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发难(第1页)
33。发难
杜广兰终是退让了。
京中有关陈阅舞弊的流言也渐渐止息。
此事之后,左右丞相在朝中,相安无事地过了一年。
一年的时间不过弹指。
陈阅的学生们入了朝,发展得算是顺利,慢慢站稳了脚跟,也有了几分气候,甚至还颇有些崭露头角的新贵。
其中有几位外放的进士,已能同杜相门生,在北方诸州,一争高下了。
允杜相插手赵太尉留下的缺,是皇帝在施以威胁之前,早答应了太后的。只是杜相不争气,让陈相在虎口抢了食。皇帝乐见其成,当然不会再出手相助。
至于江南,杜相仍牢牢把握在手中,陈相点去的人,暂时还无建树。
当然,三甲统共几百人,除了二相门生,还余下不少人。
譬如念儿的庶兄,周文铎。他以刑部侍郎周衍之三子之名义入朝,自然与长兄一道,于翰林院供职。
不过,他明面上虽如此,但因他考前请亲妹念儿,托陈相指点过一二,心怀感激,且他对陈相大儒之名多有钦慕,故而暗地里与陈党私交甚密。
此事并未叫他父亲周侍郎发觉。
京中世家子,如周文铎之人还有不少,都如他一般,向往陈相之高义,都算是暗处偏向陈党的一股势力。
因了这些种种,陈阅这一年收获颇丰,不由得自矜起来。
他对皇帝,并不如曾经一般又敬又怕了。
在朝中有了自己的势力,他便自然而然地开始琢磨自己的地位了。他毕竟是皇帝亲自请来的高人,一年之内便能组织起与杜相抗衡之力,还是要有些高人的架子的。
如一年前那般,被皇帝用舞弊之嫌威胁,便战战兢兢地被牵着走,是万万不可再有的。
况且,皇帝当时话说得绝,行动上却不敢不助他。他当时要能看清这层,也不至于动用私底下的力量,压下京中的流言,更不至于被皇帝一吓,便乖乖照做,甚至还能借此与他讨价还价一番。
皇帝毕竟年轻,不足为惧。陈阅想。自己有了势力,日后的底气便更足了。
因此,陈阅认为时机已成熟,此时正是该向杜相主动出击,进一步扩大势力的时候。
他不与皇帝商讨,公然在朝堂之上,以江南盐政的名目,突然发难,矛头直指左相杜广兰。
“梁州乃产盐之地,其下所辖乌回、蓝溪、金泉三县上书,揭发梁州盐引、盐量、盐税之数无法对上,存在巨大亏空。”陈阅伏身叩首,声音回**在高阔的宫殿中,“臣昨夜接到三地县令来报,来不及入宫禀明。但臣深知此事非同小可,请陛下明察!”
皇帝很不喜欢在朝会收到什么新消息,除非是十分突然之事,如边关战报,他都偏向先得了臣下的消息,才再让人在朝会中提出。
不过,此时的陈阅并不愿意照顾皇帝的喜好。
他虽然跪着,声音却越发激昂,没有丝毫畏惧:“三位知县皆为清正直臣,冒着危险,绕过梁州诸人,将证据送入我手,实乃我辈楷模!”
他甚至抬起头,直视着皇帝的眼睛:“为防有奸人害命,臣恳求陛下,调拨人手,严加保护三人,待大理寺断案之时,再请他们当堂作证!”
语毕,他立刻低下头,重重地磕在地上,发出沉闷而厚重的声响。
梁州知府,正是杜相门生,与江南杜家往来甚密。陈阅这么说,不仅是将他推到风口浪尖,更差直接挑明了说,左相杜广兰要毁灭证据,害人性命了。
随着陈阅的再次叩首,朝臣的队伍里也站出了些人,随着陈阅纷纷而拜。
一眼望去,颇有种慷慨热烈的气氛。
皇帝坐得高,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户部、吏部皆有人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