已不那么迫切。何况,每次遣唐活动耗费巨大,路途艰辛也让使臣心存畏惧。唐朝赴日贸易不断增加,客观上可以弥补以前靠遣唐使捎带唐货的需求。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菅原道真的奏请,第二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从那时起,日本开启了国风文化时代,平假名和片假名开始盛行。

在学习的过程中,日本并没有放弃对中国教师地位的挑战。

龙朔三年(663年),天智天皇以援助朝鲜半岛的百济为名,命人率日军精锐两万七千余人向新罗发起进攻。日军进展顺利,夺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

九月初八,庐原君臣率水军万余人渡海而来,准备在白江口登陆。唐军大将刘仁轨领兵率先到达白江口。二十七日,日本水军也从海上抵达白江口,两军遭遇。当时唐朝水军为七千余人,战船一百七十艘;日本水军万余,战船一千多艘(从这些数据可看出,唐水军舰船比日军舰船更大)。二十八日,日本诸将和百济王与唐朝水军初战,被击败。但日军仍盲目地高估自己的实力,错误地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日本书纪》卷二十七《天命开别天皇》),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不观天气变化,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这场主动进攻给日军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战船被毁四百多艘。百济再次得以平定,只有迟受信据守任存城不降。

白江口海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海战,陆上日本军队闻讯大惊。“相谓之曰:‘州柔(即周留)降矣,事无奈何。百济之名绝于今日,丘墓之所,岂可复往?’”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664年开始在日本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四道防线,以备唐军渡海入侵。

后来抗战中,学者傅斯年对罗家伦说,生了孩子要取名仁轨。有人追问,他说:“中国第一个在朝鲜取得对日作战胜利的人,就是唐朝的大将刘仁轨啊。”

值得玩味的是,日本“去中国化”刚好一千年后,便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中国。

中日矛盾在19世纪70年代再次抬头。清光绪元年(1875年)五月,日本政府借口琉球船民在台湾避风为高山族人所杀(当时日本已将琉球视为宗藩体系属国),命中将西乡从道担任台湾事务都督,带领三千六百人登陆台南,企图全面控制台湾。作为应对,清廷委派沈葆桢为钦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

1875年6月14日,“安澜”、“伏波”、“飞云”、“万年清”和“济安”各舰船在闽海集结成队。沈葆桢率领法国船政监督日意格、布政司潘霖、帮办斯恭塞格等随员出发,三天即抵达台湾。潘霖、日意格直接和西乡从道谈判。与此同时,沈葆桢本人加强防御工事,协调海陆军队积极备战,光是利用舰船运兵,很快就有超过一万军士渡海到达台湾。这样,清廷驻台陆海军总兵力明显超过了日军。

在实力上占优后,沈葆桢才施展自己的外交手段。他与日本司令官西乡从道相见时说,中日两国海军尚在萌芽状态,如果贸然开战,西方列强会看清双方底蕴,对彼此都是损失。他建议说,不如各自撤军,“二十年之后再见高下。”西乡从道“大为感动”(其实是不打无必胜之仗),于是罢兵北归。此后二十年,沈葆桢为筹措海军军费绞尽脑汁,而慈禧太后却挪用北洋军费修筑颐和园,南洋军费也被左宗棠移去治理河工。二十年后甲午一战,清兵果然大败。

1875年日军从台湾撤军,占尽了便宜。柳原前光、大久保利通当时相继抵北京谈判,清廷被讹诈五十万两白银。加上考虑到沈葆桢所说不无道理,日军这才撤兵台湾。通过这次交手,清政府的底牌已经被日本看得一清二楚。

西乡家族见证了日本发展为强国的过程。西乡从道之兄西乡隆盛被称为“倒幕元勋”,也是“维新三杰”之首,任陆军大将。在台湾事件后两年,西乡隆盛因不满政府发动叛乱。明治天皇下诏斥之为“贼”,命令全国之兵讨伐西乡。前后历时八月,西乡隆盛兵败剖腹自杀,史称“西南战争”。

这场战争惨烈异常,在日本,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均将其视为“叛乱”,至今未变。然而,对于叛军首领西乡隆盛,日本人则多敬其私德,认为他仅是与天皇政见不合的英雄人物。西南之役硝烟未散,政府军决战主将谷干城就前往西乡墓前赋诗凭吊,昔日对手胜海舟为之立诗碑。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更是撰文评论:若以绝对服从政府权威为衡量标准,则因“倒幕”建立的现政权亦属非法。五年后,西乡隆盛之子长大成人,明治天皇亲自出资送其到德国留学。八年后,宫内省次官提议,明治天皇带头,一共两万五千人响应,集资为西乡隆盛建铜像于东京上野公园,至今犹在。

