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寡头战争(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6章寡头战争

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曾是俄罗斯七大寡头之一,从他的发迹到崛起,再到沦为阶下囚,整个过程其实是对那一时期的俄罗斯以及其石油政治的最好诠释。

依靠政治资源发迹

霍多尔科夫斯基生于1963年,出生在莫斯科的一个工程师家庭。霍多尔科夫斯基从其父那里继承了一半的犹太血统,由于这个缘故[39],他大学毕业后的梦想是去军工单位工作,对其他相关部门并不感兴趣。当时,由于苏联的经济结构已经严重畸形,在官僚政治的影响下,军工复合体成了整个苏联权重最大的经济部门,对普通人而言,军工企业职位的“含金量”也是最高的,因此多数毕业生都对军工行业的工作趋之若鹜。而出于保密考虑,苏联军工单位往往很少录用犹太人。

虽然未能如愿,但霍多尔科夫斯基就业的单位也不算太差,他成了当时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的团委副书记,而正是这个位置,为他今后的发展打开了第一扇门。

霍多尔科夫斯基担任大学团委副书记的时候正好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油价大跌导致外汇收入减少,使得苏联政府的财政状况急剧恶化。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采取的应对措施就是放权:给各个基层组织更大的自主权,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经费问题。在当时,这一措施被称为“经费自筹计划”,在这一政策背景之下,像共青团这样的组织也获得了支配自己收益的权利。

“经费自筹计划”使得苏联大学中的共青团变成了事实上的商业实体。霍多尔科夫斯基借助共青团的资源,开办了一家青年咖啡馆。按照霍多尔科夫斯基本人的回忆,这一次的经营并不算成功。不过,这至少让他明白了资本和权力结合后所带来的收益。此后不久,霍德尔科夫斯基真正的机会来了。

苏联的经济由于油价的影响即将跌到谷底,苏联政府为此不得不开始在货币政策上实行“双轨制”政策——当时官方事实上在同时发行两种货币,一种是我们所熟知的卢布,主要是用于给企事业单位支付工资,这种货币可以在市场上自由流通;另外一种是非现金的信用汇票,俄语叫“贝兹纳里钦耶”,这只是一个虚拟的记账单位,是以政府补贴的形式发给企业,可以用于特定场合的支付。

理论上说,这种信用汇票和卢布是不能混同使用的,也不能互相兑换。说白了,所谓的“贝兹纳里钦耶”和中国过去的票证有几分类似,都是政府在维持财政支出和避免通胀之间所采取的折中措施:政府财政紧张,但又不敢随便乱印卢布——那样会导致经济通胀,于是就有了这种流通受限的信用票据。随着财政愈发紧张,“贝兹纳里钦耶”越印越多,可卢布供应却非常紧张,虽说从官方的概念来讲两种货币是等值的,但在黑市上卢布的价格通常是“贝兹纳里钦耶”的10倍。

到1987年,戈尔巴乔夫将经济领域的国家管制全面放开,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私有化公司。这些公司的主要业务是和国外进行贸易,对外贸易使得他们手里握有数量可观的外汇,但比较麻烦的是,他们手里缺乏能在苏联国内流通的货币——卢布原本就供应紧张,“贝兹纳里钦耶”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之下,私营公司也很难拿到。因此,这些私营企业急需有效的融资机制。

与此同时,为了在年轻官僚中获得更多的支持,戈尔巴乔夫默许共青团涉足商业活动,各级共青团组织经常以“科学活动”的名义举行选美比赛,搞流行音乐会。而除此以外,他们的“科学活动”还包括了卢布与信用货币之间的相互倒卖——事实上苏联的私有化首先是从货币私有化开始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霍多尔科夫斯基拉着一批年轻同事,组建了“青年科学技术创造力中心”。在申报项目的时候,他们填写的业务是“帮助科学研究机构确定项目合同”。

