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五章 两帝与洛阳(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刘辩临时行在。

军令如同风传遍大营,自然也传到了刘辩耳中。

高览將袁绍的部署详细稟报后,侍立一旁,等待刘辩指示。

刘辩听完,並未如高览预料般露出赞同之色,反而眉头微蹙,陷入了沉思。

他缓缓踱步到窗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窗欞。

“陛下?”高览见刘辩神色有异,忍不住问道,“元图先生此略,环环相扣,可有何不妥之处?”

刘辩转过身,目光深邃,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元伯,此略看似稳妥,实则……忽略了一个关键。”

“关键?”高览一怔。

“徐荣的能力!”刘辩声音低沉,“徐荣此人,绝非浪得虚名,曹操在虎牢等关隘吃亏,绝非偶然,此人用兵,老辣沉稳……尤擅后发制人。”

接著,刘辩走到案前,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快速勾勒出简略的形势图:“元伯你看,逢纪此策,核心在於以中路猛攻,吸引徐荣注意,迫其分兵甚至亲临中路,从而削弱北路防线,这思路本身没错,但问题在於……”

刘辩的手指重重地点在“中路”位置:“他们低估了徐荣!眾人皆以为曹操全力猛攻,徐荣必定手忙脚乱,疲於应付?可若……徐荣早有预料,甚至……等的就是曹操猛攻呢?!”

高览闻言,瞳孔骤然收缩:“陛下之意……徐荣早料到如此,会诱敌深入?”

“是否早有预料犹未可知,但一直等待中路发起总攻,却是必然。”刘辩眼神锐利,“徐荣初掌两路防务,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时间!是整合资源、稳固防线的时间!而他定然知道我军也会想到这一点,眼下袁绍此令发出,若是曹操急於求成,便会正中其下怀!徐荣只需依託虎牢关坚固城防,以逸待劳,消耗曹操兵力,甚至他根本无需亲临,只需坐镇中枢,调兵遣將,部署得当,便能將曹操的猛攻化解於无形,甚至……若曹操鲍信等人操之过急,露出破绽,徐荣很可能集中精锐,打出一个措手不及的反击,一旦中路溃败……”

刘辩的声音带上了一丝寒意:“军中士气,必將遭受重创!我军的优势,本就在於一是兵多,二是路广,三路夹击,不论是声势还是地势都能让董卓忌惮三分,可缺点也很明显,缺乏凝聚力,不如西凉军那般集权,届时若是中路大败,军心溃散是很容易的事情,另外两路的威慑几乎就变得微乎其微。届时,任何的手段,在惨败面前,都將黯然失色,若是徐荣挟大胜之威,回师北路,以逸待劳,我军即便渡河器具齐备,面对士气如虹、严阵以待的西凉军,强渡黄河……胜算几何?”

高览倒吸一口凉气,隨著他跟隨刘辩日久,已经深知这位天子眼光之毒辣,思虑之深远。

若真如陛下所料,中路惨败,那后果……不堪设想!

不仅袁绍的如意算盘落空,整个討董大业都可能因此受挫。

“陛下!那……那该如何是好?!”高览声音带著一丝急切,“是否……是否要提醒袁绍?”

刘辩缓缓摇头,脸上露出一丝无奈与决断交织的复杂神色:“联军人心不齐,各自为战,此乃痼疾,非朕一人之力可解。强行进言,徒惹猜忌。”

刘辩这话,是眼下真实状况。

但是,虽说知道此事並非自己一人之力可以改变。

但刘辩也绝对不能够接受溃败太快,否则,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

於是,刘辩走到案前,铺开一卷素帛,提笔蘸墨:“然则,朕亦不能坐视中路溃败!此败若成,於朕,於汉室,与百姓,皆是苦难!”

笔尖在素帛上快速游走,刘辩的声音冷静而清晰:“元伯,你即刻挑选一名绝对可靠且机敏的心腹,持朕此信,星夜兼程,秘密送往中路大营,务必亲手交到正南先生手中,不得有误!”

高览肃然应道:“诺!末將亲自挑选!確保万无一失!”

刘辩笔下不停,继续说道:“信中,朕会告诉正南先生一些应对之策,若遇不测,应能应对。”

写完最后一笔,吹乾墨跡,刘辩將素帛仔细卷好,郑重地递与高览:“托人告诉正南先生,此乃朕之判断,是与不是,尚未可知,然则,中路安危,关乎全局,望其务必谨慎行事,切记一定阻止曹操等人……重蹈覆辙。”

高览双手接过密信,沉声道:“陛下放心!末將定派人將此信,安然送达正南先生手中。”

刘辩点点头,目光再次投向窗外。

他能做的,只有这些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