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安(第3页)
“不如皇后娘娘把这事交给臣妾,臣妾一定把太后的宴会,办得新奇又漂亮。”贵妃又补充道,“不过太后与臣妾,当然不如与皇后娘娘亲,娘娘办成什么样子,她都会喜欢的。”
她这样明着说,当然不是要揽功抢活,就是想膈应膈应皇后。
贵妃和皇后向来水火不容。皇后是中书丞相杜广兰的女儿,杜丞相是太后的兄弟,皇后是太后的侄女。而贵妃是太尉赵如海的女儿。皇帝登基时年幼,太后指二人为辅政大臣,一文一武。
徽和年初,北方戎狄来犯,赵太尉自请出战,拒敌关外,迫得戎狄自请为属国,岁岁纳贡。此役声震朝野,皇帝大喜,加封太尉为镇国大将军。从此,赵家雄据北方,大权在握。
此消彼长,杜家却有些式微了。
先帝驾崩之时,太后原是以母家联合赵如海,推举皇帝上位,怎料如今权柄旁落,杜家只得于江南蛰伏。不过,皇帝又在太后的示意下,给同父同母的弟弟瑞王,在南方指了一块富裕的封地,杜家凭着与皇帝和瑞王的关系,也算的上是除了赵家之外,天下最煊赫的大族了。
因此,皇后之所以是皇后,就是因为太后力保。太后是皇帝的生母,皇帝自然要顾及母亲。若非如此,贵妃或许就是皇后了。
皇帝虽然重规矩,对皇后向来都很尊重,但他对贵妃却也极为宠爱,贵妃的宫殿极尽奢华,想要什么赏赐,皇帝尽量都会满足。
因此,贵妃很愿意在口舌上与皇后争锋。
皇后听了她的话,沉下脸来,但她自持身份,没有开口。
贵妃火上浇油:“前些日子的中秋宴,皇后娘娘忘了吗?有位妹妹给陛下献礼,送的是个荷包还是什么来着?惹得陛下不快,说那礼物没花心思,那位妹妹也胆怯得很。你看,如今连陛下也喜欢大胆时兴的玩意,再办这些中规中矩的宴会,索性大家都讨个没趣。”
这话却刺着了念儿。说得就是她。
陛下是说她心思不定,卑弱怯懦。念儿记得清清楚楚。
皇帝说的每个字,都牢牢地钉在她身上。她还记得,皇帝从未当众训斥过什么人,她是第一个。
她当时伏跪在地上,皇帝没说起,也没说罚。地面冰冷,让她整个身子都发着抖。
不知过了多久,是皇后出来,叫她回去禁足一月,谨学宫规,抄经静心,这才了结这件事。禁足算是很严厉的惩罚了,禁足久了,难以得见天颜,自然而然也就容易被遗忘了。此后,宫中奴婢渐渐懒怠,有大胆的,甚至会克扣妃嫔的衣食。幸好,此时正逢宴中,皇后把威仪看得重,愿在皇帝面前表现得宽和大度,便只罚念儿禁足一月。
今日是她禁足解除后的头一日。
贵妃的话让她又回到了那天的宴会,不禁瑟缩了一下,身上涌起同样的寒冷。
还好她没有点自己的名字。大概是忘了。
“臣妾有一言,恐会冒犯贵妃娘娘。”下首有一人,忽然开口道。
念儿抬头看过去,竟然是跟她同住的崔美人。
念儿现居于灵萃宫,因宫中主位暂缺,她与崔美人分住在在东西两侧的宫房。
灵萃宫的布局特别,本是前朝皇帝为了取悦南方来的美人,仿照江南园子建的。亭台楼阁,假山花木,流水连廊,皆是婉转曲折。因此东西两侧的宫房相隔较远,互通不易。
因此两人虽同居一宫,也从未往来过。
“你要说便说,说得本宫不高兴了,本宫就罚你。”贵妃百无聊赖地梳着手指,她的指甲上染着鲜红的蔻丹,尖尖细细。
“臣妾认为,娘娘的想法极好。但陛下重规矩,皇后娘娘所想,也是怕惹了天家不快。中秋那日,陛下虽不喜那位姐姐所献之物,但因着其中规中矩,还是收了,而后来的宴上的西域歌舞,却直接叫撤下。”崔美人先时因害怕,声音有些发抖,但越说反而越镇定,“故臣妾以为,那位姐姐虽行事过于小心了些,但也不无可取之处。太后的千秋宴,不如以皇后娘娘为先,贵妃娘娘有趣的主意,再在里面穿插着来。”
“好大的口气。”贵妃刚起了话头,却被皇后打断。她不容许贵妃再胡搅蛮缠下去了。
“崔美人说得不无道理,”皇后说,“那便按着这样来。日后就麻烦贵妃多照看,有什么有趣的主意,尽管与本宫说。”
后面说了什么,又发生了什么,念儿已经不记得了。
她非常感激崔美人能为她说话。她进宫四年,因资质平庸,没什么嫔妃愿意与她交好,这是第一次有人主动为她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