而事实上,这家中心主要的“科学活动”则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利用他在共青团和苏共人脉,以极低的代价大量套取各个单位的“贝兹纳里钦耶”,当这些汇票积累到一定数量,他们又去找那些私营的外贸公司,以高价兑换他们手中的外汇,最后利用手里拿到的硬通货从海外购买电脑、伏特加等紧俏商品在国内出售,以此换回更多的“贝兹纳里钦耶”,然后投入到下一轮的套现。这样一个循环下来,霍多尔科夫斯基能够赚取六倍的利润。

值得多说一句的是,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发迹史在国内的一些文章中常常被简化:霍多尔科夫斯基是由于自己的犹太血统,在大学毕业之后被军工企业拒绝录用,接着通过在国内出售电脑,攫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整个就是一“中关村”草根成为大富豪的励志故事。简化版的故事中,每一个元素都是真实的,但它却没有告诉我们,其实权力和人脉才是霍多尔科夫斯基起家的关键——霍多尔科夫斯基有句名言,“成功不是靠钱,是靠你有没有后台。那时,你必须得到政治保护。”

在发迹过程中,霍多尔科夫斯基仰仗最多的恰恰就是行政资源。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的时候,霍多尔科夫斯基自己也承认:“我们没有遭遇任何来自国家机关方面的阻碍。”在当时的苏联,如果没有政治领域的特别庇护,想要在这个灰色领域游走自如是难以想象的。靠着共青团里的人脉,霍多尔科夫斯基可以同时启动上百个这样的交易——在最好的时候,霍多尔科夫斯基可以同时签署500个这种“科学研究合同”,为他工作的人数在那时达到了5000人。

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厉害之处则在于,在利益分配上他比其他人都要“慷慨”:他的同事、为他提供庇护的领导干部、与他签署“科学研究合同”的企业和研究所的官员……利益链条的所有人都会按照固定的比例按时得到自己的那份钱。这又为霍多尔科夫斯基换来了更为广阔的人脉,当时不止一个官员拍着霍多尔科夫斯基肩膀说:“你将是我们实验性的资本家,孩子。”[40]——他的庇护者甚至包括克格勃官员。

就这样,在两年时间之内霍多尔科夫斯基共积累了100万美元的财富——在后来的私有化浪潮中,拥有5万职工的车里雅宾客拖拉机厂才卖了220万美元。

依靠混乱崛起

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1989年霍多尔科夫斯基迎来了登上第二级台阶的机会。那一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下,苏联政府在短时间内彻底放开了金融管制。几乎在同一时间,霍多尔科夫斯基利用在高层积累的关系网,成立了苏联第一家私人银行“梅纳特帕”银行。自成立之后,梅纳特帕银行就一直同政府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关系。1990年霍多尔科夫斯基除了是私人银行的老板之外,同时还兼任俄联邦总理的经济顾问——一个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可以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这意味着什么不难想象。

1991年,俄罗斯副总理盖达尔开始推行所谓的“五百天跑步进入资本主义”的改革计划,霍多尔科夫斯基和他的梅纳特帕银行此时已经占据了整个餐桌上最好的位置。

1991年“8·19事件”时,霍多尔科夫斯基非常坚定地站在了叶利钦一边,这一次“押对宝”使他赢得了更多的政治筹码。“8·19”事件结束后,当时参与政变的两位高官尼古尼古拉·克鲁齐纳和格奥吉尔·巴浦洛夫相继跳楼自杀。他们的自杀使上亿美元资金的流向成为谜团。当时俄罗斯国内很多人怀疑霍氏的梅纳特帕银行保管着这笔资金,并将它转移到国外或是吞没。然而由于霍多尔科夫斯基之前在政治上选对了支持对象,这件事后来没有人去认真调查过。

