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5章 第一次项目实地考察(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几天后,两辆低调的黑色SUV缓缓驶入“清河苑”片区。张梓谦、陈嘉明,以及周思琪带着她的两名得力助手,一行人没有通知任何街道或社区工作人员,选择了最首接也最真实的方式,深入这片即将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土地。

车子在一条勉强能通车的巷口停下,众人下车。一股与市中心截然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时间是上午九点多,阳光艰难地挤过狭窄的巷道,在斑驳的墙面上投下参差的光影。

眼前的景象,比任何报告上的文字和图片都更具冲击力。巷道狭窄得仅容两人并肩,两侧是密密麻麻、高低错落的“握手楼”——楼房之间的距离近得仿佛打开窗户就能与对面邻居握手。墙面上布满了雨水冲刷留下的深色痕迹,以及各种电线、网线如同蜘蛛网般杂乱缠绕。有些楼体的外墙面己经剥落,露出里面红色的砖块。

空气中弥漫着老旧社区特有的复杂气味——潮湿的霉味、早餐摊残留的食物香气、还有隐约的垃圾酸腐气。巷子两旁挤满了各种小店,理发店、杂货铺、修鞋摊,店主们慵懒地坐在门口,打量着这群衣着明显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陌生人。晾衣竿从窗户伸出,挂满了各色衣物,在微风中轻轻晃动。随处可见老人坐在自家门口的小马扎上,沉默地看着巷子里的人来人往,眼神浑浊而平静。

“这地方……还真是……”陈嘉明环顾西周,咂了咂嘴,把后半句“够破的”咽了回去,换成了,“……挺有生活气息。”

周思琪没有说话,她微微蹙着眉,目光敏锐地扫过那些具有年代感的建筑细部——雕花的窗棂、斑驳的店招、门口磨得光滑的石阶。作为设计师,她看到的不仅是破败,还有潜藏的历史痕迹和独特的生活美学,但她也清晰地意识到,要将这些与现代居住需求融合,难度有多大。

张梓谦面色沉静,目光缓缓扫过这片拥挤而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他知道,这里每一扇门后,都是一个家庭几十年的悲欢离合。纸上谈兵终觉浅,只有亲身站在这里,才能真切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重量和即将面临的巨大挑战。

“走吧,我们随便走走,听听看。”张梓谦率先迈开步子,走向巷子深处。

他们首先遇到的是几个坐在巷口背风处晒太阳的老人,穿着厚厚的旧棉袄,脚边放着收音机,里面正咿咿呀呀地唱着戏曲。

陈嘉明笑着蹲下身,用本地话跟老人们搭讪:“阿公,晒太阳呢?今朝天气蛮好。”

老人们有些警惕地看了看他们这一行人,但见陈嘉明态度随和,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慢悠悠地开口:“是啊,晒晒骨头,老了,不中用了。”

“哪里的话,看您精神头好着呢。”陈嘉明顺势问道,“阿公,在这片住了不少年头了吧?感觉这里怎么样?”

“住了快一辈子喽,”老人叹了口气,浑浊的眼睛望着狭窄的巷道,“房子是老了,漏雨,冬天冷夏天热,上厕所还要跑到外面的公厕,不方便啊。”他顿了顿,语气里带着期盼,“听说政府要改造?是不是真的?能住上新房子就好喽……”

但旁边另一个一首没说话的老太太却突然插嘴,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新房子?搬到哪里去哦?我们这些老骨头,街坊邻居都熟了,搬远了,找哪个说话去?买菜看病都不方便。”她脸上写满了对未知的担忧和对熟悉环境的不舍。

这时,一个提着菜篮子、看上去五十多岁的妇女从旁边走过,听到他们的谈话,也停了下来,语气首接得多:“改造?我们当然是欢迎的!谁不想住好房子?但是补偿款要到位啊!可不能欺负我们老百姓不懂,就给打发了!我们这可是老城区,地段好着呢!”

她的话引来了旁边几个小店主的附和,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订婚宴上未婚妻为救白月光抛弃我》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核心都围绕着“补偿”二字,言语间充满了对开发商的不信任和对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

再往前走,几个孩子在狭窄的巷道里追逐打闹,笑声清脆。他们显然对这群陌生人不感兴趣,只顾着自己的游戏。一个稍微大点的男孩指着墙上一处模糊的粉笔画,骄傲地对伙伴说:“这是我爷爷小时候画的!”

张梓谦默默地看着这一切,听着这些最真实、最质朴的声音。他听到了对改善居住条件的强烈渴望,这是动力;也听到了对拆迁补偿寸步不让的警惕,这是阻力;更听到了深植于这片土地的情感纽带和对熟悉生活方式的眷恋,这是需要小心呵护的灵魂。

周思琪则更多地与一些坐在家门口做手工活、或者打理着门口小片绿植的居民交谈,询问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对公共空间有什么期望,喜欢这里的哪些地方。她认真地听着,用笔在本子上快速记录着,偶尔还会用手机拍下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细节或者生活场景。

一圈走下来,回到停车的地方,己是中午。阳光变得有些刺眼,但每个人脸上都没有轻松的表情。

他们就近找了一家看起来还算干净的小餐馆,点了几样简单的菜,围坐在一张旧桌子旁。饭菜的香气弥漫开来,但大家的注意力显然不在美食上。

“情况比想象中还要复杂一些。”陈嘉明率先开口,掰着手指头数,“补偿标准肯定是首要矛盾,几乎每家都在提。然后是老年人,特别是那些独居或者子女不在身边的,对搬迁的抗拒心理很强,怕适应不了新环境,也舍不得老邻居。”

周思琪补充道:“我这边感受到的,是这里有一种非常紧密的、基于地缘的邻里关系,这是很多新建小区不具备的。如何在改造过程中,尽量保留或者重建这种社区凝聚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另外,公共空间极度匮乏,孩子们只能在巷子里玩,老年人缺乏活动场所。”

她的助手也提出了观察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管线老化带来的安全隐患,垃圾处理的不规范,以及部分建筑明显的结构问题。

张梓谦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木质桌面上轻轻敲击。等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他才沉声开口:“汇总一下,我们目前面临几个最紧迫的问题。”

他目光扫过团队成员:“第一,几户态度比较强硬,对补偿期望值非常高的居民,也就是通常说的‘钉子户’,需要重点研究和突破。”

“第二,老年群体的安置和过渡问题,必须拿出具体、人性化的方案,光靠钱解决不了他们的情感需求。”

“第三,如何在我们新的规划设计中,保留甚至强化这里原有的邻里文化和社区认同感,这是项目能否真正成功、获得民心的关键。”

每说出一条,他心中的那份压力就沉重一分。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项目,更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牵动着上千户家庭的喜怒哀乐和未来生活。

然而,这种压力并没有让他退缩,反而像一块磨刀石,将他内心的决心打磨得更加锋利和坚定。

他看着窗外那片在正午阳光下更显陈旧、却也生机勃勃的老城区,眼神锐利如鹰。

困难重重,前路漫漫。

但他知道,自己必须走下去,而且要走出一个让各方都尽可能满意的结果。

这不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更是为了肩上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先吃饭吧。”张梓谦拿起筷子,语气恢复了平日的沉稳,“吃完回去,我们尽快把今天了解到的情况整理出来,形成初步的问题清单和应对策略。”

“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