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章 隋唐篇隋亡 杨广的大业(第3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我们现在谈的隋末农民大起义,都是以大业七年,知世郎王薄起义为节点的,这位比杨玄感举义还要早,人家的身世可是根正苗红的八辈贫农。胡如雷先生就曾经统计过,隋末变乱,农民的起义有一百二十六起,贵族的起义只不过六十多起,可见当时全天下反隋,根本就是因为隋炀帝好大喜功、滥用民力,百姓们苦不堪言,活不下去了,这才扯旗造反的,而贵族也受不了这位喜怒无常的二世祖,在发现隋朝已经无可救药以后,就也抛弃了隋朝,开始了他们自己的争霸天下之路。

现在有人认为,隋炀帝之所以形象如此不堪,是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唐太宗李世民篡改史书,“抹黑”了隋炀帝。打个比方,杨广本来叫隋明帝,你给叫隋炀帝,一看就是居心不良、蓄意丑化。

按照这么说,这个隋明帝是王世充给他谥的,这跟李渊一比,大家都是隋朝的乱臣贼子,半斤八两,谁也不比谁干净,有什么好争的?而与此同时,王世充立的傀儡杨侗是最晚被废除的,可以说真正断了隋祚的,不是李唐,而是王世充。

如果你觉得杨侗就是一个傀儡,那么,隋炀帝这位实权皇帝也不是李家人杀的,是宇文化及杀的,那么灭隋者也可以说是宇文化及。

你发现了没有,不管怎么算,隋朝的灭亡都与唐朝无关,李世民有抹黑隋朝的动机吗?李世民本人的政治法理来自于李渊的禅让,而李渊又与隋朝灭亡关系不大,所以李世民与隋炀帝之间没有太大的法理联系,他根本就没有必要去抹黑隋炀帝,毕竟天下百姓早就用脚投票把隋炀帝给赶下台了。

就以魏征的《隋书》而言,我个人认为真的已经很给隋炀帝面子了。有人说杨广弑父夺位,你看人家不也没记吗?至于你看电视剧里那个荒**无道的隋炀帝,那你得去明末清初找褚人获,而且人家老褚也没说自己写的是正史,那叫《隋唐演义》,“演义”两字什么意思,我就不科普了吧?

反正现在有些人,一提历史,就表示“史书不可信”“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我不否认修史者的曲笔会在主观上影响读史者的判断,但这不是某些人不读史书靠放飞想象来妄议历史的理由。

如果你非要用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来疑神疑鬼,否定一切史书记载,那么就像罗翔老师说的,你凭什么认为中国历史上有秦朝?你去过吗?你说司马迁写过《史记》,司马迁难道有可能不是在骗你吗?或者他自己也被骗了呢……发现了没有,如果按照这个强盗逻辑一直推导下去,别提历史学了,人类的任何一门学科都要陷入困境、止步不前。

任何一个学习历史的人都要明白,即使历史真的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小姑娘再怎么打扮,她也不可能变成一个小伙子,而历史学科的存在,就是为了要给这位小姑娘好好地卸卸妆。

现在有人讲,隋朝粮食满溢,人口众多,灭亡了很可惜,甚至放出暴论:“终唐之世,盛不及隋”。

有人说过,唐朝建立二十多年了,还在吃隋朝留下的粮食,可见唐朝的强盛是依赖隋朝的家底。他们还拿出《贞观政要》里,宰相马周讲的话“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意思是西京长安的府库,为唐朝所用,到了现在还没用完。要是照这么一看,好像还真是这么一回事。

其实,这是有些人不懂文言文的书写习惯,才会发生的误会。在咱们中国的古文中,遣词造句是非常严谨的,一般储存粮食的地方叫“仓廪”,比如洛口仓、含嘉仓等。而“府库”是储存文书和财富的地方,换句话说,这个记载“为国家之用”其实是财货,压根就不是粮食。

有人说,那留下的储备金给唐朝用了,还不是证明隋朝很富裕吗?然而我们发现《旧唐书·刘世龙传》记载:“时草创之始,倾竭府藏以赐勋人,而国用不足。”意思是李渊刚刚进入长安的时候,为了安抚人心,就把府库里的钱给赏完了,结果发现自己不够用了。这时候一个叫刘世龙的人,利用了当时木柴与布匹的价差,给李渊大赚了一笔钱。故而结合两方史料,很可能是马周把刘世龙当时赚的钱误当成了隋朝留下的遗产,这才闹出了这么一个大乌龙。

还有一段记载,同样是来自于《贞观政要》,这里就明确提出了是“仓库”: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我觉得一个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只要当年语文卷子上做过一道叫阅读理解的题,就会把上面这条文言文给翻译成:开皇之治如此兴盛,但因隋文帝惜仓库、不怜百姓,所以才以至于衰亡的。