由盖达尔推行的“休克疗法”,是把霍多尔科夫斯基推向顶峰的最后一级“助推器”。苏联解体后,副总理盖达尔和叶利钦的高级顾问丘拜斯继续推进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他们对所有的国有企业进行估值,然后以此为依据大量发行私有化凭证——资产券,并将这些“资产券”发给民众——理论上说这等于是全民平分了苏联的国有资产,可事实上却远不是这么回事。由于那个时候国家已经进入混乱状态,人们连日常的温饱都无法保障,所有的人在得到这些资产券后,除了尽快把它们出手换几镑面包外,再无别的用处。

因此,这些发放给民众的“资产券”很快就被私人低价收购。不少文献里认为这是如今俄罗斯寡头产生的源头,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寡头是靠收购资产券起家的。这是为什么呢?你用低价把资产券收购回来后,理论上讲你确实控制了企业,可那个时候俄罗斯上下一片混乱,大量的苏联国企根本没有资金来维持运转,而持有资产券的这些人同样没有能力注入资金,如果想获利,唯一的途径就是把“资产券”转手倒卖出去,这就成了一种“击鼓传花”式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反复易主,却始终看不到资金注入,时间一长必然会宣告倒闭;而那些炒作“资产券”的人也没有太好的下场,因为这击鼓传花的游戏,“鼓”总有停下来的一刻,那些有资金却没有足够政治资源的人自然也就成了牺牲品。

而此时恰恰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千载难逢的机会。在经过几轮折腾后,卢布已经大幅贬值,不光在国外,在国内也已失去了信用。这时谁掌握了足够的美元,谁就将是整个俄罗斯经济的主宰,而梅纳特帕银行手中恰恰掌握着大量的外汇。

苏联时期留存下来的国有银行由于卢布贬值和挤兑,事实上信用已经破产了。这个时候政府需要钱,国企也需要钱,霍多尔科夫斯基于是就变成了政府和企业的最大债主——只有通过梅纳特帕银行才能获得贷款,国企才能生存下来,政府才能正常运作。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金融业务就不仅仅经营贷款层面的业务了,还开始向联邦政府提供财务管理,从政府各部门的巨额账户,到为联邦政府各内部机构之间的资金转移提供渠道,全部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名下这家银行的业务。除此之外,那些前苏联的高官在苏联解体过程中都获得了大量财富,而这些非法所得的洗钱活动,也同样是在梅纳特帕银行进行的。

这就构成了一种**裸的官商勾结关系:霍多尔科夫斯基借助政界的关系网获得了更大的利润,这些利润又让他有足够的资源来不断拓展人脉。这种游戏玩到最疯狂的时候是在1993年,那时俄罗斯每个月的通货膨胀都在两位数,银行交易中心只要把政府部门转出转入的资金截留几天,拿出去炒卖外汇,就可以发一笔横财,因为进账太快,数目太大,以至于公司内部都难以统计获利数额。

在这种疯狂的游戏当中,俄罗斯多数人又得到什么呢?1993年,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840%,到1994年通胀率有所下降,但依然高达224%。由于财政紧缩再加上资本外流,每年从国内流出的资本达200~250亿美元。后来有人做过统计,在这几年中俄罗斯遭受的财富损失相当于苏联卫国战争的2。5倍。

紧接着,叶利钦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政府已经无力偿还包括霍多尔科夫斯基在内的这些寡头提供给政府和国企的贷款。而叶利钦还没有能力赖账,因为他的上位完全是基于寡头们的支持。霍多尔科夫斯基与另一个银行业的寡头波塔宁,向政府提出这样一个建议:用国企的股份来抵偿贷款——后来这被称为“贷换股”计划。这一计划被提出后,得到了副总理索斯科维奇和丘拜斯的大力支持。虽然这个计划在俄国家杜马遭到了激烈反对,但俄罗斯政府最终还是强行通过了“贷换股”计划。