如果说7世纪的唐朝的确给日本提供了师法之楷模的话,中国自始至终都没有视日本为老师。

日本人向中国学习了两百多年后,又转向西方,逐渐成为亚洲最为西化的国家。19世纪日本曾经有过攘夷的情况,但一旦开始“脱亚入欧”运动后,在《世纪之交的日本》那幅木刻画所表现的亚洲战争场面里,日本人都魁梧高大,皮肤白皙。

在辛亥革命之前和中国的竞争中,日本产生了影响民族性格形成的理论基础:武士道精神。1716年,山本常朝和田代阵基的《叶隐闻书》,奠定了武士道的基础。

山本常朝出生时,父亲已经七十岁了,他是由自己的大侄子带大的。这名怪才的理论,使日本人综合学习多元文化后,终于产生质变,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性格。以前,日本人视和中国攀亲为荣誉,如桓武朝的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在《群书类从》里就这样介绍:“大将军坂上田村麻吕者,出自汉高祖皇帝。”

甲午战争中,清朝人的迂腐无能给日本留下了深刻印象。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年已花甲的吴大澂奏请出关抗战。这位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堪称爱国者,他曾在吉林边疆防御沙俄入侵,反对葡萄牙强占澳门和香山七村时,明确站在保卫国家利益的立场上。

光绪帝赞扬他“奋勇可嘉,著照所请”。吴大澂得令出征后,便公开发出如下的战斗檄文:

为出示晓谕事:本大臣奉命统率湘军五十余营,练习三月之久,现由山海关拔队东征。正、二两月中,必当与日本兵营决一胜负。本大臣讲求枪炮,素有准头。十五、六两年所练兵勇,均以精枪快炮为前队。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能进不能退,能胜不能败。湘军子弟,忠义奋发,合数万人为一心。日本以久顿之兵,师老而劳,岂能当此生力军乎?惟本大臣以仁义之师,行忠信之德,素不嗜杀人为贵。念尔日本臣民,各有父母妻子,岂愿以血肉之躯,当吾枪炮之火?迫于将令,远涉重洋,暴怀在外。值此冰天雪地之中,饥寒亦所不免。生死在呼吸之间,昼夜无休息祗候,父母悲痛而不知,妻子号泣而不闻。战胜则将之功,战败则兵之祸。拼千万人之性命,以博大岛圭介之喜快。今日本之贤大夫,未必以黩武穷兵为得计。本大臣欲救两国人民之命,自当开诚布公,剀切晓谕:两军交战之时,凡尔日本兵官逃生无路,但见本大臣所设投诚免死牌,即交出枪刀,跪伏牌下。本大臣专派仁慈廉干人员收尔入营,一日两餐,与中国人民一律看待,亦不派做苦工。事平之后,即遣轮船送尔归国。本大臣出此告示,天地鬼神所共鉴,决不食言,致伤阴德。若竟迷而不悟,拼死拒敌,试选精兵利器与本大臣接战三次,胜负不难立见。迨至该兵三战三北之时,本大臣自有七纵七擒之法。请鉴前车,毋贻后悔,特示。

立志效仿武侯七擒七纵,现实情况又如何呢?1895年3月初,日军接连攻陷牛庄、营口和田庄台,湘军损折大半。3月17日,清廷以吴大澂“言大无实”,撤去其帮办军务,又令他赴京听候处罚。3月28日,在廷臣朝议之后,清廷又改了主意,命湖南巡抚吴大澂“著即赴湖南本任,毋庸来京”。

3月29日,吴大澂写奏折谢恩,对自己的书生意气感到沮丧,“伏念臣一介书生,未经战阵,徒以倭寇猖狂,迫于忠愤,不自量力,愿效驰驱。枪械尚未到齐,训练亦无成效,冀分宵旰之忧勤,罔计军情之利钝,谋之不善,咎实难辞。圣训谆谆,恩旨尚嘉其勇往;私衷惴惴,臣心实昧于机宜。在朝廷,曲于矜全,仍畀以封圻之重任,而夙夜弥深惕厉,更当图报称于将来。一息尚存,敢望补过尽忠之义;四夷未靖,犹切卧薪尝胆之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