结果非要有人,把阅读理解给做成了隋朝富裕得很,粮食够吃五六十年呢,谁知道最后全便宜后面的唐朝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就一个很常识的问题,什么粮食可以储存几十年还不腐坏,这种过了保质期的粮食,唐朝人敢吃,他就不闹肚子吗?你看吧,信这个谣言的人,一下就把自己的智商给鉴定出来了。

事实上,隋朝的这些“义仓”,类似于额外加的粮食税,丰年储存到义仓中,代百姓保管,欠年再拿出来救助百姓。

这个思路没问题,可真到了欠年,隋末农民大起义了,也没见隋炀帝把这些粮食分出来给大家,最后全靠义军自发打劫义仓。其实也不算打劫,义仓的粮食本来就是他们的,物归原主而已。

到了唐朝,“义仓”的粮食早让义军抢完了,还捡漏……隋炀帝把中华大地霍霍得兜比脸干净,李世民倒是想捡,可你也没有啊。

还有人说,隋朝人口众多,唐朝花了一百多年才超越。

是,隋朝人口多,但这不是隋朝一代的功劳,而是北周、北齐、南陈三国的发展成果被隋朝整合继承,隋文帝又“大索貌阅”,用国家机器普查了人口,这才让账面的人口充实了起来。

当时北周有九百多万人口,北齐两千多万人口,南陈有二百四十万人口,可见隋朝光是开局就坐拥三千二百万人口,再算上人口普查出来的那些个隐户,在大业五年一统计,故而才有了四千六百万人口之众,但这个根本就是继承而来的,而不是隋炀帝治国有方养出来的人丁。

因为隋炀帝作死,隋末天下大乱,人口锐减,除了死亡的,还有因逃难而脱离官府掌控的人口,这才是唐初政府控制人口只剩下一千多万的缘故。直到开元盛世,宇文融再搞“括户”,把隐匿的人口又找了出来,于是唐朝掌控的人口高达五千二百万,不出意外地超过了隋朝的人口巅峰期,甚至有的学者估计,唐朝开元、天宝时期的真实人口在八千万左右。这些人丁都是实打实唐朝政府养出来的,跟隋朝那个直接继承的相比,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政绩。

其实我个人真的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如此推崇隋炀帝,因为以隋文帝给他留的盛世开局,别的亡国之君做梦都能笑醒了,甚至给那个位子上放一只胡亥,我感觉都不至于亡国吧?

以前有一位老板跟我说,他们这些人赚的钱,花上几辈子都够了,所以他们从来不怕孩子在外面花天酒地四处挥霍,可就怕他们人菜瘾大跑去创业的,要真有那个天赋还好,可要没那个本事,一个不慎,就是一朝回到解放前的下场。

我想,隋炀帝就是这一类二世祖的代表,属于典型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有人非要拿打高丽、驱吐谷浑、修大运河这些功绩来给隋炀帝遮羞,表示他虽然不堪,但好歹还是办了几件实事的。

那么咱们讲道理,能想到并且下令开凿大运河、开疆拓土,这只要是个人都可以做到,毕竟有汉武帝、汉宣帝等前辈早就给他打了个样儿,隋炀帝只需要依葫芦画瓢就行了,又不是秦始皇那种需要摸着石头过河,请问这能有什么难度吗?

真正需要技术含量的,恰恰是能不能把运河修好,能不能把仗打好,这个才是真正考验技术含量的事情,而隋炀帝交出的成绩单显然不合格。一个大运河把自己修得身死国灭,打了一辈子仗结果打到四夷并起,连他父亲隋文帝好不容易降伏的东突厥,到了大业末年居然都敢劫杀他了。可见,有一个好想法根本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有把这个想法能有效地落实,那才是真正的本事。很显然,隋炀帝没有那个本事,可他明明没有这个金刚钻,还非要揽上一堆瓷器活。只可惜,他任性妄为的代价,却要让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无辜的老百姓来埋单。

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巡视塞外,东突厥始毕可汗率领几十万大军企图劫王杀驾,将隋炀帝包围在了雁门。

隋炀帝当场吓哭,连忙让和亲突厥的义成公主给始毕可汗说项,还下诏让各路兵马前来勤王救驾。

当时一个叫云定兴的将军起兵勤王,在他的军队中有一个十七岁的小伙子。这个小伙子给云定兴建议,说始毕可汗敢包围天子,必定是认为大隋仓促之间无人救援,只要咱们携带旗鼓来故布疑兵,让突厥误以为我们大军已至,那么他们肯定会望风而逃。

云定兴采纳了这个建议,将军队驻扎在崞县,让军旗连绵数十里,被突厥的侦察兵发现,以为隋朝大军已到,始毕可汗见占不到便宜,就此解围遁去,隋炀帝这才获救。

而这个提建议的小伙子,他的名字叫李世民。

章节目录