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章 玄武门 唐太宗的阴影(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只是没想到他因缘际会,位极人臣,早就超过了当年的预期理想,可现在他根本不敢交出兵权,因为一旦坐上了这个位子,那就是众矢之的,要是放了权,没有军队护持,他登时就会身处危险之中,人就算不图个虚名,好歹也要避免自己处于实祸之中吧?

李世民现在的处境,跟当年的曹操一般无二,以他现在的地位,有多少人的眼睛盯着他,现在就算是他想急流勇退,跟他的那些部下也不答应,他的敌人也未必会放心,难保不会给他来个斩草除根,历来功高盖主者没几个有好下场,周公、诸葛亮毕竟只是少数,更多是霍光、于谦、鳌拜这种的遭遇,不论你再忠心耿耿,只要触动了皇权,就难免会被日后清算。

所以,李世民现在遇到的是个囚徒困境,即使他不想争这个位子,就凭他现在在关东地区的威望,将来他大哥登基也不会放过他。

还有一点,就是唐初的争斗,表面上是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实际上是李渊与李世民的斗争,而要再往深了看,是老牌的关陇集团与新兴的军功集团之间的决斗。

因为当年李渊入主长安,为了寻求关陇集团的支持,就把重要的岗位都给这帮关陇贵族了,可在李世民打天下的过程中,收纳了一些关陇、山东的寒门豪杰,这些人在战争中屡立战功,可获得的回报还不如那些在长安养尊处优的关陇贵族们,他们自然心怀不满,都纷纷团结在了李世民周围,希望李世民能争夺储位,将来登基了,能给他们一份对等的前程。

武德七年,李渊要恢复“九品中正制”,就是按照门第出身来授予官职的选官制度,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渊是个关中本位的倡导者。他的基本盘主要是依赖关陇军事贵族,对于秦琼、程咬金、徐世勣这些个山东豪杰,他是打心眼儿里就瞧不起,可这些人毕竟为李唐的江山立下了赫赫功勋,现在却受到了这样的冷遇,于是一个个都加入了李世民的天策府,为夺嫡之争推波助澜。

随着李靖、李孝恭平定了南方,唐朝再次统一了中国,那这个权力的归属问题,就该提上日程了。

因为李渊一直在拉偏架,夺嫡之争中李世民渐落下风。到了武德九年,李元吉借着突厥南侵之际,要把秦琼、尉迟恭等秦王府一干人等收入麾下。

根据李世民的眼线来通报,说李建成、李元吉还打算酿造一起“昆明池之变”,再这么下去,李世民只能任人宰割,功高震主的他就算不死,也要被囚禁一辈子。

生死关头了,谁都不可能手软,李世民打算先下手为强,秘密召集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等亲信,在秦王府秘密策划宫廷政变。

他们先发制人,告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嫔妃私通,这个自然是诬告,不过不要紧,只要能借着这个由头把李建成本人诓出来就行,李渊也答应,在六月初四把三个儿子召在宫里,与群臣们一起来审问这个事。

只是所有人都不知道,玄武门现在都换成了李世民的人,一场宫廷政变蓄势待发。以往人们都以为是李世民策反了玄武门总领常何,把这个当成了玄武门政变能成功的关键点,可根据常何本人墓志记载,他本来就是李世民早期安插进来的暗桩,可见这个时候的李世民根本不是兵行险招,更像是胜券在握。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渊叫了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一堆亲信老臣,在海池泛舟,等待三个儿子入宫对质。

黄永年先生就怀疑,凭李渊当日的这个阵容,应该是打算借此机会,准备把太子与秦王之争给做出一个最终的仲裁。我们都知道李渊想要的结果,无非就是要保持李建成现在的地位不变,至于李世民是死是囚,则全看他当天的个人心情。

可李世民一行人先入朝,在玄武门设伏兵,守株待兔。等李建成、李元吉来了,发现李世民一身甲胄的出现,呼唤他们,立刻意识到不对,李世民怕不是打算在这里弄死他们吧?

这时候,摆在建成、元吉面前的路只有两条。

第一条路,不理会李世民,掉转马头就打算走,直奔玄武门或者安礼门,逃回东宫,可李世民既然敢来埋伏,必然有所准备,能让他们在眼皮底下逃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那么只剩第二条路,杀掉眼前的李世民,秦王一死,危局立解,只要提着他的头颅去见李渊,一切就可以尘埃落定。

不得不佩服李元吉的心理素质,在李世民出现的那一刻,他的大脑就已经做好了所有的计算,张弓搭箭就准备射死李世民,可没想到“再三不彀”,射杀未遂。

孟宪实教授认为是李元吉太紧张了,搭不上弓;还有的纪录片干脆说李元吉当天迎面对着太阳,阳光刺了眼,瞄准不了。事实上这都是对冷兵器不了解的缘故。真正的原因是李元吉当天没有带“弓韘”,这个东西有点类似于扳指,一般唐人射箭都会带上,用来保护手指和辅助瞄准,但那天李元吉显然没料到二哥会突然发难,自然不可能带弓韘,于是三次都没有拉满弓,错失了当天唯一一次反杀的机会。

这时候的李世民自然不可能再坐以待毙,抬手一箭,就给大哥李建成来了个透心凉,再让尉迟恭杀死李元吉,拿着他们的首级给太子府的人看,太子府的人崩溃了,一哄而散,兄弟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至此宣告结束。

政变发生之时,李渊还在海舟上,李世民让尉迟恭一身甲胄、浑身鲜血地跑去通报状况,实际上就是威胁李渊交出政权,这时候李渊要是不体面,尉迟恭自然会帮他体面。

李渊见事已至此,李建成、李元吉人都死了,不可能复生,没办法,只好选择眼前的李世民当自己的继承人,就把权力让渡给了李世民。

权力交接完毕,李世民本人才出现,父子二人假惺惺地哭上一通,一场教科书式的政变完美落幕。

玄武门政变后,李世民代李渊监国,让屈突通前往洛阳镇守关东,再让秦琼、尉迟恭、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亲信走马上任,接管了朝政大权,而这一过程可谓顺畅无比、水到渠成,没有遇到丝毫的阻碍,可见秦王早就在朝野之间建立起了扎实的威望,由此可见李渊输得着实不冤。

这场关陇集团与军功集团的角逐,终究还是以军功集团取得胜利而宣告结束。

这里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李世民有没有篡改史书?

根据《唐会要》《资治通鉴》等史料记载,贞观十七年,李世民要求查阅史官直书的玄武门之变,据说挺不满意的,还给房玄龄说了一堆指导意见,故此有一些学者认定,李世民在史书上做了手脚,应该隐瞒了李渊、李建成在建立大唐江山中的贡献,掩饰了他本人夺权篡位的事实。

不过,我觉得这一说法有牵强附会之嫌,如果李世民真想隐瞒李渊、李建成的功劳,那么早就把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给改了,没必要给自己留下这么一大破绽。

以史料来说,《旧唐书》是五代成书,《新唐书》与《资治通鉴》是北宋成书,李世民改史,难不成是穿越到未来改的?

可能有人说,李世民是改了实录,而“两唐书”与《资治通鉴》是参照实录写的,当然误导了后人。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