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林泽要回家(第2页)
与此同时,程远悄悄做了一件事??他翻出了过去五年所有来访者的匿名留言卡,那些被投入“情绪信箱”的碎片文字,有的潦草,有的工整,有的甚至只是涂鸦。他在夜里逐一录入电脑,整理成一份名为《静语集》的电子文档,并附上一段前言:
>“这些话从未期待回应,
>却依然选择了说出。
>它们不是呐喊,也不是祈求,
>只是在黑暗中轻轻敲了敲墙,
>想知道另一边有没有人也在敲。”
他将这份文档打印成册,装订成一本厚重的手工书,封面用李澜的一幅素描压纹??一群模糊的人影围坐一圈,手中牵着一根看不见的线。书放在低语园的阅览角,任何人可翻阅,但不得带走。
第一晚,就有八个人读完并在末页签名。最后一个签名的是那位失语的抑郁症患者,他用颤抖的手写下:“我也曾在这里。”
春天再次逼近的迹象出现在第三周:湖边的老柳树抽出嫩芽,温室里的格桑花苗已长至掌高,连最怕冷的猫咪也开始趴在屋檐下晒太阳。更令人惊喜的是,那位曾录制视频说自己三个月没出门的女孩,竟独自乘火车来到了静屿。
她瘦得几乎脱形,眼神仍带着警惕,但在看到玻璃墙上那张《她说》的照片时,脚步顿住了。她站了很久,最后从包里取出一张皱巴巴的纸,贴在照片下方:
>“那天我打开窗后,
>第二天又关上了。
>第三天只开了一条缝。
>第四天,我把床挪到了窗边。
>现在我能坐在门槛上看日落。
>还没准备好见人,
>但我来了。
>这就够了。”
林小满没有上前打扰,只是让人在她常坐的长椅旁放了一杯温蜂蜜水。第二天,杯子空了,纸条背面多了一行字:“甜的挺好。”
李澜那天画下了这一幕:一杯水,一道影子,一扇半开的窗,和窗外一片正在融化的雪地。她在画角写下标题:《她还活着的方式》。
随着气温回升,“低语园”迎来新一轮改造计划。这一次,他们决定加入“气味记忆装置”??用天然香料封装不同时节的情绪印记:冬日松针代表坚韧,春日泥土象征新生,夏日薄荷寓意清醒,秋日桂花则是思念。
陈默负责设计释放机制,利用温差触发微型胶囊破裂。测试那天,一阵风吹过,整个园区突然弥漫起雨后青草的气息,几个孩子闻到后齐声喊:“是暴雨前的味道!”其中一个捂住耳朵蹲下,显然是触发了创伤记忆。林小满立即按下关闭键,蹲在他身边轻声说:“没关系,我们可以把它调弱一点,或者换一种。”
男孩抽泣着点头。后来他主动提出想加入“气味小组”,帮忙调配一种“让我敢睡觉”的香味。最终他们做出了混合薰衣草、旧书页和一点点母亲毛衣味道的配方,命名为《夜安》。
就在一切看似平稳前行时,一封意外来信打破了宁静。
信是程远的父亲寄来的,地址来自千里之外的南方小城。信纸干净整洁,字迹工整,语气克制:
>“我知道你不接电话,也不回信。
>我不来找你,是因为怕你更恨我。
>但昨天,我在新闻上看到静屿的报道,
>照片里你站在一群人中间,手里拿着相机,
>脸上没有笑,可也没有躲。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
>你不是不想回家,
>是我们从来没给你一个能回去的地方。”
>
>“你母亲病了,肝癌晚期。
>她不说,是怕你觉得愧疚。
>但我不能再替她瞒下去。
>如果你还愿意,
>回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