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英姐很忙(第2页)
“他们问我妈是不是信了什么邪教,才一直不肯打药。”男人苦笑,“我说,我们只是相信土会说话。他们笑了,说那是迷信。”
挂掉电话后,她立刻调取该区域近五年“回音壁”上报记录。惊人地发现,每逢这类“专家团队”下乡,当地儿童提交的“大地笔记”中关于“怪味”“怪光”“动物搬家”的描述数量都会激增三倍以上。而这些线索,往往在一个月后被证实为非法试验田或隐蔽排污点。
这些人不是来扶贫的,是来测试认知干扰边界的。
她当即起草紧急预案,提议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民间生态观察员”制度,由各地推选熟悉本土环境的老农、教师、赤脚医生担任常任监督员,赋予其调阅本地“童声数据库”摘要权限,并配备简易检测工具包。更重要的是,每位观察员都将收到一段由“种子库”生成的加密童谣,作为身份验证凭证??只有能完整哼唱者,才能获得系统信任。
提案提交三天后获批。首批三千名观察员名单公布那天,达瓦扎西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附件是一段监控录像。画面中,一间昏暗实验室里,几名外籍研究人员正围坐在电脑前,屏幕上赫然是“回音壁”用户行为分析图。其中一人说道:“他们的孩子太敏感了……我们必须加快‘认知脱敏计划’,否则等这种原始感知力形成群体惯性,我们就再也无法定义‘真实’了。”
镜头最后扫过墙上的日历,日期停留在2025年3月12日。
她立刻意识到:对方准备动手了。
植树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席卷北方。多地大棚遭受冻害,作物大面积萎蔫。正当农民焦头烂额之际,多家农业科技公司迅速推出“抗冻基因改良苗”,宣称采用国际领先技术,可在零下二十度存活,且产量提升40%。宣传车开进村庄,免费试种,现场签约还能领取补贴。
但“回音壁”系统接连收到异常报告:有农户反映新苗根系异常苍白,像煮熟的粉条;有孩子说“它们不像活的东西,更像是塑料做的”;更有老农坚持用手搓土辨味,坚称“这土里有种铁锈般的腥气,以前挖战备地道时闻过”。
达瓦扎西立即组织团队逆向分析样本,最终在幼苗组织中检测出微量放射性同位素锶-90??一种常见于核废料处理过程中的污染物。进一步追查发现,这批种苗的培育基地曾隶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某军工附属农场,九十年代改制后长期闲置,地下水中多项指标超标,却被刻意隐瞒。
更可怕的是,这些数据早在十年前就被“童声数据库”收录:当时附近小学的孩子们曾在作文中写道“井水喝完肚子疼”“狗毛一块块掉”,却被专家鉴定为“心理暗示导致的群体癔症”。
这一次,她不再沉默。
她在“根系计划”内网发布红色预警,并启动“千童证言”行动:邀请全国参与过“大地笔记”的中小学生,集体录制一段视频宣言。内容很简单??每人说一句自己与土地的真实对话,比如“我家门前的柳树去年春天比我高一头”“蚂蚁搬家那天果然下了大雨”。
视频上线七十二小时,播放量破十亿。无数家庭自发加入,老人抱着孙儿站在田头讲述节气经验,牧民牵着马驹录下草原风声,渔民在渔船甲板上播放三十年前潮汐录音进行对比……
舆论彻底反转。
三月十二日当天,原本热闹非凡的种苗推广会纷纷取消。监管部门连夜突击检查,查封十余家违规企业,两名外籍顾问在机场被边检拦截。国家农业农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建立“传统农耕智慧备案库”,将民间经验纳入官方监测体系。
而在这场风暴中心,达瓦扎西却独自回到了冯家屯的观测井。她打开合金舱的备用接口,将最新一批“千童证言”数据刻录进一颗陶瓷芯片,轻轻放入新增的隔层。碑文下方,她亲手添上一行小字:
**“谎言可以篡改记录,但改不了千万人共同的记忆。”**
春分过后,第一批野生蒲公英破土而出。阿杰带着全班同学在大棚外立起一块木牌,上面用红漆写着:“本区实行土地倾听制,请保持安静。”
每天清晨,都有孩子轮流值守,戴着耳机连接土壤麦克风,记录“地底声音”。有人说是蚯蚓翻身,有人说是树根喝水,还有人坚信那是“沉睡的恐龙在打呼噜”。
达瓦扎西没有纠正他们。
某天夜里,她再次梦见林维安。这次他站在一片金黄的麦田里,手中不再是笔记本,而是一把镰刀。他笑着说:“你看,麦浪起伏的样子,像不像数据流?真正的系统,从来不是人造的,而是长出来的。”
她醒来时,窗外晨曦微露,远处传来拖拉机启动的声音。新的一季播种开始了。
她打开电脑,年度报告的最后一段终于补全:
**“这一年,我们没有战胜谁,只是让更多人找回了说话的权利。而最勇敢的声音,往往来自那些尚未学会撒谎的嘴唇。”**
她按下保存键,起身推开窗户。春风拂面,带着新翻泥土的芬芳。不远处,阿杰正踮着脚,把一支录音笔小心翼翼插进湿润的田埂。
他知道,这片土地,从来就不曾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