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可以更离谱点(第3页)
>“我不是模范病人。我只是……刚好学会了装乖。”
我抱住他,说不出话。
春天再次降临。回声屋的院子里,我们立起一座声音纪念碑??一根青铜管竖立在地,顶端开放,内部嵌有感应装置。每当有人对着它诉说心事,便会触发底部的扬声器,将声音循环播放七秒,然后沉入静默,等待下一次唤醒。
碑文只有一句:
>“你说出的每一句破碎,都曾有人拼尽全力听见。”
某日午后,我独自整理新一批“听觉日记”。一位匿名用户上传了一段五分钟的录音,内容是钟表滴答声。我以为是普通投稿,正要归档,却发现最后十秒,有个极轻的声音说:
>“谢谢你没有关掉那个漏水的水龙头。它让我知道,还有人在乎细微的声响。”
我浑身一震。
这是月碎了的声音。
不是录音,是实时上传。IP地址显示,来自西南山区一所乡村小学。
我立刻联系当地教育局,得知该校去年接收了一位匿名支教老师,只教音乐课,从不露脸,学生称他为“声音先生”。
我订了最近一班飞机。
当我站在那间简陋的教室门口时,看见一个背影正蹲在地上,教孩子们用竹筒和橡皮膜制作土制麦克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肩上,斑驳如旧日录音波形。
我没有惊动他。
只是悄悄打开录音笔,录下教室里的笑声、敲击声、跑调的合唱声。
离开前,我把一张黑胶唱片放在讲台上,是《共响》的限量版,附了一张纸条:
>“世界很大,声音很多。
>你不必再躲进老屋。
>我们一直在听。
>下一站,一起录吗?”
三天后,“耳朵驿站”收到新投稿。
ID:**月碎了**
标题:《S-062》
简介:**“我回来了。这次,我想听听你们的声音。”**
音频开始是漫长的寂静,接着,一声轻轻的咳嗽,像是久未开口的试探。
然后,是一句极轻的话:
>“喂。”
就像陈默那天说的一样。
最简单的问候,却是最深的归来。
我站在窗前,按下转发键,配文只有一行字:
>【全站广播】
>亲爱的听众,
>有一个曾经消失的人,
>刚刚重新接入这个世界。
>请和我一起,
>认真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