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章 唐宋变革 挣扎的唐帝国(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自唐朝立国,佛教在中土生根发芽,到了武则天时代,女皇要借宗教影响来巩固皇位,就大力倡佛,使得佛教迅速发展,一度凌驾于儒、道之上。

彼时的佛教,与今天这个人畜无害的佛教不同,它十分原始、狂热,乃至恐怖,无数的人为了供奉佛陀,不惜断手断脚前去舍身捐物,而佛寺也霸占着大片的土地,不纳税、不服役,常年空耗着国家的资源。

起初百姓出家还需官府开出的度牒,僧尼数量尚有限制,可自从安史之乱爆发,朝廷的前线大军迫切需要军饷,为了筹措钱粮,有的官员决定出售度牒,只要交钱,就可以得到出家许可。

这办法确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一大笔的军费,但缺点也明显,就是到了中唐,举国上下僧尼遍地,而官府又规定,方外之人是可以免税役的,这等于变相地让国家少了大量的税源,偏偏朝廷还得花钱粮去供养这些人,故而到了中晚唐时期,佛教已然成了盘踞在大唐社会身上频频吸血的蛀虫。

所以,在唐武宗时期,他开始着手灭佛,强迫许多僧尼还俗种地,让寺庙把侵占的土地都吐出来,极大充实了朝廷的财政,现在佛界把这一事件叫作“会昌法难”。

因为唐武宗的几招大手笔,原本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终于得以止损,所以在牛李党争中,我个人一直都站李德裕这边,无他,李德裕私心再重,人家至少还有实实在在地贡献,而牛僧孺嘛……只能说,菜就是原罪。

只是到了会昌六年,唐武宗李炎因吞服金丹,导致中毒而亡,这场短暂的中兴宣告结束。

唐武宗死后,他的叔叔唐宣宗李忱登基,改年号为大中,李忱即《宫心计》里的那个男二号。

以往史书对李忱评价颇高,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小太宗”,意思是弱化版的李世民,还将他统治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又因为他刚一死,南方的裘甫就开始了起义,所以有人就臆想,如果唐宣宗还活着,唐朝没准就不会灭亡得那么快……其实这点可以看看之前的唐玄宗,如果他在安史之乱前就死了,估计一拨人又要说如果唐玄宗还活着,安史之乱就不会发生云云。

其实,我们仔细搜罗史料,就会发现所有夸奖唐宣宗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比如他微服私访,惩戒恶霸;为人勤政,经常亲自接见各州刺史;博览群书,记忆力强,各个州县的风土人情他都了如指掌,地方官哄骗不了他;还有宰相在他面前战战兢兢,没有任何权臣与巨阉可以威胁到他的地位等。

发现了没有?

唐宣宗为人称道的事迹,有点类似于《康熙微服私访记》中的皇帝,在地方上做各种的好人好事,确实很符合底层百姓对好皇帝的幻想与期望。

但是,从客观冷静的角度看,作为一个君主,难道不更应该看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硬核指标吗?如果这些大节都做不好,只凭这些小节来断言这位是个明君,未免太过儿戏了吧?

事实上,唐宣宗因为是以皇太叔的身份继位的,他的父亲是唐宪宗李纯,这个合法性很弱,故而他需要否定“穆、敬、文、武”四朝的法理。

所以,当年唐武宗怎么执政,他就偏偏反着来。唐武宗重用李德裕,他就排挤李德裕,让牛党全面主政,任用白敏中、令狐绹这种庸才为宰相;唐武宗当年灭佛,他就恢复佛教,寺院经济再次出现,朝廷财政每况愈下;还有根据黄楼先生《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来看,大中一朝中央与地方都吏治腐败、财政枯竭,所以在他刚一死就爆发农民起义,这个真赖不到屁股还没坐热的唐懿宗头上,而是在唐宣宗本人执政时期就埋下的隐患。

唯一能令唐宣宗骄傲的成绩,可能就是河湟故地的收复。然而,这不过是因为吐蕃内乱,汉人张义潮趁机收复了河湟,然后带领大伙儿归顺大唐而已。这纯属天上掉馅饼,谁摊上这个政绩就是谁的,与唐宣宗本人是否英明神武没有任何关系。

大中十三年,唐宣宗李忱驾崩,大唐最后的平静被打破,朝廷常年掩埋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各地民变开始爆发,裘甫、庞勋、王仙芝、黄巢等人纷纷起义,大唐王朝即将面临“帝国之癌”,走向最后的深渊。

有人说,唐朝灭亡于藩镇割据。

这个言论是对的,但又不完全对。

其实在唐穆宗以后,全国范围内不服从的藩镇都已经被先后平复,纵使内地有叛乱,神策军也能迅速将其镇压,数来数去,也只有河朔三镇还保持着半割据状态。

可自唐武宗以后,中央与河朔达成了微妙的平衡,中央不插手河朔三镇的军务,河朔三镇名义上服从中央,不会再如代宗、德宗时期那样动不动就叛乱,只要能守好他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已经很满足了。况且,河朔三镇自身都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边相互依存、一边互相制约的关系,在河朔周边,更有河东、昭义、河阳、横海等诸多藩镇将之牢牢锁死,故而直到唐朝末年,唐廷中央依旧保持着对全国范围内的中央集权。

然而,这样藩镇连环制衡的格局,却遭到了外来的震**——黄巢起义。

黄巢之乱的发生,让唐朝历代皇帝苦心经营的藩镇平衡局面被打破,给了这个帝国一记毁灭性的打击。

第一,黄巢打入了长安,成建制地消灭了神策军,中央再无权威统御各大藩镇。

第二,黄巢把唐朝的东南搅成一团,捣毁了唐朝的赋税重地。

因为黄巢的南下,让原本承平无事的东南沦为了战区,而这里的钱粮赋税一直都是唐朝中枢的输血线,历代皇帝都是依靠东南的钱粮,来养西北的兵马,如果东南还在,皇帝还能再建一支神策军,可现在东南已乱,朝廷无钱可用,唐昭宗连最后翻盘的本钱也没了。

正是因为以上两点,虽然唐朝成功地平灭了黄巢之乱,可重伤过度的唐朝也已然时日无多。

如果把大唐比作一个老人,那么藩镇割据就是这个老人的痼疾,只不过在药物的作用下,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然而,某天突然被一个叫黄巢的小伙子给撞了一下,导致老人昏迷,虽然被救了回来,可这一撞却让曾经的旧疾再次复发,于是就真的神仙难救了。

天祐四年,唐哀帝将皇位禅让给了宣武节度使朱温,享国289年的大唐王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乱世时代。

我们现在一般谈中晚唐,都说有三大治世: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唐武宗的“会昌中兴”、唐宣宗的“大中之治”。

但真要说的话,只有唐宪宗是正儿八经地想让国家回到安史之乱前的盛世局面,而唐武宗、唐宣宗最多只能算战略止损,让一直在走下坡路的唐朝短暂地停滞一下,不要再继续恶化而已。

记得有人形容过,在三大治世里,宪宗朝人才济济、群英荟萃;到了武宗朝就成了君相二人转;宣宗朝,更是成了天子一人的独角戏。

都说牛羊才成群结队,猛兽只会独行,可独行的猛兽,又何尝不想有伙伴与自己并肩作战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