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复命(第1页)
34。复命
三月过去。
刑部侍郎兼巡盐御史周衍,携梁州知府回京复命。
至于陛下如何定夺,朝中尚未传出什么风声。
正当此时,周府太太托人给念儿递了信。
送信的太监长相十分平凡,丢到人堆中十分不起眼。
他借着司膳处的差使,悄悄将信交给了念儿。
“娘娘,家中有信。”他趁念儿的宫人布菜之时,偷偷凑近她,低声道。
念儿还未反应过来,信封硬硬的一角便戳上了她的小臂。
她猛地抬头,看了一眼说话的太监。
他低眉顺眼地侍奉在她身前,头埋得很深,除了袖口露出的信笺,礼数周到,毫无异状。
念儿迅速抽出信笺,藏入了自己的袖子。
又从腰上的荷包里,数出几粒银子,塞给他。
这太监无声地退下了。
让念儿惊讶的是,他潜藏在其他宫人中,丝毫不惹人注意。
她从来不知道,家中竟有门路,认识这样的人,能将信传入宫中,再平安送到她手上。
拆开信封,信中所写的,却不全是好消息。
太太先报了平安。她告诉念儿,周侍郎已经完成了陛下的嘱托,查清了梁州一案,平安归来。家中光景,还算是平稳。
只有一件小事,她觉得念儿应当知晓。太太写道,不久前,太学学子在端阳门前长跪请愿,梁州知府既已归案,请陛下速速决断,还梁州百姓一个公道。此事闹得满城风雨,念儿虽居于深宫,也应当听说过。而太太要说的,正是周家三子周文铎。他也参与了端阳门前的请愿,不仅参与了,甚至是组织者之一。
周侍郎观之,猜测陛下不日便要拿他们问罪。他尝试劝过儿子,却劝不住,反倒吃了一记闭门羹。周文铎躲到公署之中,拒不见他。
不过此事也无需念儿忧心,周侍郎已于陛下面前澄清,若周文铎当真被羽林军缉拿,下了大狱,老爷自有方法处理。
太太提到此事,是提醒念儿注意,近些日子先蛰伏,少出风头,尤其不要在宫中提到她的三兄,免得犯了忌讳,对她不利。待事情办妥,家中会再递信通知她。
可念儿如何不能忧心?
她紧紧揪着信纸,无意识地卷着纸角,手心里冒出了微微的汗。
新纸锋利的边缘,被她捏得潮湿而柔软。
太太写信时,只是说父亲猜测,陛下会将请愿之人关押,而当她收到信时,猜测不仅成了现实,甚至已经传到了她的耳朵里。
端阳门一事,闹得极大,陛下亲旨,所有请愿之人,皆押入天牢候审。
不知三兄此时是否还在狱中?父亲是否已将他营救出来了?
父亲做钦差这三月,她的心便时时悬着。她甚至还会偷偷去皇后处打听消息,尽管得不到什么准话。
如今家中突然告知,三兄出事。她心中刚落下来的大石,又悬了回去。
三兄毕竟是她的胞兄。他在家时,虽不愿搭理她,甚至很有些嫌她。但他好歹与她相处日久,再怎么不喜她,至少还是借了书给她看。他已经是与她最亲密的兄弟了。
抛开对自己三兄的观感,念儿还要考虑到姨娘。
姨娘最重视他。
三兄不是同长兄一道,在翰林院任职吗?怎么就去请愿,以至于进了天牢?要知道,天牢里关押的,历来都是重刑要犯。
也不知三兄这次,是犯了何等的大罪。虽太太信上说,事情尚在父亲掌控中,无需念儿担心。但谁又知道,她是不是怕念儿在宫中心绪不宁,故而拿这些话来稳住她?
无论事实如何,姨娘她定要为兄长着急的。
念儿的心揪了起来。
该如何是好?
她迫切地想知道三兄的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