由此,霍多尔科夫斯基拿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1995年12月8日,对尤科斯石油公司进行拍卖(尤科斯公司控制着苏联远东地区主要的几块大油田,它的产油量几乎占到俄罗斯的三分之一),在拍卖中,尤科斯45%的股权就是以贷换股的形式拍卖给了霍多尔科夫斯基,剩下33%的股权以拍卖的形式被霍多尔科夫斯基购得。最终,霍多尔科夫斯基一共花了3。5亿美元,就获得了尤科斯公司78%的股权,成了绝对的控股方,而那个时候尤科斯的估值是7亿美元——事实上霍多尔科夫斯基赚到的远不止两倍这么多。

到了霍多尔科夫斯基名下两年后,尤科斯公司在莫斯科证交所上市。此时尤科斯公司的市值达到了70亿美元——无论如何经营有方,一家石油公司的价值也不可能在两年内暴涨10倍,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当初7亿美元的估值完全是被低估了。正是这次性价比高得匪夷所思的拍卖,彻底奠立了霍多尔科夫斯基在俄罗斯的寡头地位。

而霍多尔科夫斯基在1995年拍卖中所支付的3。5亿美元的来源同样非常可疑:当时和霍多尔科夫斯基竞争的有三家银行,它们联合组成了一个新的金融体和梅纳特帕银行进行竞争,其中一家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对《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霍夫曼抱怨说:“霍多尔科夫斯基其实是在用尤科斯公司的钱来购买尤科斯……他们偷走了这家公司”;当时负责贷换股计划监督工作的青年改革派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科赫也曾经暗示过,霍多尔科夫斯基是利用他和尤科斯公司上层的关系,从公司内部划走了这笔钱,然后用这笔钱进行了竞拍。

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在2003年和2004年,两次被美国的《福布斯》杂志列为俄罗斯的首富。富可敌国加上帅气的形象,使他成了俄罗斯白领阶层的偶像,在媒体的刻意塑造下,他成为了一个完美励志故事的主角,众多年轻人成了他的“粉丝”——那段时期,俄罗斯的是非观已经彻底混乱了,财富成了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人们普遍忽视了财富背后的东西。

是危机?还是机遇?

成为寡头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与其他6个金融寡头成了俄罗斯最有权力的七大寡头。当时的俄罗斯前总理盖达尔曾说过这么一番话:“在高峰时,7至10个寡头才是真正的政府,他们可以随意撤换总理,推行有利于他们的经济政策。”这并非虚言,1996年叶利钦能够在种种社会问题未能解决的情况下得以连任总统,就是七大寡头支持的结果;即便是普京的上任,最初同样也是得到寡头们的支持。在当时,无论你是谁,只要得罪了他们,你在这个国家都将寸步难行。

七大寡头中最高调的是别列佐夫斯基,英国的记者曾称这个人为“教父”,即便是在叶利钦面前,他同样是一副趾高气扬、高高在上的样子。除了他之外,掌握着传媒业的古辛斯基同样非常高调。霍多尔科夫斯基虽然同样位列七大寡头,但行事却少了几分飞扬跋扈,这种“低调”的性格让他在公众中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形象——人们把苏联解体后靠重重黑色、灰色交易发家的寡头称为“土匪资本家”,而霍多尔科夫斯基“文质彬彬”的形象,加上媒体的美化宣传,让很多俄罗斯人对他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

而真实情况则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对俄罗斯国力的侵蚀,可能比其他六大寡头更加可怕:1998年起,俄罗斯遭遇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当时,量子、老虎等海外对冲基金开始在俄国布局准备做空卢布。这期间发生了一个非常诡异的现象,霍多尔科夫斯基名下的梅纳特帕银行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大部分资产就已经转移到了其他的金融机构。

金融危机爆发后,梅纳特帕银行随即就面临倒闭,但这个时候它不过是一个空壳子。在进行最后资产清算的时候,法院甚至没法得知梅纳特帕完整的财务状况,因为装有所有财务文件的那辆卡车在到法院之前莫名其妙地翻到了伏尔加河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翻车?这个恐怕只有天知道。

七大寡头的政治格局由于这场危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寡头们的经济基础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当然,霍多尔科夫斯基除外。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