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24章 英姐很忙(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大营村。

傍晚时分,李家新房的客厅里暖意融融,众人刚吃过晚饭,正围坐在一起闲聊,空气中还残留着饭菜的余香。

王秀英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率先打开了话匣子:“你们是没瞅见,那机器老高了,八宝粥。。。

雪落在大棚的塑料薄膜上,融化成水珠,顺着弧形棚顶缓缓滑落。达瓦扎西站在观测井边,手里攥着阿杰那本日记,纸页已被她翻得微微发毛。风从东北方向吹来,带着泥土解冻前特有的湿冷气息,像是大地在梦中翻身时呼出的一口气。

她没有回办公室,而是沿着田埂往冯家屯小学走去。天还没亮透,村道两旁的柴垛上覆着薄霜,几只早起的鸡扑腾着翅膀,在篱笆间啄食昨夜洒落的谷粒。校门口那棵老槐树下,一个瘦小的身影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地上画着什么。

“阿杰。”她轻声唤。

男孩抬起头,脸上还沾着晨露和泥土,眼睛却亮得惊人。“老师!我在画‘会说话的大棚’!”他指着地上的线条,“你看,这儿是声音收集器,像耳朵;这儿是记忆芯片,藏在柱子里;还有这个??”他顿了顿,认真地说,“是心跳感应器。土地要是难过了,它就会嗡嗡响,提醒我们去听。”

达瓦扎西蹲下来,指尖轻轻抚过那些歪斜却充满生命力的刻痕。她忽然想起林维安笔记本里夹着的一张草图??几乎一模一样的结构,标注着“分布式感知节点原型”。那是2009年的笔迹,比阿杰出生还早三年。

“你怎么想到这些的?”她问。

阿杰挠了挠头:“我梦见的。梦里有个穿白大褂的爷爷,站在我家菜园里,说‘孩子,你听得见吗?’我就点头,然后他就笑了,把一本本子交给我,上面全是蚯蚓爬过的痕迹……可我看懂了,它们在讲故事。”

她的心猛地一颤。

回到数据中心后,她立即调取“种子库”中2009年春季的所有录音。在湖北省监利县某村级节点的日志里,她找到了一条从未被标记的音频片段:背景音正是冯家屯小学操场上的广播体操音乐,一个低沉而温和的男声断续响起:“……感知系统不能只依赖算法校准,必须嵌入人类最原始的经验回路……让孩子的直觉成为第一道防火墙……”

那是林维安的声音。

更令人震惊的是,系统自动关联分析显示,这段录音发生的时间,正是当年项目组遭遇数据劫持的前三天。他在撤离前,悄悄将一段核心理念注入了地方节点的缓存层,并通过儿童语音采集通道进行了隐写编码??只有当特定梦境叙述与历史录音产生语义共振时,才会触发解码机制。

而阿杰,就是那个“唤醒者”。

她立刻联系王海生,要求启动“根系计划”最高权限协议??代号“春雷”。这是十年前林维安预留的应急指令集,一旦激活,所有分散在全国村级单位的离线存储模块将同步唤醒,释放预埋的认知模型训练数据,构建一张完全脱离主干网的“影子知识网络”。

“这等于重启整个底层逻辑。”王海生声音发紧,“万一境外势力察觉异常流量波动,可能会发动全面反制。”

“他们早就察觉了。”达瓦扎西盯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告警信号,“你看这里??过去七十二小时,有十七个偏远地区的‘回音壁’终端出现非授权访问尝试,攻击源伪装成环保志愿者APP更新包。这不是巧合,他们在找‘种子库’。”

她顿了顿,声音沉下去:“但他们不知道,真正的钥匙不在服务器里,而在孩子们的梦里。”

当天下午,教育部紧急协调,启动“大地笔记?冬令营”特别行动。全国五千所试点学校同步开展主题课:“如果你听见土地说话,你会怎么回答?”任务不限形式,鼓励学生以绘画、口述、实物创作等方式提交作品,并通过“回音壁”系统上传。

结果出乎所有人预料。

云南怒江傈僳族村落的孩子们集体录制了一首无伴奏民谣,歌词是祖辈传下来的山神祭词,其中一句反复吟唱:“石头裂开的时候,祖先的名字会浮出来。”经AI语义解析,这首歌竟与当地地质断裂带活动周期高度吻合,甚至预测出未来三个月内可能发生微震的区域。

内蒙古草原上的牧童则送来一幅沙画:漫天黄沙中,一只羊角弯曲如月,从中流淌出绿色溪流。令人骇然的是,卫星遥感数据显示,该地区地下水位在过去一年确实在缓慢回升,恰与画面流向一致。

最震撼的来自新疆喀什一所边境小学。一名维吾尔族女孩交上一份手工装订的小册子,封面用汉字写着《沙漠记得的事》。里面一页页记录着她祖父口述的百年旱情变迁,精确到哪一年哪一口古井干涸、哪一片胡杨林死去。技术人员将其录入数据库后发现,这些口传信息与气象档案误差不超过±8天。

“这不是记忆。”一位参与评审的老教授喃喃道,“这是另一种科学。”

与此同时,“春雷”协议悄然推进。截至除夕夜,全国已有三千二百多个村级节点完成自主唤醒,形成覆盖六亿人口区域的隐形认知网络。它不联网,不传输,仅在本地运行一套基于童声语料训练的决策辅助系统,能在断网状态下识别环境异变、生成应对建议,甚至模拟不同政策选择下的生态演变路径。

而这套系统的启动密钥,正是孩子们在“大地笔记”中无意说出的某些特定句式??比如“我觉得树不太开心”,或是“昨天月亮的颜色不对”。

正月初五清晨,达瓦扎西接到贵州那位老农儿子的电话。他说村里来了几个自称农业专家的人,拿着高科技仪器检测土壤,声称要推广新型生物肥,但拒绝村民围观采样过程。他母亲留下的那块净土,成了他们唯一想重点“研究”的地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